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從詩歌中“清洗”出去的,正是整個浪漫主義—象征時代及其“美學自足”的沉渣。
—— 漢布格爾
一首詩不應“有意思”而應“就是”。
—— 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
布萊希特認為:人們普遍傾向于高估“純粹、抒情的産品”。而他自己,則是一位“不幸消息的通報者”。
布萊希特這一生幾乎無所不寫,以及以幾乎所有詩歌形式寫。他寫莎士比亞式的詩,他寫十四行詩和歌謠以及頌詩,他寫長篇叙事詩和哲理詩,他寫童詩和字母詩、進行曲、塗鴉詩、各種變體的情詩和贊美詩,還大量寫了屬于他個人特色的帶不規則韻式的無韻抒情詩。

《緻後代:布萊希特詩選》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讀一讀《緻後代:布萊希特詩選》。詩選分七個部分。每一部分我摘抄了兩首詩,我認為是具有該階段代表性的詩。但實際上,要從226首詩中挑選出14首來,真的很難取舍。如果讀了這篇分享小文後,喜歡上布萊希特的詩歌的朋友,當然可以将這一整本詩選讀完。
早期詩和早期城市詩(共42首)
讀布萊希特的詩,你不會獲得那種順滑和悅耳的感受。相反,你或許感到不和諧,不浪漫,不慈悲。即使在他早期的詩歌中,也是如此。但這絲毫掩蓋不了他早期詩歌的才華洋溢和強勁有力。
城市詩(共23首)
如果合适,布萊希特會在同一首詩中做到,從最高到最低。因為在他看來,真實生活正是如此:種種落差的連貫性,種種沖突共存的可能性。
危機時期(共15首)
布萊希特緻力于創造一種全新的政治詩歌:“真正地,而不是僅僅在修辭上參與生活與語言之間的互相作用。”
“一張過夜的床”,這張圖檔中的手寫文字是上一位讀者留下的。大概的意思是:“絕對的天才,節奏處理大師。當然,首先出于人道主義的悲憫。”這位可愛的讀者還在其他的詩歌中做了标注,用了一種和我不同的方式對這些詩歌表達了敬意。
韋爾費爾對布萊希特的評價:
在沒有宣稱擁有知識上的優越性的情況下,詩人在他的經驗和他的學識的授權下,擔當了朋友、合作者,以及所有懷着良好願望的忠告者和領路人。
“不要聽那些如此徹底失敗的人的任何建議,而是要自己決定什麼對你們才是好的...”(臨終的詩人緻年輕人)。這個男人已活得足夠長,有足夠的清晰意識,敢于說出他對别人的關心。
流亡初期(共37首)
阿瑟·韋利稱:“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是講理和率直的省思,而不是哲學上的精巧和猜想。”布萊希特對中國古典詩歌青睐有加,尤其偏愛白居易那些反映民不聊生、針砭時弊的作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對于讀書人而言,這句話意味着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在這一點上,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與德國現代詩人布萊希特不謀而合。
“探訪被流放的詩人們”,布萊希特借助于奧維德、白居易、杜甫、維庸、但丁、伏爾泰、莎士比亞、歐裡庇得斯衆多偉大的詩人之口刻畫出了當時的社會境況。
《與元九書》節選 “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後,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玺書,訪人急病。 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請谏紙。啟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欲稍稍進聞于上。上以廣宸聽,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複吾平生之志。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
最黑暗的年代(共30首)
布萊希特在詩與現實之間,寫作與政治之間,緻力于一種調和,而抒情完全消匿于詩的宗旨背後,這種他稱之為“無韻抒情詩”的現代詩,被視為德國詩歌語言的偉大革新。
那是什麼樣的現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革命、超級通脹、大蕭條、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德等等。生活在這般現實中,經曆了二十世紀真實生活中的種種劇烈落差,布萊希特尋求獲得他認為已喪失的東西:詩學語言美麗而沖突的統一。
美國時期(共37首)
傳統的詩觀認為詩歌是某種遠離或高于一般人類問題的事物,而不是人類問題的有機部分。布萊希特基本上能夠做到保持客觀,去除詩歌神秘性的關注,使他得以抵制教條最乏味的效應。或許這種清醒,正是他留給他的戰後繼承者們最有用的遺産。
後期詩(共42首)
邁克爾·漢布格爾認為:“布萊希特的後期詩歌要比他的早期詩歌更經久耐讀和更可作為楷模,盡管早期詩歌才華洋溢和強勁有力。”
我讀完整本詩選,總體感覺布萊希特後期的詩歌文字更精煉,寥寥幾句便将思想表達完整;早期詩歌往往篇幅較長。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早期詩歌表現出更強的氣勢,讀起來内心有波濤洶湧之勢;但後期的詩歌更顯平和與睿智,似輕描淡寫,似脫口而出,讀來或充滿溫情、或得到啟迪、或獲得一種平和的堅定。
讀膩了華美的詩篇、浪漫的抒情、空洞的遣詞造句後,再讀偉大詩人的詩,才終于頓悟:有的詩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詩,僅僅是為文字刷了一層薄薄的的“糖霜”;而有的詩不僅僅是詩,更是營養,是知識,是思想。
就用這段話作為結束吧: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詩人、導演
代表作品:《三毛錢歌劇》《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等
代表作《斯文堡詩抄》;詩集《家庭祈禱書》;組詩《布科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