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作者:谏史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于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和革命知識分子鬥争的小說。

小說的原型人物是作者楊默,這部作品以"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為出路,成為離家出走的"娜拉"和"受傷"女婿不同,林道靜通過離家出走,遇見她一生的高貴人民,逐漸探索,逐漸進步思想,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

楊默曾經說過:"林道京革命前的人生經曆,基本上就是我的經曆,革命後的經曆,概括了許多革命者的共同經曆。"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1949年楊墨)

那麼,楊默是怎樣的經曆塑造了"林道景"的形象呢?

1914年,楊默出生于一個不幸福的家庭,父親是北京新華大學的校長,後來買了一些土地成為地主,開始了狗馬的日子,母親開始虐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毆打。

雖然作為地主,我甚至沒有貧困家庭的孩子的幸福。

爸爸整天在外面,媽媽整天在家打牌找樂子,家庭也漸漸分崩離析,楊墨十歲了,這個曾經輝煌的地主家庭開始衰落。她的童年,唯一的玩伴就是家裡的書,讀了很多俠義小說,從小就立志做俠義客,在北京的一家國術博物館學習國術,也因為國術,為大哥哥提倡一樁婚姻。

1928年,進入中學,此時楊默也漸漸喜歡上了中外小說。後來成為她最愛的作家的于大夫,她看了那麼多文學作品,她的革命思想正在萌芽。

這時,一家人越來越窮,經常吃不下飯,母親也開始改變家庭狀況,打算把楊默珂指派給一位有錢的軍官。萬萬沒想到,一向溫順的楊默竟然會公開抗拒自己的決定。母親還削減了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的生活費都是由同學補足的。

讀完三年級,母親依然硬軟,楊默也曾一次"走出娜拉",這段時間是她最艱難的時期,沒有工作,沒有生活,她也多次想自殺離開這個世界。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像海邊的楊墨)

就在她絕望的時候,同學們的來信給了她人生的希望,而此時,她認識了張仲航,她生命中的第一個情人。他把楊默介紹到他哥哥的學校。

在他們最不知不覺中,張仲航的出現,無疑給了楊默最大的溫暖,兩個人随着接觸的逐漸增多,感情也在迅速升溫。

不久,因為母親病重,楊默辭掉了工作,回到北京,在那裡他愛上了張仲航。

這個年輕缺乏愛心的女孩,看到張仲航的那一刻,忽然覺得自己有溫暖,她沒有照顧母親,母親在楊默的生活中似乎就是魔鬼般的存在,幾乎沒有感情,母親去世後,一家人也四散,姐姐三個人經營,她和張忠航同居, 很快懷孕了。

這時,楊默感覺到張仲航對她開始冷靜、好強,離開了家,在張忠航的住所附近出租房,此時兩人的感情顯得疏遠了。

他們關系的最後一次變化始于1933年。

1933年春節前夕,楊默來到姐姐白洋的住處,那裡聚集了一大批進步的年輕知識分子,這次偶然的相遇,讓她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一起關心國事,探索救國救民之道,他們在這裡談笑皆非, 充滿青春活力,晚會後的第二天,陸萬梅送給她一本《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書。

與這些人接觸,瞬間讓楊默覺得他們應該像他們一樣,有理想、有文化,應該探索如何拯救國家和拯救人民,而不是在這個冰冷的家,和一個冷漠的人過着無聊的生活。

1933年至1936年間,她曾希望找到中國共産黨,擺脫封建老派家庭給她帶來的束縛,1936年在他教書的國小認識馬建民,楊默決定擺脫家庭,開始了他們一個又一個夢想的道路。幾個月後,他與馬建民結婚,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楊默随丈夫到河北申澤縣,參加了中部地區的抗日戰争,主要負責婦女工作和宣傳報道工作,雖然不是在正面戰場和敵人作戰,但這裡的工作也充滿危險, 看着自己的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地犧牲,楊墨的靈魂逐漸受洗,她曾經在日記中寫道,她害怕死亡,她也問自己,如果在戰場上,他能像犧牲戰友一樣死去嗎?

後來,她寫道:我的同志們,我的同志們,在20歲時去世了,他們一直活在我的心裡——在我心裡矗立着一座紀念碑。現在我要把我心中的紀念碑移之門,獻給廣大人民群衆,讓子孫後代永遠緬懷這些英勇的同志。

從那以後,楊默更喜歡閱讀烈士傳記等内容。

她的兒子回憶說,在她母親去世後,他在母親的書架上發現了這些書,裡面有烈士獻祭的照片,好像它們可以聞到血腥的味道,烈士們可能不為人知,但他們仍然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遺骸。

也正是看到了抗日戰争的兇猛,他們的戰友犧牲了,才造就了自己"青春之歌"的動力。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楊墨青春之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楊默,幾乎總是患病,她的肝、胃、子宮、關節、神經幾乎都有問題,在醫療費用巨大的情況下,她還不得不離開北京去上海找妹妹,在上海呆了幾個月,她的日記中寫道:想描述天安門的美麗景象, 但現在身體疼痛,疼痛寫不出來...總是難過,痰黏糊的聲音說話,呼吸困難,胃消化不好,頭痛,每天虛弱,無能為力。

人們往往在苦難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苦難在偉大的作品中,《青春之歌》所寫的,是楊默在病初期。

1950年,當她因病離開機關,離開集體,整天躺在床上時,她幾乎每天都在想起與她共戰的同志,她決心将他們的故事留給後代,呈現出烈士的形象。

1951年9月,她受到一本《鋼鐵是如何制造的》一書的啟發,現在保羅·科察金的故事部門正在寫一本關于疾病的書嗎?

就這樣,在生病的情況下,楊默開始寫作,9月25日,她起草了書的大綱,她已經完全沉浸在這個世界裡,甚至連自己的痛苦都忘記了。

為了防止疾病影響她的寫作,她還特意找人在家裡做一個味覺,每天睡在熱繭上,她的關節炎就會緩解。

在她自己的小說中,她能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展現出來,小說《陸家川》是陸陽的原型,楊莫回憶起,在七七事件之前,和馬建民認識陸陽之前,後來因為誤會和分手,幾年後在抗日基地再次見面, 楊墨已經結過婚,雖然兩人有過戀愛關系,但不能在一起。

1951年,她在寫作的時候,再次聯系了陸洋,引發了她自己的深思,在這次頭腦風暴中,陸家川這個人物應運而生,這是暗示她和陸陽有過一段戀情。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楊墨寫完青春之歌)

楊默每天花四五個小時寫作,一天三四千字,她經常頭痛,身體不适,還要承受痛苦,斷斷續續的寫作,據說到1951年底,她已經完成了7萬多字,但我也覺得他們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直到1952年,這部小說已經完成了15章。

1952年,她被配置設定到電影局擔任編輯,然後暫停了小說的寫作,關璐、錘子等作家與她一起工作,在這裡,她并不孤單地在戰鬥中,同時她的寫作水準,藝術技巧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1在953年春天, 斯大林去世了,哭着病了,九月底,她不得不去農村幫助整改,在此期間,她的寫作被完全終止,直到1954年她才再次寫作,直到1955年4月底才完成。

雖然作品已經完成,但作品的出版經常出現問題。

起初,中國青年出版社聽說這反映了30年代青年學生走向革命道路的作品,讀完後,還是不确定的,要找一位名人看,如果這位名人的肯定,那麼這部作品就出版了。

當時楊默隻是一個編劇,默還不詳,不認識一個名家,最後讓姐姐找到了楊漢軒,然後介紹給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歐陽範海,一個月後,歐陽範海給出了建議,一封6000字長的信,幾乎全是缺點,林道靜的小資産階級意識分析和批判還不夠到位, 左傾機會主義暴露得夠多了,等等。雖然楊默有些失望,但還是謙虛地接受了,畢竟林道靜的原型是自己的,林道靜的缺點是自己的缺點,她也承認自己确實有這些缺點,對于歐陽範海的評價,她還是謙虛地接受了。

但專家的意見無異于否定這部作品,出版日期對楊默來說更是遙遠。

不久,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百花盛開,百家争戰"的方針,這或許是出版這部小說的好機會,楊默聯系張克,請他的老同志秦朝陽宣讀手稿, 秦朝陽看完眼睛後,手稿被交給了作家出版社。

秦朝陽當時是《人民文學》雜志的主編,在出版社看來,他也是一位名人,經過出版社的考察,認定這部作品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楊默想到了歐陽範海的評論,并沒有立即發表,而是先做了修改,1956年, 一部40萬字的傑作《青春之歌》終于完成了。

交出手稿後,《青春之歌》于1958年正式出版,出版後,《青春之歌》成為當時反響最強的三部作品之一,楊墨也開始忙得不可開交,各種座談會、群衆來信無窮無盡,幾個月來,已經印刷了39萬冊, 來信人紛紛,對林道靜、盧家川等人很感興趣,軍隊同志讀完楊墨後都有一種欽佩之情。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楊墨、馬建民)

就連中國大劇院著名演員肖白玉,也親自找楊墨把《青春之歌》改成戲;

短短幾個月,楊默從一個默,等待他的作品出版的默默,變成了一個知名的名人。

1958年10月4日,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隻有徐光平、炳欣和楊默是女作家。1959年初,《青春之歌》已經風靡全國,當然也不乏反對,1959年,《中國青年》第二号郭凱首次發表文章,公開批評林道靜,稱林道靜不是典型的共産黨員,因為玩世不恭參加革命等等, 是以,一場"青歌"的辯論也席卷了全國,當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反對郭凱的觀點。

但無論如何,《青春之歌》的沖擊力是前所未有的。

在作品火爆的同時,青春之歌的電影也做好了準備,而林道靜飾演的演員也在楊默的妹妹白陽和夫妻之間,最後決定謝芳飾演林道靜,謝芳也從一個不知名的年輕人變成了電影明星。

國慶節前一天晚上,北影通知楊默,周總理将在家觀看《青春之歌》,并在中南海西華廳周總理家中與創作者見面,周總理和鄧英超熱情地與大家握手,對《青春之歌》大加贊賞。

公開上映後,電影院座無虛席,《青春之歌》幾乎成為1950年代經典電影的代表。

文化大革命後,1978年,《青春之歌》再版,直到1990年,在32年的時間裡發行了500萬冊,被翻譯成中文單詞,受到全國各地讀者的喜愛。

《青春之歌》如此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正式認為,在那個時代,很多讀者都能有同樣的感受,林道靜的愛與革命可以想結合,作為一個小小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思想的轉變,克服各種缺點,經過思想的升華,成為真正的無産階級女戰士。這種思想的升華在當時是令人欽佩的。

楊沫:帶病寫出40萬字巨著《青春之歌》,臨終之前:捐出所有稿費

(楊墨書面)

楊默在《青春之歌》發表後便條上說:"我想真誠地告訴讀者......書中的許多人和事都是真實的。

林道靜所經曆的,就是楊默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曆的!

年老時,楊默漸漸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如一天好,為了不留餘生的遺憾,她寫下了留下來的遺囑:

"我把儲蓄的10萬元人民币捐給了現代文學館。而我所有作品的著作權和稿件報酬,也全部歸現代文學館所有。"

1995年9月20日,她被診斷出患有晚期癌症,此時她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害怕死亡,面對絕症,楊默的表現很平靜,"我這麼老了,我開不開心。一生中很多時候,很難不死,這一生已經夠長了。"

直到她病重,她一直很安靜,同年12月11日,楊默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死後,她的孩子們按照自己的遺囑,将積蓄、稿件費和著作權捐給了現代文學館,除了她的家具、書櫃和大量書籍外,楊默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捐贈著作權的作家。

對于捐贈版權這件事,對于楊默來說也是貶義的,有人說她一生的名聲,為了自己的名聲,心裡沒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有人說她的孩子很弱,他們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都捐給了國家,卻沒有留給自己的孩子。

他的兒子在他母親的傳記《我的母親楊墨》中寫道:"我從小就覺得我母親把她的事業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她的孩子,她把他的家人放在第一位。她所謂事業,就是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功,她所謂義,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這不就是《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嗎?通過成長,完成她的精神升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