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在吃過牛排之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吃大塊肉的習慣呢?
這就和我們中華飲食文化的曆史有關了。
中華飲食文化成型于大約三千年前商周時期,那時候中國人一般用鼎來煮肉吃。

司母戊鼎 國家博物館藏
上圖就是在商朝的首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像這類的頭号大鼎叫做“镬鼎”,主要就是用來煮大塊肉的,不過和現在的炖肉不同,白水清湯,不加調味料。
那個時候,中國流行分餐制,廚房和宴會廳距離比較遠,大塊肉煮好了之後,還要從廚房運輸到宴會大廳。
青銅鼎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是湖北九連墩楚墓出土的青銅鼎,通高41.8厘米、口徑42.2厘米、腹徑45.2厘米、兩耳間距53厘米,這類中等大小鼎叫“升鼎”。大塊肉鼎裡煮熟了,就切成中塊肉放到這種鼎裡送到宴會廳。
肉運輸到了宴會大廳,還要送到每個人的餐位上才能開吃。
染器 國家博物館藏
這個叫染器,中塊肉運到了宴會大廳,還要再切細成小塊肉送到每人的餐位上。别忘了煮肉的時候清湯白水,肉沒有滋味,這時要放到這個河南陝縣後川出土的染器中,加上調味料調味才好吃。調味這個過程也有用小号鼎來完成的,那種最小号的調味鼎就叫做“羞鼎”。調味的時候,想吃鹹味就放鹽,想吃酸味就放酸梅醬,想吃甜味就放蜂蜜,辣椒那個時候可還沒傳到中國來。調好味道之後用餐叉把肉放進嘴裡咀嚼。孔子曾說,割不正不食,就是切得不好的肉不吃;還說不得其醬不食,調味料不全,他老人家也不吃。
等等,光說叉子了,現代我們常用的筷子呢,也有也有。
殷墟裡也出土了青銅筷子,不過不是用來夾肉的,而是把菜肉粥裡的菜葉子夾到勺子裡的,到了比較晚的時候,有人說宋,有人說元,筷子才成為最主要的中國餐具。
大塊肉不好入味,也不好下嘴,是以還是切小了好吃。唐宋以後中國人發明了炒這種烹饪方法,肉也要切得更小,不然炒不熟。遙想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項羽賜給樊哙一個整個兒的豬肘子,塊兒不小了吧,“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哙那樣的厮殺糙漢,都要把大肘子切開了吃,就何況咱們現代這些斯文人了。
▼
作者 | 螺旋真理
編輯|楊逸塵
本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