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送别舒乙:舊友噙淚 新知含悲

作者:星星飛翔
送别舒乙:舊友噙淚 新知含悲

上千人到八寶山悼念舒乙先生

送别舒乙:舊友噙淚 新知含悲

閻明光 攝影/本報記者 張恩傑

4月27日上午,上千人來到北京八寶山殡儀館東禮堂送老舍之子、原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先生最後一程。

當天上午8時,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八寶山殡儀館,看到數百人已排隊等候在東禮堂大門外,他們有的捧着菊花,有的在翻閱舒乙的生平紀念冊。

東禮堂門兩側,懸挂着長長的挽聯,寫着“道德傳家音容宛在,文章繼世風範長存”,中間橫幅為“深切懷念舒乙先生”八個大字。

告别廳内,舒乙遺體安卧在百合花叢中,身上覆寫着中國共産黨黨旗,告别廳正中懸挂着舒乙巨幅遺像。包括鐵凝、錢小芊、李敬澤等中國作協上司,以及北京人藝老演員李濱等三人站成一排,向舒乙遺體三鞠躬,并先後走上前向舒乙夫人于濱、姐姐舒濟、妹妹舒雨表示慰問。

告别廳兩邊牆上是海鷗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上展翅翺翔的動圖,據悉,這是因為舒乙出生在青島,在海濤洶湧聲中長大,他對大海有着濃濃的依戀之情;而舒緩的俄羅斯音樂,則追憶着他在蘇聯留學時的那段青春歲月。

追憶之一

在舒乙努力下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建起閻寶航紀念碑

4月27日上午,老舍之子舒乙的遺體告别式上,中共隐蔽戰線情報工作者閻寶航的女兒閻明光在衆人的攙扶下,緩步走進告别廳。她從頭上摘下禮帽,向舒乙遺體三鞠躬,此刻已泣不成聲的她摘下眼鏡用紙巾擦拭眼淚。緊接着,她繞舒乙遺體一圈,邊走邊不時地回望舒乙遺容,直到走到舒乙夫人于濱跟前,拉着于濱的手抱頭痛哭起來。邊哭邊詢問舒乙的生前身體狀況,邊将她從上海帶來的最新沖洗的老舍父子的照片遞到于濱手中。

“于濱,你知道麼?老舍和我父親閻寶航他們少年時就是好朋友,1926年老舍、我父親還有後任東北大學校長的甯恩承一起在英國學習。”于濱含淚說:“生死患難之交啊!”

在一旁的休息室裡,北青報記者采訪了閻明光。已是95歲高齡的她,聽到摯友舒乙病逝的噩耗後肝腸寸斷,當即決定要來北京送老朋友最後一程。“我這才做了心髒手術,去年10月發生一次嚴重的腦梗,病危搶救了過來。這樣的身體狀況家人都勸我不要去了,在心裡永遠紀念舒乙就行了。但我堅持要來,一定要見舒乙最後一面。”閻明光哽咽着說道,家人便陪着她于26日從上海坐高鐵趕到北京。

閻明光指着手裡的照片追憶道,“這個是1926年在英國,我父親閻寶航和老舍,及他們的好友甯恩承在一起的合影。他們在英國留學,後來我國東北情勢緊張,他們就都陸續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十幾歲還是少年的老舍就和我父親一起參加東北長白山露營活動,他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輩的真摯友情也遺傳到了下一輩。舒乙對于閻寶航家人也有着深深的感情。1991年,閻明光作為鄧小平和鄧穎超的特使到美國會見張學良,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夠回國探親訪友。“當時張學良将軍委托我,以我父親閻寶航的名義成立一個教育基金會。就這樣,舒乙從閻寶航基金會成立開始,就一心一意地用最大的力量來關心支援基金會的發展。這30年來,基金會扶貧扶教所有活動他都親自參加。”閻明光說道。

閻明光還清楚地記得,舒乙以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為契機,向國家上司人寫報告,陳述在抗日救亡運動中,以閻寶航為代表的中共隐蔽戰線情報工作者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希望能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閻寶航豎立紀念碑。就這樣,舒乙的願望終于得以實作,他又請國家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閻寶航免費塑像,後來,該作品一件陳列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件贈送給了俄羅斯。後來吳為山親自到病房告訴舒乙:“您交給我的任務我已經完成了,放心!”

“舒乙就是這樣熱衷于公益文化事業,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裡。我好幾次去看望他,當時我看他的病情狀态,認為治愈還是有希望的。他跟我握手,還能夠用眼神示意,‘看到我非常地感動!’我們一直在期待他蘇醒的那一天,沒想到他還是走了,永遠離開了我們。”

追憶之二

實地調研形成政協提案

保住20多萬人口口糧問題

舒乙病逝後,治喪委員會陸續收到了數百件來自社會各界的唁電、挽聯。這其中,一封署名為葉樹元的唁電寫得很溫情感人。葉樹元是四川省三台縣水利系統的一位退休公務員。他在唁電中寫道,“在2006年前後,經過旅法華僑作家鄭碧賢女士的好友引薦,我認識了舒乙老師。他當時是全國政協委員,我将三台縣‘永和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情況反映給他。他親自到三台縣來做調研,我陪他在新中國水利專家黃萬裡設計,三台人修建的‘高家橋’上考察,他反複勘察後形成了可行性的政協提案建議,最終幫我們三台縣争取到數千萬維修資金。”

葉樹元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了這筆資金,在2010年前後落實整治,如今十幾萬畝糧田到處一片自流灌溉的溪流水聲,莊稼年年旱澇保收,“涪城麥冬”的年味裡充滿着歡聲笑語與豐收的喜悅,這背後,是舒乙的奔走呼籲,保住了二十多萬人口的口糧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我還陪舒乙考察了潼川古城牆。當他看到因房地産開發而毀損後的古城牆殘垣斷壁部位時,說了一句‘敗家子!’。一旁的上司被噎得不好吭聲。看見三台郪江漢墓‘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畫面時,他說:‘這是寶啊!再不要被毀壞了!!’舒乙就是這樣一個敢于直言的文物保護學者,我被他的真誠所打動。”葉樹元說道,自那以後,他與舒乙常有來往,年頭節下互打電話問候。

交往中,舒乙還得知葉樹元自1989年起就開始為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孤殘兒童提供助學服務時,便主動提出加入。“他常提醒我做公益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自己搞得揭不開鍋。”2014年,葉樹元帶着大涼山的幾位孤殘兒童參加完央視春晚演出後,去舒乙家中探望。舒乙給孩子們寫了幾幅字畫,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将來有大出息,為社會做貢獻,要懂得感恩。

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統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