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說|重溫《青春之歌》信仰在繁華盛世的季節裡燃燒

文 | 範雪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以親身經曆為素材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是我們當代青年人不能不讀的紅色經典,也是我曾經讀過的第一篇紅色小說。

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是一首關于青春的紅色不朽贊歌。它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曆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争,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說|重溫《青春之歌》信仰在繁華盛世的季節裡燃燒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抓住“愛情”這一人類千古不變的主題,通過演繹林道靜和三個男人不同尋常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大時代下一代知識分子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心路曆程。但它又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小說,作者為美好的愛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紗,将真切感人的愛情置于革命鬥争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識分子特有的敏感細膩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人生。

林道靜是由一個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産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生母卻是佃農,慘遭迫害而死。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最後在盧嘉川,林紅等人的教育幫助下,在經曆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後,參加農民搶麥鬥争,并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得堅強,最終成長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産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

小說以愛國青年為先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作為重點描寫的事件,刻畫了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時刻所經曆的生活道路和他們的思想風貌。他們中間有忠于黨的事業、無私無畏的無産階級優秀的知識分子代表盧嘉川、林紅、江華;有苦悶彷徨而又執著追求最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知識青年王曉燕、許甯等;有追求個人名利走整理國故道路的“老夫子”餘永澤;也有走向時代反面的甘于沉淪的知識分子如叛變投敵的戴愉、貪圖物質享受而堕落自滅的白莉萍等。這些都是面對時代洪流,不同人所做出的不同的人生抉擇,真實而具有代表性。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高中時代,當時的自己不僅着迷于小說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更為英雄兒女為民族大義不畏犧牲、敢于犧牲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當國家危難之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無畏和擔當,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特别是有學識、有思想的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是一個沖破一切的時代,那是一個青春放聲高歌的時代。它蘊含着作家楊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卻的曆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鬥抒寫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大概就是新時代對于我們“新青年”的要求和寫照吧。誰的青春不迷茫,在這片迷茫之中,在這種熱血之時,高喊着“把我們的青春獻給黨、獻給人民。”這應該是生而為中國人最大的自豪與驕傲吧。正是因為有無數革命先烈抛頭顱灑熱血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不僅僅隻是一段曆史,更是我們需要時刻銘記的驕傲和責任。

重溫紅色經典,不同的人生階段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見解和力量,而那不變的,就是書中所要傳遞的那顆火熱的、滾燙的愛國之心、青春信仰,總會在這個國泰民安、繁華盛世的季節裡,燃燒……

青春說|重溫《青春之歌》信仰在繁華盛世的季節裡燃燒

作者簡介:範雪,女,2010年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後一直在山東高密農村商業銀行工作。愛好讀書、寫作,喜歡用文字來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動。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