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作者:社會科學報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布萊希特回答得非常精彩,可是他取得勝利了嗎?環顧當下,倒恰恰是一個尤涅斯庫叫嚣聲更大的世界。

原文 :《布萊希特的戲劇遺産》

作者 |中央戲劇學院 麻文琦

圖檔 |網絡

布萊希特身體上的“軟肋”是心髒,年輕的時候就曾被它狠狠地折騰過一次,等到生命的最後還是沒能逃脫它的爆發。死後的布萊希特,圍繞他的心髒有兩個傳言:一個是按照他的要求在心髒處插上了一把匕首,這真是一次進階的“行為藝術”,這位20世紀偉大的劇場藝術家将自己的死亡設計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表達;還有一個傳言同樣意味深長,說法是他的心髒病是被東德的“史塔西”所引爆,如此傳言的目的無非是想讓相信此傳言的人們感歎,一位擁戴社會主義實踐的藝術家是如何悲劇性地被誤解。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陌生化就是曆史化”

顯然,第二個傳言要比第一個折射出更多的時代資訊:因為蘇東陣營已然灰飛煙滅,社會主義實踐的曆史在西方世界普遍地被污名化……那麼,在如此時代背景下,布萊希特的命運又會變得怎樣呢?我們得承認,他已經不再是時代的寵兒啦,更具體地說就是,他的戲劇理論中的那個最核心的概念——陌生化,應該沒有誰會認真地在劇場中去實踐了。對此,我很想來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布萊希特曾在一篇訪談體文章裡,借由一位虛設的觀衆向自己提問:“布萊希特先生,您的意思是,與創作攸關的是經典思想家的訓示:人們的思想意識取決于人們的社會存在?”他自問自答道:“是的,這是一種在舊的創作藝術中沒有考慮到的新的觀察方法。”

在這段短短的問答裡,蘊含着他陌生化理論中一重關鍵的意思——戲劇運用陌生化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導觀衆對舞台上的人物行動進行社會曆史分析。另外,布萊希特還有一句話也值得關注,他這樣寫道:“要把社會狀況作為曆史的可以改進的去看待,此乃陌生化方法的前提。是以,陌生化方法具有戰鬥的性質。”在這段話裡,則蘊含着他陌生化理論中另一重關鍵的意思——戲劇運用陌生化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導觀衆意識到沒有永恒的存在,一切都會被改變。實際上,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如果不從眼花缭亂的方法着眼,隻從運用各種方法所想産生的功能來概括,很簡單,就是兩個詞——可認識和可改變。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假設我們熟悉馬克思那句讨論哲學的作用的名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那麼,我們就能明白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中“可認識/可改變”的思想靈感到底來自于哪兒。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将人類社會的複雜結構解釋為“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辯證,由此便産生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将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因解釋為“生産力/生産關系”的辯證,由此便産生了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革命原理。恰恰是這種哲學思想,方才啟發了布萊希特高舉“陌生化”旗幟的戲劇實踐方向;也是因為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這種血緣關系,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方才有了一個影子概念叫做“曆史化”,他說:“陌生化就是曆史化,亦即說,把這些事件和人物作為曆史的、暫時的去表現。”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況:當布萊希特所主張的陌生化功能能夠完滿地在劇場中實作,那觀衆将會無比榮幸地欣賞到最具現實性、最有智慧、最有勇氣的戲劇演出,因為按照“可認識/可改變”的原則,一切具有迷惑性的現實表象都會被深刻穿透,一切具有沉重性的現實問題都不會被表現為無奈命運。但問題是,就連布萊希特本人都會面臨陌生化功能無法完滿實作的困境。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他的戲劇藝術在當今劇場裡已然死去

二戰後,布萊希特在東德按照自己的美學設想進行了一系列的舞台實踐,他曾經執導過一出反映集體農莊改革生活的作品《卡茲格拉本》,但觀衆看完演出後并不買賬,布萊希特面對批評不免有些抱怨,采訪者于是說道:“您可能又會說新戲劇需要新觀衆啦!”布萊希特變得愧疚起來,他說:“是的,但我不應該經常這樣講話,如果沒有産生效果,是創作者的責任。不過,對觀衆也确實應該提出新要求。”

那會是什麼要求呢?布萊希特舉了一個例子:莫裡哀筆下的阿巴貢,觀衆會對他發出嘲笑,嘲笑他的吝啬。但是在高利貸是資本的常态經營方式時,阿巴貢是不會被嘲笑的。阿巴貢之是以變成笑話,是因為資本經營方式的改變造成的。那麼,那些懂得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知識的觀衆,就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在舞台上去欣賞吝啬性格的表演,而是應該産生新的要求,要求創作者在舞台上把吝啬當做社會性現象來表演。布萊希特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在實踐中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他的唯物史觀作為哲學基礎的戲劇演出,是需要唯物史觀作為思想構造的觀衆的參與的。是以,他感歎道:“立場的選擇是戲劇藝術的另一個主要部分,這種選擇必須在劇院以外進行。”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及其舞台實踐的命運,取決于劇場以外人們立場的選擇。這正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在某個劇院上演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一出古希臘的悲劇。按道理說,曆史的發展已經将它徹底的陌生化了,但是俄狄浦斯的宿命依然給觀衆們帶來了審美的快感。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現實生活的艱難,是那麼容易讓人們在思想深處滋生出一種無力、一種匮乏、一種無奈的命運感。個體在龐大、複雜、沖突的現實世界面前,是非常容易産生不可知論和不可改變感的。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當年,在布萊希特堅強地運用唯物史觀在觀察分析世界的時候,尤涅斯庫卻是習慣性在荒誕哲學的支配下感受着整個世界的潰敗。有一次,尤涅斯庫将布萊希特攔截在一家咖啡店裡,向他表達抗議,他說:布萊希特先生,您的藝術是錯誤的,世界是不可認識的!布萊希特沉穩地回擊說:既然世界是不可認識的,那您又是如何認識到的呢?布萊希特回答得非常精彩,可是他取得勝利了嗎?環顧當下,倒恰恰是一個尤涅斯庫叫嚣聲更大的世界。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尤涅斯庫

唯物史觀退卻的地方,要麼是資本主義者轟鳴着“曆史的終結”,要麼是後現代主義者喧嚣着“世界的不确定性”,正是在這樣的精神背景裡,當代劇場藝術的寵兒是一種被稱呼為“後戲劇劇場”的東西,而布萊希特,他的戲劇遺産早已被拆分成各種手法——叙事人、說唱、字幕、投影、表演的跳進跳出等等等等,因為隻有藝術形式的遺産,是以布萊希特的戲劇藝術在當今劇場裡已然死去。

但是,我盼望着它的複活,這自然取決于我們在劇場以外、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的立場的選擇。

文章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688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布萊希特赢了嗎?| 社會科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