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作者:光明網

多少年來,一條大河的流水聲不時回響在馬太生的耳畔。

奔流在馬太生心中的“大河”,其實是一條大渠。今年8月初,80歲的馬太生又一次來到新疆石河子市北邊近百公裡的莫索灣總幹渠邊。30餘公裡的水流依舊奔騰澎湃,老人心情激越:“這哪是一條水渠,就是一條大河!”

多少次,馬太生站在這奔流的大渠畔,遙想當年萬人修渠的盛況與艱辛。滔滔水聲,流淌着馬太生和戰友們難忘的青春之歌。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日前,老軍墾人馬太生回到莫索灣總幹渠邊。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攝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為加快邊疆發展,1954年,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在疆部隊多數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此後,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壯年、複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不斷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

1956年,15歲的馬太生參加河南青壯年軍墾隊,與5萬多名河南同鄉遠赴新疆,成為新軍墾人。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日前,馬太生在家中。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到新疆不久,馬太生與戰友們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上司動員我們,說要在莫索灣開發幾百萬畝的良田。國家缺糧,新疆兵團把莫索灣大渠修好了,幾百萬畝土地就能生産糧食了。”

當時,莫索灣還是新疆石河子地區北部的一片莽莽荒野。要開荒,首先要水,而水源遠在30公裡外,必須抓緊修建一條總幹渠。

1957年12月,馬太生跟着工程隊近萬人一同乘大卡車駛向莫索灣,沿路滿是紅柳、梭梭等沙生植物,車行艱難。兵團調集近百輛拖拉機,為車隊開路,硬生生靠履帶軋出一條路。

抵達目的地,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馬太生,過膝的白雪覆寫荒野,滿目毫無生機,最低氣溫低至零下47攝氏度。“搭帳篷時,我拿着螺絲帽往帳篷上頭安裝,結果螺絲帽粘到手上,拿不下來,一用力把手上的皮都給粘掉了……”

夜裡,全班睡在一個帳篷裡,全靠一個爐子取暖,每人值班兩小時輪流添火。

極寒氣溫帶來的困難無法想象。馬太生和戰友們用十字鎬拼命鑿地挖土,“一鎬頭下去,地上就是一個小小的白印,根本挖不動。”

上級指令,1958年6月莫索灣主幹渠必須修通。挖不動,怎麼辦?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年輕時代的馬太生。受訪者提供

馬太生發現,白天生火烤馍馍的地方,第二天會更好挖一些,于是心生一計,“等人家下班都睡了,我悄悄把紅柳、梭梭都拉到總幹渠口我們班負責的區域,把火點着後我再回連隊。”第二天,馬太生向全線1萬多人發起挑戰,擺擂台。

一場熱火朝天的生産比賽開始了。“因為提前燒了火,我們班一個人平均挖了14立方米的土!而其他人的平均挖土量隻有0.7立方米,你想想,這是多少倍的功效!”馬太生的“發明”很快傳遍整個生産工地。

天氣暖和後,為搶工期,大家自發将鋪蓋拿到工地,困了就地睡,起來馬上幹,“每天就正經睡兩三個小時。”

1958年6月,全長30餘公裡、最寬處30餘米、最深10多米的莫索灣總幹渠全線貫通。馬太生至今清晰記得,大渠挖成那天,工地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有了水,我們當年開荒,當年生産,當年種糧食,當年自足,當年就有利潤上交國家。”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馬太生在家翻看老照片。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本着“不與民争利”的原則,當年全疆軍墾人開墾的土地大都在風頭水尾,降水極少,多是鹽堿重地,興修水利成為第一要務。

在新疆“東大門”哈密,“兵團二代”陳廣明常常感念父親當年的付出。作為第十三師新星市的水利工作者,陳廣明深知水的重要性。

1953年,陳廣明的父親陳錫亮奉命在哈密荒灘上開墾,與1000多名軍墾戰士一齊奔赴天山南側的峽谷找水。

水源找到了,但天寒地凍無法施工。他們搭上帆布工棚,靠着火爐的溫度,在冰天雪地裡劈山鑿渠。由于水渠經過地多為戈壁沙碛,為了防止滲漏,戰士們以手拉肩扛的方式,将人工碎好的石料一寸一寸鋪滿37.4公裡長的紅星二渠。

天山的雪水,就這樣彙入亘古荒原。

廣袤新疆大地的一個個英雄壯舉,讓沙漠變綠洲,讓荒原變家園。今日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發展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2100餘萬畝農田、全國六分之一的棉花産區、全國最大的節水農業灌溉區、95.2%的種植業綜合機械化水準……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60多年來,在開發建設邊疆、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西北邊防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孕育形成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内涵的兵團精神。

“兵團人就是愛國家,愛新疆,愛各族人民,就是無私奉獻,幹的活再苦再累,從來沒有想到個人利益,就是玩了命幹。這就是我們當時的追求。”馬太生說,因為有這種精神氣質,自己的一生很驕傲。

“大河”,奔流不息——一代軍墾人的青春之歌

馬太生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王震将軍像前。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攝

(記者:李志浩、張嘯誠、侯昭康)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