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者:北极苍狼如是说

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的前夕,共产国际“三大”于1921年6月22日 至7月12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参加会议的 有52个国家和103个组织的代表。瞿秋白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会场,并和列宁近距离接触,甚至亲密接触。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如毛泽东,如周恩来,在求学路上他是个学霸。读小学的时候,他的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又加了五分。

瞿秋白有个堂兄瞿纯白,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1916年底瞿秋白投奔这堂兄,寄居他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这时他的家已是万分困厄,母亲也因这困厄而服毒自尽。好孩子周恩来有四伯父周贻赓帮衬,好兄弟瞿秋白有堂兄瞿纯白帮衬。进取之少年、青年易得帮衬。

这英文没读多久,1917年春,随瞿纯白到了北京。曾到北大旁听,希望成为北大学子,但是付不起学费膳食费。想考取个文职,却没有被录用。外交部有个俄文专修馆不收学费,毕业后又有能做外交人员的好去处,他考取了。五四运动爆发,他是活跃的参加者,或街头演讲,或为请愿代表,两度被捕。五四运动后,他加入了李大钊等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北京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要向英、美、俄诸国派驻记者,发布招聘启示,瞿秋白两报皆应聘,因其才华出众,两报皆取,成驻俄记者。历史的机缘,把他送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度。这两份报纸在中国份量很重,这两报在身后的身份,瞿秋白受到苏联方面的重视。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对瞿秋白的生活和采访给予了诸多帮助,他的礼赞俄国革命的文章经东方司推荐登在了首期出版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通讯》上。

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的张太雷看到瞿秋白的这文章,格外惊喜:二人是常州老乡,中学时同窗。异国遇老乡,执手相望,各自欢笑而又两眼泪汪汪。中共要人还有一位出自常州,就是恽代英,这三人被誉为“常州三杰”。关于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一种说法是1921年的5月经张太雷介绍加入。此时虽然中国共产党尚未创建,但各地已经产生“共产党”、“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就改称共产主义小组。说一大时全国有五十多党员,便是指这些组织的中坚成员。张太雷是受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委派,来共产国际工作,他完全有这资格做这件事。而且这是他随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前往中国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前夕做的一件事。同乡、同学的关系,再加上一重同志的关系。从此瞿秋白的身份是两报记者加共产党员。他将记者身份和共产党员的身份统一起来工作着,他的文章是力证。

就在中国共产党一大紧锣密鼓筹备召开之际,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在克里姆林宫安德烈大厅召开,瞿秋白以记者身份临会。

瞿秋白《赤都心史》:“昨天共产国际举行第三次大会开幕式。大剧院五千余座位都占得满满的,在台上四望,真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欣喜的气象,革命的热度已到百分。”

更让他激动万分的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到会并讲话。暴风骤雨般的掌声所表示的是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最热烈拥戴。

他的演讲是激情的,火焰一般,并点燃每一个人激情,世界的这一隅燃烧着的激情要照亮全世界,照亮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伴以强有力的手势,身躯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如同火焰的摇曳。略眯缝的眼睛,那是遥望的神情,遥望全世界的神情。世界的天空,闪电强有力地划破阴霾,雷声隆隆,向一切罪恶宣战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了!

列宁在演讲中还时而德语几句,时而法语几句,行云流水般,而非硬硬地镶嵌,显示着他的学识,但却一点儿也不失却之于无产者的亲和力,之于压迫者剥削者则藐视、不屑。瞬间,列宁的无产者领袖的形象,一往无前的勇者形象,矗立在瞿秋白心中了。

会议间歇的时候,激动不已的瞿秋白在走廊见列宁正要离去,他追上列宁,亮明自己的身份,请求采访列宁。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瞿秋白采访列宁

这记者来自苦难深重中的中国。列宁当然会知道共产国际的同志已经抵达中国,正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个时候,在莫斯科,面对一个中国记者,他的任何表述都是敏感的,但是,他和蔼地与中国记者交谈了几句,而后向瞿秋白推荐了关于东方问题的资料,而后与中国记者告别离去。

瞿秋白在莫斯科留下的文字,字字滚烫。他希望他的文字能叫同胞振奋起来,砸烂万恶的旧社会。

在莫斯科,瞿秋白两次见到列宁并聆听列宁激情澎湃的演讲。张太雷介绍瞿秋白成为共产党员,而与列宁的近距离接触,则使瞿秋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用生命证实了这一点。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

在莫斯科,瞿秋白听到了同样令其热血沸腾的《国际歌》。列宁将这歌作为苏联的国歌,每一位苏联人都会唱这歌。在庄重的大会上,在各处的街头,随时都会起了这歌声,如同扬起了向旧世界宣战的传单。瞿秋白不光在听到这歌声时应和,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唱起。

1922年底,陈独秀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瞿秋白担任翻译。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对瞿秋白的才华是欣赏的,邀请其回国为党工作,瞿秋白应邀回国。

他带回了《国际歌》的曲谱,并成为将歌词译为中文第一人。从此不通俄文的中国人可以高唱《国际歌》,立激越之境界,兴奋起之志。

而他的马列主义译作和介绍马列主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著述接连呈现。他担任了《新青年》的主编,这刊物也成了他的主阵地。中国革命,瞿秋白是播火者之一。

在莫斯科的瞿秋白,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