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粄是廣東省客家地區清明時節特有的的應節小吃,屬于客家菜,"粄"為客家方言裡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如蘿蔔粄、仙人粄、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植株有濃烈香氣,作蔬菜食用。

蒸艾粄
做艾粄需要準備材料:艾葉200克、水250克、糯米粉500克、澱粉(澄面)100克、白砂糖80克、黑芝麻50克、花生碎150克、紅糖100克、白砂糖50克、香蕉葉适量。共分為5個步驟,以下是做艾粄的詳細操作:
1.新采的艾葉放在水裡泡半小時,撈起,擰幹水分,切碎,放到料理機打碎,同時在料理機加入水和白砂糖一并打。
2.把糯米粉和澱粉混合,然後倒入打碎的艾葉(含艾葉水),搓勻。
3.這時候就處理餡料,把花生,芝麻都炒香,用攪拌機打成粒。打碎的花生,芝麻,加入适量白砂糖,餡料就做好了!
4.把餡料包進艾團,客家人喜歡用香蕉葉作墊子,而我這邊喜歡用這種帶香味的香葉,香葉清洗幹淨備用。沒有的話随各人喜歡用其他代替也可以。
5.包好全部放入蒸籠,先大火蒸,水開後中小火蒸,十分鐘就好了,看見漲起粉皮變軟即可。
艾粄是季節性很強的零食,春雷過後,艾草長出嫩芽,清明前充足的雨水有助于艾草的茁壯成長,這時候的艾葉最适合做艾粄了!一般情況下,在清明節假期,我們就會全家出動,到山間田野去采艾草。采艾草的時光總伴随着歡樂與驚喜,一想起艾粄的香甜軟糯,采起艾草來就特别起勁,幹勁越足,越能體會到收獲的快樂!而驚喜的到來,更加增添了喜悅的氣氛!會有什麼驚喜呢?——那就是偶爾能采到野蘑菇!
新鮮的草菇因常常生長在潮濕腐爛的稻草中而得名,多産于兩廣、福建、江西、台灣。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極美,故有"蘭花菇"、"美味包腳菇"之稱。一碗清甜的蘑菇湯,至今仍然是我最難忘的美食記憶!
新鮮的草菇
采回來的艾葉除了做艾粄外,還會做另一道美食,就是艾草煎蛋。艾葉煎雞蛋做法艾葉洗淨後剁碎,加入雞蛋攪勻,加入鹽、胡椒粉,鍋熱加油,煎熟即可。
艾葉煎蛋
直至如今,我們家一直保持着清明節吃艾粄的習慣,盡管身居都市,依然會抽空去采摘艾葉,用最傳統的方法制作艾粄,讓這一客家美食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