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布萊希特是一位偉大的德國劇作家,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奇異效應"戲劇理論對中國和西方戲劇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戲劇作品側重于他的戲劇理論。
<布萊希特創造>h1級"pgc-h-right-arrow"的曆史</h1>
布萊希特是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理論家,他的叙事戲劇理論對西方戲劇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1919年到1927年,這是布萊希特文學創作的第一階段,在此期間,他完成了第一部戲劇《巴爾》。巴爾筆下的男主人公是一個流浪的詩人,他憤世嫉俗,對道德和法律不屑一顧,表現出對享受和幸福的強烈渴望。他帶着布萊希特的影子,這幅畫也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年輕一代的某種心态。

巴爾
布萊希特1922年的戲劇"夜晚的半鼓"使他聲名鵲起。《半夜鼓》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主人公從戰場回來後,發現他的未婚夫與一位富人訂婚。在英雄的失望下,選擇加入革命,但英雄的未婚妻改變了主意,英雄面臨着愛情和革命之間的選擇。英雄在革命前後的搖擺不定的态度,折射出當時許多年輕人的普遍心理狀況。
從布萊希特早期的劇本中,我們早就可以看出,布萊希特已經開始采用一些叙事戲劇模式。《Barr》的故事情節時間和地點變化比較大,劇本的内在聯系主要在于事件和人物。在《夜之半鼓》中,布萊希特使用了一種螢幕外的聲音,激發了觀衆的思考,打破了傳統戲劇所尋求的共鳴。
夜晚的鼓聲
從1928年到1933年,這是布萊希特文學創作的第二階段,布萊希特主要居住在當時歐洲的戲劇中心柏林。布萊希特吸收了柏林各個藝術流派的特點,也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是以,在戲劇創作中,更加強調戲劇的社會教育功能。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部分教育劇,主題鮮明,簡明扼要。布萊希特傾向于将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戲劇的布局與普通戲劇不同,事件不夠真實,但這往往會引起觀衆的思考。
同時,他的作品"馬哈戈尼市的興衰"和"屠宰場的聖約翰娜"是他與戲劇革命者合作的産物。他将燈光、字幕、攝影等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運用到戲劇表演中,同時運用傳統的合唱、序幕技巧,豐富了舞台的表演。
馬哈戈尼市的興衰
1933年是布萊希特創作的最後階段。在此期間,德國法西斯主義上台,在反動勢力的迫害下,布萊希特不得不開始流亡生活。布萊希特的生活開始了,逃走了,當他逃往美國時,他受到非美國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審問。但這也讓他接觸到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他的戲劇創作趨于成熟,布萊希特開始對他的戲劇理論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總結。
在第三個時期,布萊希特的戲劇主要是曆史劇,道德劇和戲劇論文。布萊希特認為,用曆史題材來說明一些社會問題,也讓觀衆有一定的距離感。并達到陌生的效果,讓觀衆思考更加冷靜。
布萊希特
道德戲劇可以使觀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不受現實環境和人物的束縛,使抽象思維更加具體。寓意往往能把握本質,進而反映出生活哲學更普遍的意義,引發觀衆的思考。
< h1級"pgc-h-right-arrow">布萊希特的"奇怪效果"戲劇理論</h1>
1924年,布萊希特在柏林擔任戲劇顧問。當納粹在1933年掌權時,他不得不流亡。他曾去過瑞士、丹麥、瑞典等國家。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布萊希特回到東柏林。回到東柏林後,他與妻子魏格爾(Weigel)成立了柏林劇院公司,後者于1956年去世。
柏林劇團
布萊希特創作的叙事戲劇理論不同于傳統的戲劇理論,對西方戲劇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他一生中寫了四十多部劇本,此外還有許多戲劇理論和詩歌,以及散文和短篇小說。
傳統戲劇按照醞釀沖突、事件展開、沖突發展、戲劇高潮、化解沖突的順序進行結構演繹。這種戲劇還具有情節集中或互相克制的特點,演員在表演中要深入角色,力求現實主義。
這樣的戲劇往往會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觀衆帶入戲劇的情節中,是以觀衆非常期待戲劇的結尾。但在布萊希特看來,這些效果讓觀衆進入一種幻覺狀态,導緻觀衆的思考能力被壓抑,無法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斷。
為了防止這種錯覺影響觀衆的思緒,布萊希特提出了"奇異效應"戲劇理論。"奇異效應"是布萊希特原創的戲劇術語,也是他戲劇叙事理論的核心。
"奇怪效果"的英語是Verfremdungseffekt,是V-Effekt的縮寫。在我國,這種翻譯方式不止有"奇異效應",也被稱為"異性戀效應"、"關系間法"等,但使用人數最多、最合适或"奇異效應"的這種譯本。
"陌生人效應"是指在觀衆面前以另一種風格将舞台上熟悉的事件展現出來,讓觀衆感到驚訝,并誘導觀衆思考。為了達到奇異效果的目的,布萊希特向編劇、導演、演員等提出了不同于傳統戲劇的命題。
叙事劇
布萊希特還指出,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叙事因素也可能被納入戲劇表演的範圍。他的戲劇,往往被劃分為多個場景,每部戲劇都可以獨立存在,但在結局和人物上卻與整體有關系。
布萊希特指出,演員在表演中,要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完全融入自己的角色,而應該是自己對角色的了解來向觀衆展示,才能讓觀衆保持清醒的頭腦。
布萊希特認為,如果演員的表演過于逼真,就會引起觀衆的共鳴,随着劇情的發展,也會與劇中人物産生強烈的共鳴。這種情況會導緻觀衆失去思考能力,并一直處于幻覺狀态。
在舞台藝術方面,布萊希特指出,他想擺脫與劇情無關的道具。但對于服裝和生活方式等說明時代和人物的道具,布萊希特需要微妙的真相。在布景方面,布萊希特主張做"場景為戲",場景要服務劇本内容,如果場景太真實,就會分散觀衆的注意力,進而影響觀衆的思考。
布萊希特指出,讓觀衆清楚地感受到他們正在看一部戲劇是很重要的。是以,他還認為演員可以在表演期間戴上面具,并在舞台上直接在觀衆面前改變服裝。
對于燈光的使用,他主張用白光來突出人物,白光會更有層次感和雕塑感。他認為,如果用半亮半暗的燈光來營造氛圍,會讓觀衆昏昏欲睡,觀衆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戲會影響自己的判斷。
在音樂上,他不贊成用優美的音樂,因為他害怕因為太美而影響觀衆的判斷。為了讓觀衆保持冷靜,他發明了半剪。也就是說,在每次播放開始之前,觀衆都會被告知次數,标題,内容。
在演出過程中,布萊希特還為表演配備了一個旁白,甚至演員們也可以和觀衆交談。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防止觀衆産生幻覺,保持清醒的頭腦。布萊希特用一切手段讓觀衆評論和思考舞台上的一切。
布萊希特的戲劇
布萊希特的叙事戲劇理論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完全成熟。但"奇怪效應"的理論并不是布萊希特自己的理論,他從古希臘戲劇和西方戲劇中汲取了很多養分。
< h1級"pgc-h-right-arrow">布萊希特的重要劇本</h1>
《伽利略》是布萊希特後期創作的曆史劇,聚焦科學家與政治的關系,展現了伽利略精神與肉體的沖突。劇中的伽利略有着豐富的性格,被稱為20世紀的哈姆雷特。
伽利略
《勇敢的母親和她的孩子》是另一部重要的曆史劇,其故事情節主要發生在17世紀的德國宗教戰争中。主人公是一位綽号為"大膽媽媽"的女商人。她是戰争的信徒,她相信戰争是她謀生的源泉,但也是戰争奪走了他孩子的生命。
布萊希特通過他大膽的母親的故事采取了鮮明的反戰立場。通過人物的對話,布萊希特剖析了戰争的本質,并提醒他即将到來的世界大戰。劇中大膽的母親并沒有覺醒,但能激發觀衆的思考。
結語:布萊希特的叙事劇與傳統戲劇截然不同。傳統戲劇注重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與觀衆的感受産生共鳴。另一方面,布萊希特指出,這種情況會影響觀衆的判斷,觀衆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出戲。
參考書:
《外國文學簡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