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每個季節過去都有不一樣的風景。春天的柳岸莺啼,夏天的殘陽如血,秋天的十裡桂花, 冬日的斷橋殘雪。

女兒多多和兒子肉肉很喜歡杭州這個城市,不光因為那裡有美麗的西湖、白蛇的傳說、肅穆的嶽廟,還有好吃的杭州美食。
說到美食,我之前寫過一篇「白相玄妙觀,吃煞太監弄:帶娃三天兩晚姑蘇行,體驗當地食文化」,寫的是蘇州美食。寫完拿給多多看,多多說看得她都餓了。我說可不,寫得我都胖了——因為寫美食的文章,總想着要吃點東西。
多多說,媽媽你可以寫寫杭州的美食呀,我們在西湖邊的樓外樓,吃了不少好東西呢。
杭州離上海還算近,但和蘇州比起來要遠。是以每次周末去都感覺來去匆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01沿途的粽子和臭豆腐</h1>
上海開車過去大概3個多小時,經過美麗的杭州灣大橋,多多肉肉叫它彩虹橋,因為橋欄每隔一段就換一種顔色,一路開過去,倒也不單調。橋兩頭都有很大的服務區,停車場大得驚人,且都停滿了。
我們有時會在服務區買點五芳齋的粽子吃。有大肉粽、蛋黃肉粽,也有紅豆粽、豆沙粽。
車坐得久了,就想吃鹹的肉粽。江南人喜食豐腴,很多民間美食都愛用點豬油、肥肉來增香。我曾經在甯波的豆沙湯圓裡吃到一塊方方正正的肥肉。五芳齋的大肉粽裡,除了腌過的瘦肉,也總能吃到一塊明晃晃的肥肉。
多爸看到旁邊的臭豆腐店,木頭房子,挂着布面招牌,頗有“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味道,就又點了一份臭豆腐,形狀大而闊厚,聞着味道濃郁。我們嘗了嘗,孩子都說不好吃,沒有老家的臭豆腐香,反倒有點酸味。估計是豆腐發酵的方法不一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02抵達杭城</h1>
我們周五下午出發,到達酒店已經是華燈初上了。
放好行李,就去外面覓食。酒店在西湖邊,湖邊有不少吃飯的地方,因為是周末的原因吧,都是賓朋滿座。
我們往後走了走,發現這圍着湖的幾條街全部都是飯店,随便找了一家合眼緣地走進去。接待的大叔把我們帶到地下室,裡面四壁鋪着白花花的瓷磚,感覺是新裝修的。想來生意太好,樓上不夠坐,以至于挖了這個地下室增加空間。
坐定,才發現不是杭幫菜,不過來也來了,孩子們也餓得吵着要吃,就随意點了幾個菜,現在味道都忘記了,無功無過吧。
在這裡吃飯的,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有的是外地的遊客,飯菜并算不可口,但情趣和氣氛很濃厚。中國老百姓的可愛之處就是:一盤螺絲一杯酒,慢慢吮着,淺淺飲着,仿佛已然擁有了整個世界。
網上找了一張噴泉圖檔聊以自慰吧
我們從酒店出來時,接待人員告訴我們晚上酒店前面的湖濱廣場上有音樂噴泉。吃完飯急急地走回去,隐隐聽到音樂,卻看不到噴泉,噴泉周圍被人群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
索性放慢了腳步,在西湖邊溜達了一圈。朱自清先生說:西湖的波太明了。而現在,西湖在深藍色的夜幕下,在湖畔各色燈光的映照下,越發地像一大塊未經雕琢的黑玉,透着柔和的光。
我們給多多和肉肉各買了一個發光的大氣球,他們視若寶貝,後來回上海了,還一直帶着。氣球癟了,上面的燈絲被他們拆下來,玩了好一陣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03山外青山樓外樓</h1>
第二天早上,拉開窗簾,就知道朱先生誠不我欺:西湖的明波造成了一個曠闊無邊的明亮背景,掩映得岸邊的柳樹、長椅、晨跑的人都像黑色的剪影。
我們主要的遊覽地點就是西湖,出了酒店,就開始沿着湖邊走,一路欣賞西湖十景。中間一度下起了蒙蒙細雨,但依然遊客不減,遊人如織。
走到中午,孩子們都喊餓,多爸看看手機地圖,讓我們再堅持一下,馬上要到樓外樓了。
樓外樓在小孤山,名菜西湖醋魚和宋嫂魚羹,早已聞名遐迩,脍炙人口。我們到達的時候不是飯點,不需要等位。
我們從樓梯走道盡頭的圓形花窗往外看,湖上春雨潺潺,湖外青山隐隐,很容易讓人和酒樓的名字聯想到一處:“山外青山樓外樓”。但上得樓來,發現臨窗的好位子都坐滿了。
我們點了宋嫂魚羹、西湖醋魚,素菜和點心一份。點單的女孩子好說歹說,硬塞了一隻叫花雞給我們。她說宋嫂魚羹和西湖醋魚都是魚,叫花雞也是樓外樓的名菜。加上多多和肉肉看到鄰桌的叫花雞造型有趣,嚷着要吃,多爸又添了一道叫花雞。
宋嫂魚羹和西湖醋魚,都出自姓宋的女子,但不是同一人。
宋五嫂的魚羹是北味南烹。宋五嫂這個人呢,在宋人的《楓窗小牍》裡有過記載,說她之前在汴京經營飲食營生、以調制魚羹著名。
後來宋室南渡,她也跟着南來臨安,選了蘇堤熱鬧之處,就地取材,用湖裡肥美少刺的ji(四聲)花魚(上海人叫桂魚、鳜魚)作羹出售。
宋孝宗伴太上皇高宗遊西湖,宣召宋五嫂登禦舟調羹,有舊都風味,大為贊賞,賜賞頗豐,因而著名。
現代詩人、作家俞平伯老先生,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說:“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
雖說是魚羹,但羹湯裡不見魚,原來這道菜是将魚先蒸熟,剔去皮骨,撥碎魚肉,
加上其他增鮮的材料:火腿絲、香菇絲、筍末、雞湯等等烹制而成,最後淋上雞蛋液、薄芡汁、醋、蔥末、胡椒粉。
端上來,嘗一口,酸甜适度,鮮滑可口,孩子吃了胃口大開。
另一個宋嫂的西湖醋魚,或謂源于“叔嫂傳珍”。相傳宋氏兄弟,飽讀詩書,隐居西湖打魚為生。宋嫂頗有姿色,被惡棍趙某看中,加害其兄長。
叔嫂各自逃散,臨行,宋嫂将舟中打來的鮮鲵魚,加糖和酒烹饪,并入醋調味。宋嫂告誡其弟,勿忘甜中有辛酸。宋嫂的西湖醋魚,由此而來。
醋魚價格分了三等,我們點了一條好像兩百多的醋魚王,問點單的小姐,這和便宜點的有什麼差別,那個女孩子笑笑,說不出個是以然來。
端上桌來,盤子很大,分量十足。醋魚眼睛明亮,芡薄澤潤,看着好像有點“王者風範”。且無土腥味兒,伴有切得細細的姜絲,食之略帶螃蟹味。
隻是個人感覺,樓外樓的這道西湖醋魚略略酸了一些。
以前吃北方菜,發現北方人烹魚愛放醋,後來查了才知,最初的西湖醋魚,是來自河南的“瓦塊魚”:“用活青魚,以油灼之,加醬、醋烹之。”後來在上個世紀20年代,西湖醋魚改油灼為籠蒸,現在則入沸水汆之,然後加薄芡,即成了我們現在桌上的這盤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儲存了本地烹魚用醋的特色,又融入本地菜的甜,出現了新的口味。
我們不禁感歎飲食之道最易流傳,吸收當地菜肴特色後,變成另一種地方菜色的新品種。
但這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嘗試與積累、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說說最後上桌的叫花雞,和西湖醋魚一樣,這兩道菜在菜單上分為三等,我們點的三百多的,号稱叫花雞王了。
先是上來一個土疙瘩,給你看一下,然後就有師傅在邊桌上用榔頭敲開,上來的就是裝在鳳凰盤子裡的叫花雞了。
雞肉酥爛,噴香入味,連骨頭都可以吃下去。雞肚子裡填了有豬肉絲和香菇等等,吸收了雞肉的鮮美,兩個孩子不愛吃香菇也吃了不少。
吃完飯,恰好風停雨止,我們繼續沿着湖邊一路旖旎前行。美食與美景,均不辜負。
杭州,不光有“人間天堂”的秀麗景色,也有“天堂美食之府”的美譽。杭幫菜源遠流長,兼收山水之靈氣,博采各大菜系之所長。
杭州的美食,你吃過幾樣?
(文中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