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作者:北極蒼狼如是說

中國共産黨召開一大的前夕,共産國際“三大”于1921年6月22日 至7月12日在克裡姆林宮舉行。參加會議的 有52個國家和103個組織的代表。瞿秋白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在會場,并和列甯近距離接觸,甚至親密接觸。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蘇常州。如毛澤東,如周恩來,在求學路上他是個學霸。讀國小的時候,他的一篇作文先生給了滿分,拿給校長看,又加了五分。

瞿秋白有個堂兄瞿純白,在京漢鐵路局當翻譯,1916年底瞿秋白投奔這堂兄,寄居他家,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這時他的家已是萬分困厄,母親也因這困厄而服毒自盡。好孩子周恩來有四伯父周贻赓幫襯,好兄弟瞿秋白有堂兄瞿純白幫襯。進取之少年、青年易得幫襯。

這英文沒讀多久,1917年春,随瞿純白到了北京。曾到北大旁聽,希望成為北大學子,但是付不起學費膳食費。想考取個文職,卻沒有被錄用。外交部有個俄文專修館不收學費,畢業後又有能做外交人員的好去處,他考取了。五四運動爆發,他是活躍的參加者,或街頭演講,或為請願代表,兩度被捕。五四運動後,他加入了李大钊等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北京的《晨報》和上海的《時事新報》要向英、美、俄諸國派駐記者,釋出招聘啟示,瞿秋白兩報皆應聘,因其才華出衆,兩報皆取,成駐俄記者。曆史的機緣,把他送到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度。這兩份報紙在中國份量很重,這兩報在身後的身份,瞿秋白受到蘇聯方面的重視。外交人民委員會東方司對瞿秋白的生活和采訪給予了諸多幫助,他的禮贊俄國革命的文章經東方司推薦登在了首期出版的《共産國際遠東書記處通訊》上。

任共産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的張太雷看到瞿秋白的這文章,格外驚喜:二人是常州老鄉,中學時同窗。異國遇老鄉,執手相望,各自歡笑而又兩眼淚汪汪。中共要人還有一位出自常州,就是恽代英,這三人被譽為“常州三傑”。關于瞿秋白加入中國共産黨的時間,一種說法是1921年的5月經張太雷介紹加入。此時雖然中國共産黨尚未建立,但各地已經産生“共産黨”、“共産黨支部”或“共産黨小組”。北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後來就改稱共産主義小組。說一大時全國有五十多黨員,便是指這些組織的中堅成員。張太雷是受北京共産主義小組委派,來共産國際工作,他完全有這資格做這件事。而且這是他随同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前往中國幫助建立中國共産黨前夕做的一件事。同鄉、同學的關系,再加上一重同志的關系。從此瞿秋白的身份是兩報記者加共産黨員。他将記者身份和共産黨員的身份統一起來工作着,他的文章是力證。

就在中國共産黨一大緊鑼密鼓籌備召開之際,共産國際第三次大會在克裡姆林宮安德烈大廳召開,瞿秋白以記者身份臨會。

瞿秋白《赤都心史》:“昨天共産國際舉行第三次大會開幕式。大劇院五千餘座位都占得滿滿的,在台上四望,真是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欣喜的氣象,革命的熱度已到百分。”

更讓他激動萬分的是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甯到會并講話。暴風驟雨般的掌聲所表示的是對這位無産階級革命領袖的最熱烈擁戴。

他的演講是激情的,火焰一般,并點燃每一個人激情,世界的這一隅燃燒着的激情要照亮全世界,照亮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伴以強有力的手勢,身軀時而前傾,時而後仰,如同火焰的搖曳。略眯縫的眼睛,那是遙望的神情,遙望全世界的神情。世界的天空,閃電強有力地劃破陰霾,雷聲隆隆,向一切罪惡宣戰的暴風驟雨就要來了!

列甯在演講中還時而德語幾句,時而法語幾句,行雲流水般,而非硬硬地鑲嵌,顯示着他的學識,但卻一點兒也不失卻之于無産者的親和力,之于壓迫者剝削者則藐視、不屑。瞬間,列甯的無産者領袖的形象,一往無前的勇者形象,矗立在瞿秋白心中了。

會議間歇的時候,激動不已的瞿秋白在走廊見列甯正要離去,他追上列甯,亮明自己的身份,請求采訪列甯。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瞿秋白采訪列甯

這記者來自苦難深重中的中國。列甯當然會知道共産國際的同志已經抵達中國,正在幫助建立中國共産黨。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這個時候,在莫斯科,面對一個中國記者,他的任何表述都是敏感的,但是,他和藹地與中國記者交談了幾句,而後向瞿秋白推薦了關于東方問題的資料,而後與中國記者告别離去。

瞿秋白在莫斯科留下的文字,字字滾燙。他希望他的文字能叫同胞振奮起來,砸爛萬惡的舊社會。

在莫斯科,瞿秋白兩次見到列甯并聆聽列甯激情澎湃的演講。張太雷介紹瞿秋白成為共産黨員,而與列甯的近距離接觸,則使瞿秋白成為堅定的共産主義者。他用生命證明了這一點。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中共一大

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和浙江嘉興召開。

在莫斯科,瞿秋白聽到了同樣令其熱血沸騰的《國際歌》。列甯将這歌作為蘇聯的國歌,每一位蘇聯人都會唱這歌。在莊重的大會上,在各處的街頭,随時都會起了這歌聲,如同揚起了向舊世界宣戰的傳單。瞿秋白不光在聽到這歌聲時應和,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唱起。

1922年底,陳獨秀率中國共産黨代表團來到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瞿秋白擔任翻譯。中國共産黨的第一任總書記對瞿秋白的才華是欣賞的,邀請其回國為黨工作,瞿秋白應邀回國。

他帶回了《國際歌》的曲譜,并成為将歌詞譯為中文第一人。從此不通俄文的中國人可以高唱《國際歌》,立激越之境界,興奮起之志。

而他的馬列主義譯作和介紹馬列主義及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的著述接連呈現。他擔任了《新青年》的主編,這刊物也成了他的主陣地。中國革命,瞿秋白是播火者之一。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