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十年禁捕讓母親河休養生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閱讀提要
近日,中科院武漢水生所宣布,長江武漢段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栖息群體。
“這是長江禁漁後出現的又一個積極變化。”水生所教授王克雄說,禁捕退捕、岸線整治、規範采砂……3月1日,随着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将會帶來更多積極變化。
走出魚越捕越少、越少越捕怪圈
禁捕面積近千萬畝
2月以來,多位宜昌市民在江邊拍到江豚戲水的畫面。
除了江豚增多。近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水産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長江宜昌段發現了一尾鳤魚。鳤魚曾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由于過度捕撈和環境變化等原因,數量極速減少,鳤魚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現在,鳤魚種群開始逐漸恢複,這得益于宜昌禁捕進行得比較早。”近幾年來,長江所危起偉研究員一直奔波于長江之上,承擔水生資源調查重任。他認為,随着十年禁漁工作的持續開展,長江上常見魚類種群的規模将明顯增大,部分受威脅魚類的種群将有所恢複。
長江所連續多年的監測表明,長江幹流水質總體較優,除總氮、總磷外,其餘名額總體均接近I類至II類水質。并且,随着岸線整治的深入,長江兩岸變綠了、變美了。
6300多公裡的長江是一個綜合水生生物系統,正常淡水魚類有435種,然而,2017年到2019年,長江所科考調查隻發現318種。長江生物多樣性指數繼續下降,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生态環境持續惡化。
該所鄒桂偉研究員透露,上世紀50年代,長江每年捕撈量43萬噸,近年來長江年均天然漁業捕撈産量下降到10萬噸左右,基本喪失經濟價值。
魚越捕越少,越少越捕,“電打魚”“絕戶網”越來越多,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陷入怪圈。
在2020年元月1日全省83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區禁捕的基礎上,按照國家部署,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行禁捕退捕。用“十年禁漁”行動,扭轉長江生态環境惡化趨勢,讓長江水生生物休養生息。湖北1061公裡長江和858公裡漢江以及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合計禁捕面積近千萬畝。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将為長江擺脫“無魚”等級帶來希望。
應扶盡扶 應保盡保
漁民全部上岸
“保護好長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幾日,在長江宜昌段漁政碼頭,“護豚員”劉其生乘坐巡邏艇,一邊觀測珍稀水生動物活動情況,一邊檢視是否有非法捕撈行為。
捕了40年的魚,劉其生見證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起伏變化。“禁捕”勢在必行,但老劉不知能幹什麼。政府聘任他與10多位老捕魚人為“護豚員”,他非常高興。
“我每天在江面巡查,最近幾乎天天可以看江豚,我們這一個江段禁捕禁得早,食物充足,江豚都來了。”
禁捕後長江流域湖北段共有登記漁民32226人,通過資金補助、就業服務、技能教育訓練、創業支援、社會保障等多種方式,做到上岸漁民應扶盡扶、應保盡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全省各地辦起了數十期水産養殖教育訓練班,捕魚人變成養魚人;各部門聯合幫助漁民找工作,上岸後變身上班族;有些漁民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辦起農家樂、民宿……目前,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31999人全部參保,退捕漁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率100%。
16818艘建檔立卡退捕漁船、17462艘涉漁“三無”船舶全部回收或拆解。
倒逼水産業轉型更新
人工養殖江鮮将上餐桌
長江禁捕了,還能吃到江鮮嗎?對我省水産業沖擊如何?
“野生江鮮沒了,但人工養殖的江鮮不久會端上市民餐桌。武漢市農科院已探索出‘稻—蝦—中華沙塘鳢’的養殖模式,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我省已標明10個縣市開展蝦、稻、中華沙塘鳢共作養殖,今年人工養殖江鮮可陸續端上百姓餐桌。”省農業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
作為水産大省,長江禁漁倒逼我省科技攻關提速,長江刀魚、中華沙塘鳢(俗稱土憨巴)、銅魚(俗稱金鳅)、長吻 (俗稱江團)、長春鳊(俗稱草鳊)、大鳍鳠(俗稱江鼠)等6種長江野生魚逐漸人工繁育成功。省水科所相關專家透露,目前已上市的江鮮有中華沙塘鳢和長吻 。
“長江禁捕給湖北水産業轉型更新帶來難得機遇,推動湖北由四大家魚向利潤更高的特種魚轉變。湖北連續24年水産品産量居全國第一,這6條魚的出現,将是帶動湖北由水産大省向水産強省轉變的良好契機。”省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是長江十年禁漁首倡科學家。他介紹,2016年到2019年間,我國淡水養殖産量都在3000萬噸上下,“我國人均可消費‘四大家魚’9.4公斤。”
記者在省内市場調查發現,禁捕之後,魚價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鲫魚等品種價格還一路下跌。
“人工養殖魚價廉物美,但想讓老百姓一直有魚吃,有好魚吃,就必須保護好長江這個天然的種質資源庫。”曹文宣稱,“人工繁育的魚種都來自那幾對親本,長期繁殖就會退化,需要長江的種質庫來改良品種。”
“為子孫計,為全局謀。”十年禁捕退捕,将會帶給我們一條更美更好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