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好水好不如我家鄉的美食美好,大家好,我是小園一餐愛做家常菜,關注我分享美食小技巧。
今天給介紹我家鄉的一些美食。我的家鄉地處河南省的中部,标準的内陸城市。河南位于黃河中下遊,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河南的飲食文化中包含着許多的其他地方特色美食。中國八大菜系中豫菜正是出自河南,豫菜包括言庭菜、官府菜、寺庵菜、民間菜為主,主要口味以鮮香清淡、四季分明為主。近年來随着川菜席卷全國,我們當地的口味也有所改變,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另一種口味,也就是辣味。河南本身就是中原來自四方的餐飲文化都會影響。但是具有濃厚的當地特色和傳統的菜品基本沒有變化,下面我就簡單給大家介紹我們當地的幾道美食。

一、羊肉燴面。經常到河南來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這道面食。燴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曆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是河南齊名的三大小吃。據說,河南燴面是從西安泡馍中演變過來的,西安的泡馍是清朝年間傳到河南的,因為河南人不喜歡吃馍而喜歡吃面,就把它演變成了燴面。但是這個說法無從考證。不管怎樣吃着好吃就行,本身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美食。
羊肉燴面,注重于湯汁的熬制和面胚的揉制,有着一套嚴格的流程,比如熬湯這一道工序,首先選用當地小山羊剔骨,把肉和骨架分開,我們當地人稱這種羊骨叫筒子骨,然後将筒子骨泡水3個小時,将骨内的血水泡發出來,然後鍋中下入清水,大火燒開撇去浮沫,炖煮3個小時以上,當湯色濃白時放入鹽就行,其他調料不用添加,有的地方在湯鍋中會放入羊蹄,羊肚、、羊肉一起炖煮,這樣湯汁更加豐富,味道更加濃厚。然後就是和面這個環節,.将面粉與精鹽和勻,再加入清水揉成稍硬的面團後,醒面10分鐘後,将面團反複揉搓。然後再醒面10分鐘,再揉搓至面團表面光滑,然後下成的劑子,擀成片狀每一片都塗上油,防止粘連,也能增加韌勁。
原料準備好以後,取鮮羊肉切片,海帶切絲、豆腐皮切絲、粉條泡發取少許、熟鹌鹑蛋去殼、蔥姜蒜少許備用。熱鍋上油,油溫五成熱,放入羊肉大火煸炒2分鐘,然後放入蔥姜蒜爆香以後,加入少許羊湯炖煮3分鐘。然後開始調味,放入鹽、五香粉、孜然粉、花椒粉。然後加入一大碗羊湯,等待湯汁燒開以後,把剛才醒好的面片 ,拉成自己愛吃的厚度,然後放入配菜即可出鍋。湯白味道純正。
第二、鯉魚焙面。一道特别出名的豫菜。是"糖醋軟溜魚焙面"的簡稱,原産地是開封當地一道著名的傳統名菜。據說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為逃避八國聯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開封府衙供奉特色"糖醋軟熘魚"以獻殷勤,光緒和慈禧太後食後,連聲稱贊。光緒稱之"古都一佳肴";慈禧高興地說:"膳後忘返"。随身太監手書一聯:"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長垣名師最早将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将二者合而為一,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别有風味。其後,該菜逐漸傳開。其實"糖醋熘魚"曆史悠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時期,東京(開封原先的名字其實這個名字好聽)市場上已流行該道菜。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另外據《如夢錄》記載:當時制作"龍須面"。隻是用水煮熟,後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不管怎樣這道菜再沒有受到其他菜系的沖擊性,展現了自己的特點面條發絲、蓬松酥脆、口感甜中透酸,酸中微鹹、鹹中有鮮。
其做法特别講究,其一必須選用黃河裡的鯉魚一條大概2斤左右。鯉魚洗淨幹淨,兩面結成瓦壟形花紋備用。熱鍋上油,最好添入花生油,油溫六成熱時将魚下鍋炸制,連續頓火幾次。待魚浸透後,再上火,油溫升高後,撈出魚瀝油。這樣炸制魚的手法是開封當地的廚師具備的特點,能使鯉魚外酥裡嫩,這樣的外酥裡嫩和别處的外酥裡嫩不一樣,其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采用的是鯉魚,魚内部魚刺比較多,這樣炸制的手法能使保留外焦裡嫩的同時把魚刺能較好的軟化。這也是當地廚師的細心之作。其二炸制龍須面,似李白詩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細嫩蓬松而富有流暢可觀性。湯汁熬制如下方法,鍋中加白糖、醋、紹酒、精鹽、姜汁、蔥花旺火邊溜邊用勺推動,然後将炸好的魚放入,等入味勾入濕澱粉汁收濃時,将魚帶汁裝盤。有的廚師為了加快時間,是把熬好的糖醋汁澆到魚身上,蓋上炸好的面即可上桌。其味道不如略微炖煮的魚好吃。不管怎樣鯉魚焙面這道菜的關鍵步驟沒有缺失,外地朋友到河南能吃到傳統的做法也是不枉此次行了。不說了寫了2個小時,坐的有點不舒服,介紹的好壞你不必當真,隻當消遣一下。我隻盼朋友們點贊關注就行了。
關注我分享美食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