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曆經婚姻的緣起緣滅,終是選擇了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李清照:曆經婚姻的緣起緣滅,終是選擇了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h1>

李清照與趙明誠相遇屬于“一見鐘情”,出生于官宦大家的少女李清照相貌清麗脫俗,年紀輕輕寫得一手好文,性情天真爛漫,敢同男人一樣出門騎馬、喝酒,在微醺的狀态下作詩怡情,這在當時的宋朝,絕對是舉世無雙的一個“奇女子”,可就是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少女與太學生趙明誠一見鐘情。

如同所有經典愛情橋段的開始一樣,那一年她17歲,趙明誠輕輕地叩開了李家的大門,此時李清照嬌羞地從秋千上跳下來,慌亂中,她顧不得跑掉了鞋子,赤腳躲進了裡屋,連頭上的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

李清照和趙明誠初識的美好一幕,記錄在《點绛唇·蹴罷秋千》中: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趙明誠早就見到過李清照的詞,對她的才華十分欣賞。這一見面,趙明誠便産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此時是當朝吏部侍郎,官居三品。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此時官居六品,在朝廷擔任禮部員外郎,李格非雖然不及趙挺之的官品高,但也是朝廷要職。是以,兩家也已經算得上是“門當戶對”。

18歲那一年,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順理成章地走進婚姻的殿堂。

趙明誠是位博學多才的翩翩公子,兩人門第相當、志趣相投,讀書作詩,品鑒收藏金石書畫,琴瑟和鳴,互相欣賞,婚後的第一年,日子過得甜蜜、喜悅。

李清照曾作詞: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句句透漏着一個婚後少婦的幸福小情調。他們在閑暇之時賞花賦詞,玩文字遊戲,俨然一對神仙眷侶。趙明誠偶爾出京遠遊,李清照思君心切,“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她寫下: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雖然是寫相思之苦,但是可以看出兩人的感情之濃,婚姻的初期,趙明誠給了李清照最美好、純真的一段幸福。

李清照曾寫下:“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短短六句,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語言清新,詞意隽永,這種悠然自得,傷春悲秋,惜花之舉,如果不是短暫的安甯生活,是很難表達的。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h1>

青州十年是夫妻倆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隐居鄉間,互相扶持、陪伴的一段日子。

此前雖然經曆了婚後第二年的變故以及關鍵時刻夫家的“患難不見真情”,但是念及與趙明誠深厚的感情份上,李清照選擇的是不計前嫌和等待。等到夫家落難,趙明誠被陷入獄,又等到趙明誠被釋放來到青州,夫妻二人終于過上了與世無争的生活,全情投入到詩詞歌賦和收藏金石古玩裡面。

這大概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夫妻相伴,研究金石,煮茶和詩,撰寫典籍。對于這段時間的生活,李清照表示“甘是老是鄉矣”

這十年是李清照婚姻生活穩定并帶有些許美好的日子,但是,日子久了,最初的新鮮會化為平淡,原本的舉案齊眉會變成各持己見。

李清照:曆經婚姻的緣起緣滅,終是選擇了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李清照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做《金石錄後序》,文章回憶了她和丈夫婚後三十四年的甜甜蜜與坎坷,但也隐藏了婚姻的破裂和李清照的不滿。特别是随着藏品的增多,收藏在丈夫趙明誠生命所占比重越來越高,趙明誠立下志願,說即便節衣縮食,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收集起來。李清照為了成全丈夫,衣服首飾都不買了,葷菜也想辦法少吃,她曾說:“餘性不耐”,意思是“我很不耐煩”。

由此可見,當初有着共同愛好和價值追求的夫妻感情會随着時間流逝而生變,當收藏古文奇書不再是維系婚姻的保鮮劑,夫妻關系生裂也是意料之中,這就是婚姻的背面。

蔣方舟曾說:“婚姻即便在高樓陽台的月光下,即便在廣袤的沙漠中,也永遠充滿了日常的瑣碎和妥協,不被了解的委屈,以及看着對方漸行漸遠的無能為力”。

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合适”。所有神仙眷侶,背後總有雙方的努力、妥協、趨同、存異,以及克制與珍惜。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h1>

李清照38歲那一年,十年的平靜生活随着趙明誠再次出仕而告終止。

一個要去外地做官,一個要留下來轉運金石;一個在外面桃紅柳綠,一個在遠方暗自嗟歎。

趙明誠蓄養起了侍妾和歌姬,李清照雖然心有不滿,但也接受了現實;但更令她感到不安和隐痛的,是他們老無子嗣。

1121年,夫妻在萊州久别重逢,李清照卻遭遇了丈夫的冷落。趙明誠将妻子安置在一處沒有書刊,有些破敗的居所,自己則忙着到處應酬。

李清照關在屋子裡,隻能以寫詩打發寂寞的時間,還自嘲:不用擔心我沒人陪,我屋裡還有子虛、烏有兩位先生呢。

“靖康之變”之後,趙明誠的母親病逝于江甯,曆經兵災磨難,兩人在江甯得以團聚。然而恰在這個時候,江甯府發生了兵亂,作為知府的趙明誠不但沒有主持平叛,反而棄城而逃。

李清照:曆經婚姻的緣起緣滅,終是選擇了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表面上并無争吵,但往昔和諧美滿已經一去不返,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行至烏江時,她霸氣地吟出: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的《夏日絕句》。

趙明誠當場羞愧得難以自容。

趙明誠在最後一次收到任命的離開臨别前,李清照問他那些收藏品怎麼辦,趙明誠交代了不得已的時候丢棄順序,最後說到那些禮樂宗器呢?必須抱着背着,“你和它共存亡”。這是趙明誠心目中的價值排序,相伴三十餘載的結發妻子不比那些藏品更重要。

誰能想到,這幾句竟成了最後囑托。在上任的途中,趙明誠病逝,撒手而去,留下李清照一人和大堆的文物,甚至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此時李清照四十六歲,将近30年的婚姻從此落幕。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h1>

趙明誠生前所托,未曾有絲毫“分香賣履”之情,但李清照仍然選擇了守護,她帶着丈夫留下來的沉重的書籍文物,承載着兩人大半生的心血,獨自在一個分崩離析的時代中存活,還要保護留下的大批寶藏,曆盡辛苦,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

為了保護自己和這些藏品,迫改嫁張汝洲,或許,也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無奈和錯誤。這個人隻是為了騙取李清照僅存的文物。李清照憤懑不已,狀告自己的丈夫,甚至是以下獄九天;最後含恨結束了僅僅維持了3個月的第二次婚姻。

雖然付出巨大代價,終于重獲自由。

國破,家亡,夫死,畢生心血被毀大半,而自己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一連串的打擊,讓此時的李清照心灰意冷,創作風格也由從前的清麗婉約變得沉郁悲怆。

李清照:曆經婚姻的緣起緣滅,終是選擇了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識于年少,買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雖互相陪伴,卻難免生嫌隙。夫妻情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生離死别,完美的是詩詞,真實的是人生。

晚年的李清照寫下了千古絕唱《漁家傲》:

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個女詞人比肩男性風骨,寫下如此豪放大氣,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的詩作。

李清照與張汝州離婚後,沒有消沉。她決定痛定思痛,勇敢地振作起來,不為這些痛苦所累,餘生一定要自立自強,潇灑地活出甯靜緻遠的晚年。到了遲暮之年,李清照寫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李清照很明快地表達自己铿锵的觀點:人生隻要愛過,無論經曆多麼無常,都将無悔,何懼那載不動的愁。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終是一場“蘭因絮果”, 但和所有夫妻一樣,李清照和趙明誠确實恩愛、扶持過,也确實有過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還富足的生活,但冷戰、怨怼、不滿、鄙夷,也是有的。是婚姻,讓李清照與趙明誠有連接配接,有共情,有相悅;但也是婚姻,讓李清照在後半生流離失所、悲離愁苦。

但是她并未怨恨,而是選擇了背負了丈夫重托劍走天涯,往昔的愛恨悲愁,随着時間的流逝都在她的生命的長河裡潺潺流走消逝,在歲月和經曆反複的洗刷下,李清照選擇與苦難與悲情和解,活出了女性勇敢、堅毅的一面。

魯迅說過: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在七十三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歲月裡,她無論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真實率性地生活着,哪怕遭遇婚姻緣起緣滅,丈夫漸行漸遠,哪怕晚年處于孤苦伶仃逆境之中,她仍直面現實,堅強地奔跑在自己最甯靜緻遠的人生道路上,成就了最美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