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2月9日電題:“冰城”一碗清湯牛肉面
新華社記者 鄒大鵬
對于面館來說,最忙的時候,要算是午飯當口了。冶大五代躺在廚房後面的小屋裡,盯着天花闆發呆。
臨近春節,店面外積雪未消,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大雪一場接一場。哈爾濱有“冰城”之稱,在割面的寒風中,進屋跺跺腳、搓搓手,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面,吹開嫩綠的蒜苗,嘬一口滾燙的鮮湯,說不出的舒服。
這一輪“冰城”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面館的顧客好像突然間消失了。在香坊區衡山路5号和7号之間的這間半地下室裡,記者推門而至,29歲的回族小夥兒冶大五代和妻子馬桂花好一會兒才從後廚走出。
“吃面?”“牛肉面,再來個涼拌菜!”夫妻倆聳了聳肩,指了指保鮮櫃尴尬地說:“那個……哎……連着做了幾天卻沒顧客,吃不完隻能扔掉,太浪費、不敢做了!”
不僅涼菜,平時熱銷的茶蛋、炒飯和熱菜也都沒了。小店隻有十多張方桌,熱鬧時要拼桌等位。如今,空蕩蕩的廳堂裡,隻有1歲兒子的哭鬧聲。
“昨天一共賣了16碗面,大家不敢出來吃,外賣也沒人點,每天要賣出30碗才不賠錢。”馬桂花說,1月上旬香坊區出現确診病例後,小店的生意一下子冷清了,過去一天要買5斤青椒,如今四五天前買的1斤青椒還沒用完。
說話間,一碗熱面端了上來,冶大五代腼腆地笑着,坐在一旁跟記者閑聊打發時間。夫妻倆老家在青海省化隆縣若麼嶺村,小山村裡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開面館、打工。
13歲就從家出來的冶大五代,從挖蟲草、修路到當面館服務員和學徒,10年後終于在蘇州站住腳,租店鋪支起了面館。起初,生意不錯,但善良的夫妻倆最後卻被“三房東”騙了個精光。
2017年底,夫妻倆來到哈爾濱,兌下了老鄉這間面館從頭再來。那時生意正好,每天能賣近200碗面和兩鍋米飯,小涼菜每天拌兩次才夠賣。店裡除了父母幫忙,還要再雇兩個人打雜。
“早晨6點就開始采購、燒湯,最忙時一天隻吃一頓飯,下午2點多才能吃上,”回憶起當初的辛苦,夫妻倆卻覺得格外甜,“那光景哪知道床的滋味兒啊,晚上12點才能躺下,隻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每天外賣就1000多元的流水,現在沒活兒幹,天天閑得躺着都累了。”
生意紅火時,夫妻倆又借了20萬元外債,讓父母回老家建起了新房。由于忙着賺錢,直到今天,夫妻倆也沒住過這間大房,隻能從視訊中看看以解鄉愁。
2020年初,疫情來襲,小店遭遇“寒流”,連續3個月停業,讓背着外債的夫妻倆慌了神兒,疫情防控常态化後生意有所好轉,但全年賺的錢隻夠交房租。今年,正想大幹一場呢,沒想到疫情再次來襲。
這個春節,有人歸鄉,也有人留下。故鄉有親人的思念,異鄉有明天的期待。把一碗面做得有滋有味,是生意的訣竅;把日子過得自強不息,是生活的真谛。
“我們隻要營業,就有流水,等春暖花開疫情過去了,生意會好起來的。”在這個寒冷的冬季,還有許多像這對小夫妻一樣的普通人,安靜地承受着壓力,等待春天。
一碗清湯牛肉面,等待着客人的眷顧,升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