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沫與餘永澤的原型張中行(二)

作者:癡情老人

楊沫與餘永澤的原型張中行(二)

——摘編于《文史春秋》2008年第2期

  楊沫出生于北京一戶家境不錯的人家。她的父親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商科,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北京新華大學并任校長,不久便發達起來,成為大地主。

  之後,卻漸漸不管全家老小,而一心沉醉于聲色犬馬當中,随之家境便日漸衰落。楊沫的母親因多年想管束丈夫放蕩不羁的行為而經常吵鬧,無心管教孩子們。

楊沫與餘永澤的原型張中行(二)

1928年,楊沫已經出落成一個青春妙齡的14歲少女。這年她考入北京西山溫泉女中,家裡生活越來越困頓窘迫。她上初三這年,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楊沫的母親打算把長女楊沫嫁給一個有錢的軍官。

  由于那些争取婚姻自由的小說給了楊沫想不到的勇氣和力量,為此,一向較為溫順的她竟然頂撞了母親,表示堅決不從。母親氣憤之下,以不管飯費和學費來威脅,楊沫毫不屈服。

  這一時期,她還看了許多“五四”以來追求個性解放的中外書籍,進一步滋長了她追求愛情自由的叛逆意識。

  楊沫與母親的抗争愈演愈烈,最後,她把心一橫,偷偷跑到北戴河,去找在那裡教書的哥哥楊成勳。他為争取自主婚姻,不惜與家庭決裂,遠走高飛,楊沫把他當成了英雄。

  然而,楊成勳也自顧不暇,力量有限,根本無力幫助楊沫。他生活極其貧苦,時間一長兄妹二人産生了沖突。楊沫痛苦之下,寫信給同學們,讓盡快幫忙找份工作。

  望眼欲穿盼回音的楊沫終于等來了一個消息,同學李紹強來信說工作問題有了希望。這位昔日在一起練武的師妹非常同情楊沫的處境,托自己的表哥幫忙。

  而這位表哥與當時剛剛考入北京大學的張中行認識,他便又托張中行幫忙,因為張中行的哥哥當時在河北省香河縣立高小當校長。

  張中行此時也看了不少進步書籍,當朋友請他幫忙時,他對抗婚的女中學生充滿同情和好奇,爽快地答應見面談一下。

  為此,楊沫就從北戴河傳回北京,與張中行見面交談情況。第一次的相見給張中行留下了較好、較深的印象。

  在張中行的眼裡,楊沫17歲的樣子,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豐滿,眼睛明亮有神;言談舉止都很清爽,是個有理想、不世俗、富于感情的女子。

  那時的張中行在北大讀國文,知書達禮,滿腹經綸。他與有文化的小自己5歲的楊沫聊天,自然比已結婚5年、歲數比自己大、彼此沒話說的農村妻子有意思得多。

  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互相印象都很不錯,有一見如故的感覺,不知不覺談到了午飯時分。張中行熱心地請楊沫與介紹人在東安市場的東來順飯店共進午餐。

楊沫與餘永澤的原型張中行(二)

  随後,張中行立即給他當校長的哥哥寫去一封信,詢問學校是否缺人;如若缺人,說自己認識一位合适的人選。這樣,便将楊沫介紹給了哥哥。很快,收到哥哥的複信,說學校眼下還正需要教師。

  這下可讓楊沫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可以告别無業無助的生活,自食其力了。1931年9月初,楊沫躍躍欲試地準備動身去香河教書。

  出發前,張中行又與楊沫見了兩次面。在他的寓所裡書堆如山,令楊沫大開眼界,感歎張中行知識淵博、博古通今。

  更讓楊沫感動和銘記心懷的是,在她走投無路、孤獨無援的時候,是張中行挺身而出,幫助她找到了工作,解決了她的生計問題。

  與此同時,她發現雖然他身為北大的大學生,卻毫不顯露一點名牌大學生的架子,而是謙遜有禮;雖然肚子裡很有學問,出口成章,卻對女性相當尊重,絕不狎昵。

  于是,欽佩與愛慕之情在這位少女的心中油然而生。

  同樣,在時間不長的幾次接觸暢談中,張中行顯然也喜歡上了清爽、熱情的楊沫。

  在楊沫上車離别之際,兩人都依依不舍,表現出明顯的相戀之情。此後,兩人開始了頻繁的書信往來,感情迅速升溫。

  在楊沫到香河教書兩個多月後,病重的母親打聽到她的下落,便托人力勸回京,并答應以後還供讀書。

  得知母親病重,楊沫急忙傳回家中。因感情破裂,父親與哥哥都未回家,家中隻有楊沫與兩個年幼的妹妹守着貧困垂危的母親。

  但是,情窦初開的楊沫此時正與張中行墜入愛河,熾烈地熱戀着,成天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厮守,你恩我愛,形影不離。

  楊沫這個從小缺少親情溫暖、日夜渴望愛撫的女子,現在為濃濃的愛所包圍,天天都沉浸在甜蜜的愉悅裡,她嘗到了從未有過的巨大的令她暈眩的幸福。

  張中行在楊沫的心目中,夠得上是光芒四射了。他待人認真負責、有情有義,處事嚴謹厚道而有分寸,治學又勤奮多才……

  楊沫把一顆少女純真的心完全地給了他,全身心地愛着他,愛得全然不顧其他。要知道,這是楊沫的第一次熱戀,熊熊大火一旦燃燒起來,便勢不可擋。很快,楊沫就懷孕了。

  當楊沫把這一消息告訴張中行時,令她始料不及且大失所望的是,張中行竟然臉色立刻陰沉下來,愁眉不展,根本沒有表現出常人所慣有的那種喜悅與激動。

  這讓楊沫十分困惑與吃驚,随之對他産生了極大的不滿,她頓時感覺像一下子跌入了冰冷的低谷似的。

  楊沫是個感情火熱、細膩而敏感的人,她認為自己懷孕後,張中行明顯地與自己疏遠了。她又是一個好強的人,負氣之下,便不再去找張中行。

  也是禍不單行。年底,楊沫的母親撒手人寰,随之,這個家也散了。迫于生計,三姐妹各奔東西。

1932年夏天,楊沫的肚子在一天天變大,她不好意思住在家中,就悄悄在張中行的住處附近,租了間房子等待臨産。

  張中行還常常來看她。然而,兩個人的感情上已經産生了一些隔膜,失去了往日的親密,隻有相對無言了。

  最後,楊沫決定到妹妹白楊的奶媽家把孩子生下來。臨走時,張中行也沒有送她一程。

  楊沫後來在文章裡寫道:眼看着我挺着一個大肚子,一個人上了路,他竟然連送送我的意思都沒有,好狠心的人呀!

  楊沫生下了張中行的兒子。生下孩子12天後,楊沫坐着一輛毛驢車從鄉村回到了北京城裡。兒子留給奶媽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