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作者:天天圖吉利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一座百丈危峰雄踞畫面正中,雲頂四面峻厚,整體秀拔欲動,奇巍又穩定:周圍群峰攢聚,如衆笏朝聖。飛瀑一線,奔騰而下,層疊流落,樓閣、橋梁、村舍、山林,曲曲掩映,或隐或現,構成豐富無窮的景觀。

當代作家馮骥才筆下的這段優美的文字所描繪的,正是五代畫家荊浩《匡廬圖》中呈現的畫面。

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将唐代吳道子的線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相結合,拓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其畫風後來由關仝、李成和範寬繼承,演變成永恒不朽的“全景式山水”。

荊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人,五代後梁著名畫家。

荊浩因避戰亂,常年隐居太行山。他擅畫山水,師從張操。與五代其他三位重要的山水畫家關仝、董源、巨然并稱“荊關董巨”,開創了以描繪崇山峻嶺為特色的北方山水畫派。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匡廬圖

廬山還是太行山?

“匡廬”指的是江西廬山,相傳曾有匡氏兄弟數人結廬于此,故稱“匡廬"。實際上,關于《匡廬圖》所表現的景緻是否真的是廬山這-問題仍存在争議。

據稱,這幅畫最初的名字并不叫做《匡廬圖》。清代人根據元人柯九思留下的題畫詩,認為畫面中表現的可能是廬山,乾隆年間收入《石渠寶笈續編》時,正式更名為《匡廬圖》。

有學者認為,畫面中表現的很可能并非廬山,而是荊浩時常隐居的太行山。

然而,無論畫中的山究竟為哪一處, 都不能妨礙我們欣賞這幅作品本身。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尺幅巨大,采用了立軸式的構圖。這樣的形式,有别于可以一點一點展開的橫幅手卷,更加适合表現山水的全貌。

可以想見,當這幅一人高的山水畫懸挂起來時,那一覽無餘的磅礴氣勢,會帶給觀者怎樣的震撼。

畫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部的高山巍巍聳立,山岩的輪廓線看似筆直平行,實際上線條排布時疏密有緻,皴擦點染皆依照山體的結構施加。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畫面中段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中景也開始出現人煙的痕迹,一座宅院掩映于層林之中。

在這一部分,山岩的形态更加多變,諸峰互相掩映,一條山路蜿蜒而出,瀑布“瀉出于兩峰之間”,令觀者不禁對山中景緻心生向往。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畫面下部表現的是山腳下的景緻,地勢豁然開朗,湍急的瀑布彙入平靜悠遠的江河。

水中一船夫撐着一葉扁舟,悠然自得地引領觀畫者走入他眼前的佳境。河畔有俨然屋舍,路邊有悠然行人,一派恬淡氣息。

宋代郭熙提出了山水“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法”,《匡廬圖》 的畫面安排,正合于“高遠”與“平遠”之境。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度象取真,氣質俱盛

荊浩除了具有傑出的創作實力之外,更是善于将經驗總結為的繪畫理論。

荊浩著有《筆法記》,論山水畫的構思、構圖和筆墨技法,為第一部山水畫論著作。在書中,他提出“氣、韻、思、景、筆、墨”為繪景“六要”。

他還讨論了“真”與"似”的關系,強調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他認為繪畫的目标是兼具山水的形态與“氣”。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匡廬圖》也的确.與他對“真”的追求相吻合。在山水意境的營造上,他能夠巧妙地構圖,使得真實景象達到“氣質俱盛”的效果。

比如,荊浩對于水口的安排十分巧妙,流水使得山景有靈。畫中瀑布起始于畫面左上角,時而飛流直下,時而隐沒于山峰之後,時而蜿蜒轉折,最終彙入畫面右下角。

水流将畫面的“勢”也從左上引向右下,既具有寫實性,又因為畫家巧妙的安排使得構圖的意境更上層樓。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荊浩提倡作畫要忠實于自然對象,“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在《匡廬圖》中真實感很強,可以看到畫家對自然景觀的深刻體驗,同時又能感受到虛懷若谷的隐士情思。

相較于南朝謝赫的“六法”,荊浩同樣強調"氣韻”在繪畫中的重要地位,而“随類賦彩”則被“墨”所取代,或許這表明,在荊浩看來,水墨的顔色更加符合自然本性。

荊浩強調筆墨并重,《匡廬圖》 運用的筆法和墨法已然十分成熟,筆力精道。

他曾言:“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他集唐人山水畫法之大成,博采衆長,将晉唐以來的山水畫,推向-個水墨兩得、皴染兼備的新境界。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畫中山石輪廓,多為中鋒用筆,皴染所用之法,則被後人稱為“斧劈皴”、“ 解索皴”、“釘頭皴”等。

明代張瑞圖稱道:‘荊關鐵筆雄而豪”, 意指荊浩、關仝筆力如鐵,畫出的山水雄勁豪邁,一派北國氣度。

隋唐時期的早期山水畫,多以勾填為主,皴染技法上并不成熟,時至五代,荊浩的皴法,為後世的水墨山水畫發展,極大地拓寬了格局。

關仝、董源、李成、範寬、郭熙等畫家都曾師法荊浩。他的皴法和全景式構圖,對于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山水畫具有重大影響。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匡廬圖》為絹本畫,如今看來絹色赭黃,豔古香,而其原貌似乎并非如此。

清代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有:“荊浩廬山圖"條目,記述了他從“故家”買到此畫,“絹素如銀闆,對之令人色飛。上有宋高宗題荊浩真迹神品’六字,下用内府之寶。又有元人韓嶼、柯九思二詩。”

孫承澤贊歎:“是日,松風谡谡滿我茅亭,暑氣已避三舍矣。”字裡行間都透露着新得之畫的喜愛,《匡廬圖》 蘊含的泠然氣勢,也可從中窺見一斑!

“全景式山水畫”巨擘:荊浩《匡廬圖》

關于《匡廬圖》

現收藏地為台北故宮博物院;作者傳為五代畫家荊浩,他以擅長表現北方山水而著稱;是一幅全景式的山水畫;“匡廬”為後定之名;荊浩既有創作實力又善于進行理論性的總結,著有《筆法記》;荊浩的畫風對于五代、北宋諸家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