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除了經典的人物刻畫,及各種計謀、智謀,其中的武将單挑鬥将,也是一為人津津樂道的精彩點。時至今日,關于書中各種名将的武力高低,依然不乏各種讨論。

鬥将
袁曹之戰時,袁紹的手下有一位武将,名叫高覽,和張郃一樣,是袁紹手下僅次于顔良文醜的大将。北海太守孔融曾評價:
融曰:“袁紹士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顔良、文醜勇冠三軍;其餘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将。
河北四庭柱
在評書中,高覽和顔良、文醜、張郃并稱為“河北四庭柱”。在與曹操軍交戰中,自然少不了陣前鬥将,原著寫道:
操怒,使張遼出戰。張邰躍馬來迎。二将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許褚揮刀縱馬,直出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将捉對兒厮殺。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軍,齊沖彼陣。
許褚
此戰高覽與許褚交戰,然而卻并沒寫出交手了多少個回合,隻有“捉對兒厮殺”一詞可供推測。之後與曹操軍少有鬥将,多為雙方領軍交戰。後烏巢被襲,高覽和張郃也敗戰,又遭謀士郭圖挑唆,張郃和高覽怕被袁紹問罪,轉而投奔曹操。
原著寫道:
張邰為偏将軍、都亭侯,高覽為偏将軍、東萊侯。二人大喜。
到了曹操軍中,也是猛将太多,如許褚、張遼、徐晃、夏侯兄弟等人,讓以武力為長的高覽感覺到了危機感,不像在袁紹軍那樣,可以随便混日子,于是高覽做了各決定:換武器!
在袁紹軍時,高覽是以槍為兵器的,“高覽挺槍接住”,到了汝南之戰與劉備軍交戰時,高覽的兵器已經換成了刀:
劉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戰,奪路救君。”言訖,便來與高覽交鋒。戰不三合,被高覽一刀砍于馬下。
劉辟
其實三國演義中,并不是隻有高覽一個人換過兵器。東吳武将潘璋,在關羽被殺後,就将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自己用了,“潘璋大怒,揮關公使的青龍刀,來戰黃忠。交馬數合,不分勝負”。
而高覽,則可能因為覺得槍這種兵器殺傷力不足,不如刀來的勢猛,換了種兵器,想要精進武藝,提高在曹軍中的地位。汝南之戰,高覽隻不到三回合,就将劉辟砍于馬下,正處于自己人生中的巅峰時刻,哪能想到,“玄德正慌,方欲自戰,高覽後軍忽然自亂,一将沖陣而來,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視之,乃趙雲也。”
趙雲
從人生的高光時刻,一轉眼,便已經殒命于此。有人說趙雲槍挑高覽這段,不能算是兩将單挑,隻能算是從背後沖殺,将措手不及的高覽偷襲緻死而已。也有人說,從後軍混亂,再到趙雲殺到眼前,高覽完全有時間反應并應對,隻是趙雲的槍如電光火石,太過于快,隻一回合就将沒有抵擋住的高覽刺死。
但不管怎麼說,這位昔日河北名将的死去,确是有些諷刺的,用槍作為兵器厮殺半生,某一天,突然覺得這種兵器并不如刀好用,然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刹那,他目睹了這世上最快的槍——
在評書中,趙雲學藝時,學的是“百鳥朝鳳槍法”,出師後,又自創了“七探盤蛇槍”。三國演義原文寫道:
雲挺槍驟馬直殺往前去。迎頭一将攔路,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拍馬舞刀來迎趙雲;被雲手起一槍刺死。曹兵敗走。雲直殺入重圍,又一枝兵截住;為首乃魏将焦炳。雲喝問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殺盡矣!”雲大怒,驟馬一槍,又刺死焦炳。殺散餘兵,直至北山之下,見張郃、徐晃兩人圍住黃忠,軍士被困多時。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雲救出黃忠,且戰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
與平時的多少多少合,哪個将殺了哪個将不同,這是作者少有的對武将武藝的具體描寫,讀之更加令人驚歎。此處描寫,也讓後世趙雲多了一種“梨花槍”或“暴雨梨花槍”的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