天天看點

茅盾晚年這首懷念母親的舊體詩,寫出了革命年代身為人母的不易

茅盾晚年這首懷念母親的舊體詩,寫出了革命年代身為人母的不易

茅盾(1896—1981)

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巨匠。在文學界流行着一種“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這是過去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家排的座次,其中的“茅”就是指茅盾。在這個陣營中,顯然茅盾是以新文學作家的身份被列入其中的。

的确,茅盾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成就主要是在新文學方面。但正如同魯迅、郭沫若這些新文學作家一樣,他不但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在文學創作上也有不少舊體詩作。

據相關統計,茅盾一生創作的舊體詩詞有150多首。這些詩詞題材内容不一,形式各異,品質也不等。在他衆多詩詞中,晚年創作的《七律》是懷念母親的悼母詩,情感深摯,韻律和諧,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其詩文如下:

鄉黨群稱女丈夫,含辛茹苦撫雙雛。

力排衆議遵遺囑,敢犯家規走險途。

午夜短檠憂國是,秋風落葉哭黃垆。

平生意氣多自許,不教兒曹作陋儒。

這首《七律》是茅盾在1970年秋寫的,那時候他74歲。後來,這首詩被镌刻在茅盾母親的墓碑上,是為對茅盾母親永遠的紀念。

茅盾晚年這首懷念母親的舊體詩,寫出了革命年代身為人母的不易

陳愛珠(1875—1940)

茅盾的母親名叫陳愛珠,出生于1875年,1940去世,是浙江桐鄉烏鎮人。陳愛珠的祖上是醫藥世家,是以她從小就有讀書的條件,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頗為通曉,是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女性。1894年與茅盾父親沈永錫結婚,而沈是晚清維新人士,是以在丈夫的影響下,她思想更加開明進步,經常閱讀時興報刊和小說,關注時事。

結婚兩年後,陳愛珠生下長子沈德鴻(茅盾原名),在孩子的教育上很用心。茅盾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母親是自己的第一個啟蒙老師。但對于茅盾來說,母親是真真正正文化教育上的啟蒙者。這種啟蒙作用,并不是天下每一個母親都能做到的。

晚清的時候中國還流行私塾教育,即便是在清末實行新政後的很長時間仍然如此。在茅盾上國小之前,父親親自選了《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讀物,讓妻子陳愛珠親自教他。母親就相當于茅盾自己的私塾老師。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茅盾5歲便開始讀書識字。

1906年,茅盾10歲,父親沈永錫因病去世。失去了一家之主,沈家經濟陷入困頓之中。從此,陳愛珠含辛茹苦,将沈德鴻及其弟弟沈澤民撫養長大,用貼己錢供他們讀書。

之後,兩個兒子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母親陳愛珠深知革命的危險,但依然支援孩子們的選擇。革命不分文武,茅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在文藝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20年代後期寫了反映大革命的《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30年代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而弟弟沈澤民于1931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任鄂豫皖蘇區省委書記,1933年在革命工作中犧牲,年僅33歲。

茅盾晚年這首懷念母親的舊體詩,寫出了革命年代身為人母的不易

沈澤民(1900—1933)

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在革命喧嚣、炮火連天的年代,一個單親母親對在外奔波的孩子的擔憂,更難以體會孩子年輕的生命在炮火中逝去時的悲痛。

抗日戰争爆發後,茅盾因工作需要,長年奔走于全國各地。茅盾夫婦曾懇請母親與之同住,但陳愛珠擔心自己年事已高,會連累兒子的革命工作,便獨自回鄉居住。1940年4月17日陳愛珠去世時,茅盾在新疆。自己最親的人離去時不在身邊,悲痛之情難以言表。

是以晚年茅盾寫這首悼母詩,其情其理皆發自肺腑。在經曆了世亂滄桑、人事詭變之後,一位老者回憶自己的一生,想起自己的母親,是多麼的不容易!

母親的職責就是将孩子撫養成人,而職責之外還有太多的牽連。因為這個身份要付出多少、要遭受多少苦難,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是不同的。但對于天下母親而言,這都是她們心甘情願的,出于一種身為人母的本能。

緻敬偉大的母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