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戰争往往是政治問題得不到一個良好解決的後遺症,東漢末年那段風雲曆史之中從來都沒有缺少過戰争,在戰争的洗禮之下出現了許多精英人才,他們這些人站出來重新定義戰争的方式,對其中的以人為本進行提出,諸葛亮在戰争之中珍惜人命就是一個先例。

諸侯争霸戰争之中向來講究的都一個無毒不丈夫,諸葛亮的這種珍惜人命的做法又能夠收獲到什麼東西呢?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這自然是一種仁慈的做法,可以在東漢留民之中替劉備收取人心,據說這是蜀國得以建立的一個根本原因,千百年來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可是有一些子私的想法也會說在戰争之中殺人過多的那些士兵在晚年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下下場,而主導這些大殺戮戰争的人都會被稱謂死神或者劊子手,曆史之中坑殺了趙國40萬精銳的白起到最後就是自盡而死,諸葛亮這個智慧仁義化身的人在展戰争殺戮之中結局是怎樣呢?

熟悉三國曆史之中的我們都知道三國戰争已經是被那群智慧謀士玩弄出來了花樣,有水攻,火攻,風攻,各種工程器物和将士之間的單挑作戰,諸葛亮最喜歡的就是“火攻”,可是火攻結局也有不同,火燒30萬曹軍的時候他是毫無顧忌,可是在南征孟獲火燒3萬藤甲軍的時候卻說很折陽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火燒赤壁毫無顧忌的孔明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三國演義》之中有幾場以少勝多的戰争,一場是北方曹操主導打起的官渡之戰,這場戰争是真的确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權,從此無人可以和他抗衡,第二場以少勝多的戰争就是南方諸葛亮和周瑜主導的赤壁之戰,相比較而言,赤壁之戰所留下的英雄故事在我們的影響中更加深刻。

赤壁之戰本來是曹操集合北方數十萬精銳意氣風發要征服荊州,順便消滅東吳割據的孫權和到處流竄的劉備,這樣的話整個天下就沒有勢力可以和曹操作對了,說不定曹操的這個願望實作之後,天下就會提前進入到一種統一的狀态,沒有了後面懦弱無能的晉朝。是以赤壁之戰被稱為是三國曆史之最有可能結束天下動亂的統一戰争。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對于曹操來說是統一戰争,對于劉備和孫權他們卻是滅頂之災,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劉備和孫權聯合了起來,周瑜和諸葛亮會心地制定出來了火攻之計,諸葛亮還特意地為周瑜借到了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最後在赤壁水戰的時候火燒曹操水師30萬人,使得曹操統一南方的夢想化為泡影。

這裡的人可能會說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難道對于這樣用火燒人就一點都不愧疚嗎?實際上此戰是一場為保護劉備大漢正統的一場正義之戰,在諸葛亮和羅貫中看來保護大漢才是第一利益需求,對付曹操使用火攻根本不算什麼,是以這個時候的諸葛亮看着火燒赤壁能夠談笑風生。

南征孟獲火燒藤甲兵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火燒3萬藤甲兵的故事是發生在蜀國建立之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死,蜀國國内的軍政大權都交到了諸葛亮的手中,諸葛亮為了蜀國的延續對外與動吳簽訂合約,進入了一個封閉發展的階段,就是在這個階段中南方蠻族首領孟獲發動了叛亂。

孟獲多次被諸葛亮擊敗卻依舊是不服,為了擊敗諸葛亮他特意地向當時蠻族之中強大的兀突骨借到了3萬藤甲兵,這個時候的藤甲兵是西南蠻族之中的一種特殊兵種,他們身上的盔甲并不是中原士兵的鐵甲,而是一種藤條浸泡在桐油之中制作而成,穿上後輕便堅硬,蜀軍士兵的刀刃看不破這種藤甲。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因為藤甲兵幾乎處于一個刀槍不入的狀态,而且這個藤甲十分輕盈減輕了重量使得他們來去如風,給蜀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最後是諸葛亮結合藤甲浸泡桐油之後易燃燒的特點布置了一場火燒之計,最後孟獲中計,3萬藤甲兵被活活燒死,多數人連個人形都沒有保留下來。

戰争結束之後其他将士都十分高興終于擊敗了孟獲,可隻有諸葛亮說自己使用火攻有傷和,必定會損害自己的陽壽,那是因為這次戰争的性質不同,諸葛亮初心是為了收複南中,這些士兵不知情被孟獲欺騙,他們沒有反叛蜀漢,最後卻都做了蜀漢大火之下的替死鬼,孟獲卻逍遙法外,是以諸葛亮感歎必折陽壽。

總結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兵後說必折陽壽?

火燒赤壁和火燒藤甲兵雖然都說是為了保護蜀國而戰鬥,但保衛的對象已經發生了變化,赤壁之戰火燒曹軍是為了保護仁義之主劉備,火燒藤甲兵是為了保護翻扶不起的阿鬥劉禅,這中間的差别多少有些讓人抵觸;

二來是因為曹軍南征過程之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火燒他們其實是以暴制暴,對于諸葛亮來說不會折陽壽,而西南地區的藤甲兵則是不同,他們自身沒有作惡,屬于善良百姓,隻是因為無知和土著之間的義氣被孟獲利用做了火中亡魂,是以諸葛亮知道必折陽壽。

其實最後折不折陽壽還是要看羅貫中先生怎麼寫。畢竟《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是他這個作者最權威,總不能誰說比作者還要權威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