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清照:历经婚姻的缘起缘灭,终是选择了一场与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李清照:历经婚姻的缘起缘灭,终是选择了一场与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h1>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遇属于“一见钟情”,出生于官宦大家的少女李清照相貌清丽脱俗,年纪轻轻写得一手好文,性情天真烂漫,敢同男人一样出门骑马、喝酒,在微醺的状态下作诗怡情,这在当时的宋朝,绝对是举世无双的一个“奇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少女与太学生赵明诚一见钟情。

如同所有经典爱情桥段的开始一样,那一年她17岁,赵明诚轻轻地叩开了李家的大门,此时李清照娇羞地从秋千上跳下来,慌乱中,她顾不得跑掉了鞋子,赤脚躲进了里屋,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

李清照和赵明诚初识的美好一幕,记录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赵明诚早就见到过李清照的词,对她的才华十分欣赏。这一见面,赵明诚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此时是当朝吏部侍郎,官居三品。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此时官居六品,在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虽然不及赵挺之的官品高,但也是朝廷要职。因此,两家也已经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18岁那一年,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顺理成章地走进婚姻的殿堂。

赵明诚是位博学多才的翩翩公子,两人门第相当、志趣相投,读书作诗,品鉴收藏金石书画,琴瑟和鸣,相互欣赏,婚后的第一年,日子过得甜蜜、喜悦。

李清照曾作词: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句句透漏着一个婚后少妇的幸福小情调。他们在闲暇之时赏花赋词,玩文字游戏,俨然一对神仙眷侣。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思君心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她写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虽然是写相思之苦,但是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之浓,婚姻的初期,赵明诚给了李清照最美好、纯真的一段幸福。

李清照曾写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语言清新,词意隽永,这种悠然自得,伤春悲秋,惜花之举,如果不是短暂的安宁生活,是很难表达的。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h1>

青州十年是夫妻俩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隐居乡间,相互扶持、陪伴的一段日子。

此前虽然经历了婚后第二年的变故以及关键时刻夫家的“患难不见真情”,但是念及与赵明诚深厚的感情份上,李清照选择的是不计前嫌和等待。等到夫家落难,赵明诚被陷入狱,又等到赵明诚被释放来到青州,夫妻二人终于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全情投入到诗词歌赋和收藏金石古玩里面。

这大概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夫妻相伴,研究金石,煮茶和诗,撰写典籍。对于这段时间的生活,李清照表示“甘是老是乡矣”

这十年是李清照婚姻生活稳定并带有些许美好的日子,但是,日子久了,最初的新鲜会化为平淡,原本的举案齐眉会变成各持己见。

李清照:历经婚姻的缘起缘灭,终是选择了一场与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李清照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做《金石录后序》,文章回忆了她和丈夫婚后三十四年的甜甜蜜与坎坷,但也隐藏了婚姻的破裂和李清照的不满。特别是随着藏品的增多,收藏在丈夫赵明诚生命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赵明诚立下志愿,说即便节衣缩食,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收集起来。李清照为了成全丈夫,衣服首饰都不买了,荤菜也想办法少吃,她曾说:“余性不耐”,意思是“我很不耐烦”。

由此可见,当初有着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夫妻感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生变,当收藏古文奇书不再是维系婚姻的保鲜剂,夫妻关系生裂也是意料之中,这就是婚姻的背面。

蒋方舟曾说:“婚姻即便在高楼阳台的月光下,即便在广袤的沙漠中,也永远充满了日常的琐碎和妥协,不被理解的委屈,以及看着对方渐行渐远的无能为力”。

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合适”。所有神仙眷侣,背后总有双方的努力、妥协、趋同、存异,以及克制与珍惜。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h1>

李清照38岁那一年,十年的平静生活随着赵明诚再次出仕而告终止。

一个要去外地做官,一个要留下来转运金石;一个在外面桃红柳绿,一个在远方暗自嗟叹。

赵明诚蓄养起了侍妾和歌姬,李清照虽然心有不满,但也接受了现实;但更令她感到不安和隐痛的,是他们老无子嗣。

1121年,夫妻在莱州久别重逢,李清照却遭遇了丈夫的冷落。赵明诚将妻子安置在一处没有书刊,有些破败的居所,自己则忙着到处应酬。

李清照关在屋子里,只能以写诗打发寂寞的时间,还自嘲:不用担心我没人陪,我屋里还有子虚、乌有两位先生呢。

“靖康之变”之后,赵明诚的母亲病逝于江宁,历经兵灾磨难,两人在江宁得以团聚。然而恰在这个时候,江宁府发生了兵乱,作为知府的赵明诚不但没有主持平叛,反而弃城而逃。

李清照:历经婚姻的缘起缘灭,终是选择了一场与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表面上并无争吵,但往昔和谐美满已经一去不返,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行至乌江时,她霸气地吟出: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

赵明诚当场羞愧得难以自容。

赵明诚在最后一次收到任命的离开临别前,李清照问他那些收藏品怎么办,赵明诚交代了不得已的时候丢弃顺序,最后说到那些礼乐宗器呢?必须抱着背着,“你和它共存亡”。这是赵明诚心目中的价值排序,相伴三十余载的结发妻子不比那些藏品更重要。

谁能想到,这几句竟成了最后嘱托。在上任的途中,赵明诚病逝,撒手而去,留下李清照一人和大堆的文物,甚至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此时李清照四十六岁,将近30年的婚姻从此落幕。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h1>

赵明诚生前所托,未曾有丝毫“分香卖履”之情,但李清照仍然选择了守护,她带着丈夫留下来的沉重的书籍文物,承载着两人大半生的心血,独自在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中存活,还要保护留下的大批宝藏,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为了保护自己和这些藏品,迫改嫁张汝洲,或许,也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无奈和错误。这个人只是为了骗取李清照仅存的文物。李清照愤懑不已,状告自己的丈夫,甚至因此下狱九天;最后含恨结束了仅仅维持了3个月的第二次婚姻。

虽然付出巨大代价,终于重获自由。

国破,家亡,夫死,毕生心血被毁大半,而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连串的打击,让此时的李清照心灰意冷,创作风格也由从前的清丽婉约变得沉郁悲怆。

李清照:历经婚姻的缘起缘灭,终是选择了一场与自我和解的修行相识于年少,买得一枝春欲放。 平凡生活,虽相互陪伴,却难免生嫌隙。夫妻情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离死别,完美的是诗词,真实的是人生。

晚年的李清照写下了千古绝唱《渔家傲》:

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个女词人比肩男性风骨,写下如此豪放大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的诗作。

李清照与张汝州离婚后,没有消沉。她决定痛定思痛,勇敢地振作起来,不为这些痛苦所累,余生一定要自立自强,潇洒地活出宁静致远的晚年。到了迟暮之年,李清照写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李清照很明快地表达自己铿锵的观点:人生只要爱过,无论经历多么无常,都将无悔,何惧那载不动的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终是一场“兰因絮果”, 但和所有夫妻一样,李清照和赵明诚确实恩爱、扶持过,也确实有过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还富足的生活,但冷战、怨怼、不满、鄙夷,也是有的。是婚姻,让李清照与赵明诚有连接,有共情,有相悦;但也是婚姻,让李清照在后半生流离失所、悲离愁苦。

但是她并未怨恨,而是选择了背负了丈夫重托剑走天涯,往昔的爱恨悲愁,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她的生命的长河里潺潺流走消逝,在岁月和经历反复的洗刷下,李清照选择与苦难与悲情和解,活出了女性勇敢、坚毅的一面。

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在七十三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里,她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真实率性地生活着,哪怕遭遇婚姻缘起缘灭,丈夫渐行渐远,哪怕晚年处于孤苦伶仃逆境之中,她仍直面现实,坚强地奔跑在自己最宁静致远的人生道路上,成就了最美的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