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作者:北京日報用戶端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之一的古北口,古時是重要的邊關軍鎮,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這處雄關險隘,在不同時期,或商旅往來貿易興旺,或戰火紛飛交鋒激烈,或車馬喧嚣皇家威嚴……衆多名人志士留下關于古北口的詩詞五百多首。

燕京門戶造就獨特詩詞地理

古北口與河北省承德市接壤,所在的潮河峽谷戰國時就為燕山四大孔道之一,是華北平原通往内蒙古高原、東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軍事地位尤為突出,曆史上有記載的大小戰事有130次之多。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也與古北口有着重要關聯,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1924年“北京政變”等等。

古北口戰國時屬漁陽郡,蟠龍山上設有報警煙墩。漢朝時為厗奚縣,關口稱“奚關”。北齊時修築長城,重修關口并以重兵把守。唐代時稱關口為“北口”,後又改稱“虎北口”。自契丹開始,古北口先後歸屬過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管轄。遼金時古北口被稱為“留斡嶺”,關口稱為“鐵門關”,是北宋通往遼國的重要邊關驿站,富弼、歐陽修、王安石、蘇轍等人從這裡出關出使遼國時,都留下詩詞記錄其行程。

明代初期,古北口設密雲後衛,徐達主持修築了長城、關塞和古北口城。明中葉時譚綸、戚繼光等抗倭名将到古北口,加強古北口長城和關城寨堡,重兵駐防。“諸城皆在山之窈,此城冠山如鳥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山萬裡縱鳴弰。”“絕頂此跻攀,蒼茫曉日殷。一身飛鳥上,雙足亂雲間。大漠連滄海,長城補斷山。遙看古北口,天險舊秦關。”這些詩詞是對這處雄關險隘的真實寫照。古北口也被稱為“京師鎖鑰”“燕京門戶”。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古北口的蟠龍山長城

到了清代,關内外江山一統,古北口軍事地位降低。皇帝多次北巡時屢經古北口長城,令這裡有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古北口長城不僅是長城建築中的精品,更是清代治國思想形成的重要參照物。熱河(今承德)行宮修建後,古北口成為京城到承德六百裡禦道上的重要節點,也是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駐跸最多之地,或觀山遊水,或點将閱兵。清帝觀潮河起落,睹商旅往來,訪鄉野悲歡,思江山得失,寫下了多首以古北口為題的禦詩,其中以康熙的詩最為著名。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古北口地區成了直奉軍閥争奪的重點。這裡還發生了著名的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經曆了“二次解放”。這段時期,戰火紛飛,來往于此的名人留下的詩詞屈指可數。

宋代文豪到此揮毫潑墨

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昌盛,藝術高深,人民生活也比較富裕,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詩詞作者。

北宋中期賢相蘇頌,曾寫過兩首關于古北口的詩。《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一詩寫道:“漢家飛将領熊罴,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滅,至今奚虜奉遺祠。”這是他和張少卿(仲巽)在古北口參觀楊無敵廟後,聯想到與楊令公命運相似的西漢抗擊匈奴名将李廣,遂寫下此詩,對楊令公舍身為國、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大加贊揚。

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尚書右丞的蘇轍,在出使契丹的途中,共寫了28首絕句,寫古北口的有6首。其中《奉使契丹絕句二首》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是其傳回京師途中寫于古北口的。詩中有這樣兩句,一是“仿佛夢中興蜀道”,寫出了詩人對古北口深刻的印象,道路如同家鄉蜀道一樣崎岖艱難;二是“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鋪草不曾消”,寫的是古北口地接塞外,盡管太陽升高氣溫變暖了,白雪還不曾消融,說明邊關山勢險峻,氣候有别于平原地區。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古北口長城五裡坨段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文學家、翰林院大學士歐陽修,來到這裡時的心境就大不同了。宋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修自汴京出發,直奔古北口。登上峰頂,望長城内外,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留下詩句“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猶去西樓二千裡,行人到此莫思家。”

明代文藝大家“百花齊放”

與前代各朝相比,明代詩詞創作可以說相當繁榮。明初政治家、同時也是高僧的姚廣孝(法名道衍),在古北口寫過一首《送範生過古北口》:“關山萬裡獨南還,冒雪沖風鬓欲斑。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閑。”

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繼光不僅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特意為古北口潮河橋落成作詩《古北橋成志喜》:“鞭石誰憐萬裡遙,忽看蛟室湧岧峣。空中樓閣天驕遁,望裡虹霓海若潮。草合關前無牧馬,月明溪畔有鳴桡。富平曾識君王力,塞北今傳第一橋。”此橋建成于萬曆七年(1579年),他在注文中解釋說,北方人不精通巨大橋梁的建造術,是以潮河二百年來沒有大橋,此次是從福建招募來的工匠修建而成,橋的落成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明代詩人楊選曾出任薊遼總督,他在古北口一帶寫過《巡邊》一詩,詩中這樣吟詠:“潮河潮河,流迫山阿,中有嵯岈之巨石,旁倚峻嶝之危坡。長垣占乎重隘,鐵壘肅乎金戈,虜兮虜兮奈如何!”詩裡面的重隘指的就是古北口。此詩道盡了邊關山河之險,大概意思是潮河順着山根急流,河中間有不規整的巨石亂布,兩岸是高聳入雲難以攀登的山坡,長城在這裡設有重要關隘,猶如鐵壘一般,再加上金戈閃爍着肅殺之氣,北方的強虜又能怎麼樣呢!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古北口望京樓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曾任禦史的倪敬,著有《月樓集》,其中《古北口》一詩中這樣寫道:“虎豹森嚴雉堞牢,亂山如戟入雲高。馳車直上西岡頂,沙漠依稀見白旄。”古北口過去有“虎北口”之稱,這首詩寫的是古北口地理位置特殊,關隘于群山圍繞中非常牢固,官兵防守嚴密,為易守難攻之地。

清帝禦詩偏愛古北口

清朝皇帝在熱河修建避暑山莊後,作為禦道必經之處的古北口也成了皇家貴族的重要打卡地。從康熙到鹹豐,幾代皇帝來往于此,并多次駐跸,寫下了多首以古北口為題的禦詩。四位皇帝的詩作達到了兩位數以上,以乾隆為最,竟多達六十餘首。

史料記載,康熙到熱河地區巡行的次數有55回之多,多經古北口出入,并多次駐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六日,康熙出古北口,經鞍匠屯(今灤平)、波羅河屯(今隆化),奔向賽罕達巴罕(今塞罕壩)。在熱河境内巡行了64天後,才從西喇塔拉(今豐甯鳳山)傳回。這是康熙第一次到熱河為行宮選址。而康熙初次駐跸熱河,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第26次巡行時。他于六月十二日出古北口,七月初一到達熱河,巡視興建中的熱河行宮後,于七月初三自熱河啟跸到圍場,舉行了木蘭秋狝。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康熙寫古北口的詩詞有近十首,如《古北口》《古北塞上望月》《出古北口》《回銮抵古北口》《過古北口》《為古北口提督馬進良題》等,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那首《古北口》了。詩中寫道:“斷山逾北口,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此詩寫于康熙二十二年,當時康熙30歲,借用古北口邊關的險峻之勢,抒發自己治理國家的思想情懷。意思是說,不行德政,即使有再多險峻、堅固的關隘也不能使江山永保,這是一種開明、先進的治國理念。

乾隆在古北口留下了六十餘首詩詞,《入古北口見闾閻秋成有象詩以志慰》中這樣寫道:“雄關讵止此提封,壁壘猶看架嶺重。四閱月惟消一瞬,幾章詩耳付千峰。魚鱗塍幸秋成好,馬首路欣暖景逢。薦馑闾閻藉稍濟,敢言元氣複吾農。”

北京有個地方,歐陽修、戚繼光都曾為其寫詩

這是一首寫給百姓的詩,看到秋收的景象,乾隆心中甚慰,同時也有安慰百姓之意:一次次的災荒已經過去,土地恢複了元氣,日子将越來越好。其中一句“幾章詩耳付千峰”意思是:本人寫過的許多詩章都賦予了這裡(古北口)的群山峻嶺。可見,乾隆自己也不經意地“透露”,寫這裡的詩歌已經太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