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

很多小伙伴在吃过牛排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呢?

这就和我们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有关了。

中华饮食文化成型于大约三千年前商周时期,那时候中国人一般用鼎来煮肉吃。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

司母戊鼎 国家博物馆藏

上图就是在商朝的首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像这类的头号大鼎叫做“镬鼎”,主要就是用来煮大块肉的,不过和现在的炖肉不同,白水清汤,不加调味料。

那个时候,中国流行分餐制,厨房和宴会厅距离比较远,大块肉煮好了之后,还要从厨房运输到宴会大厅。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

青铜鼎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的青铜鼎,通高41.8厘米、口径42.2厘米、腹径45.2厘米、两耳间距53厘米,这类中等大小鼎叫“升鼎”。大块肉鼎里煮熟了,就切成中块肉放到这种鼎里送到宴会厅。

肉运输到了宴会大厅,还要送到每个人的餐位上才能开吃。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

染器 国家博物馆藏

这个叫染器,中块肉运到了宴会大厅,还要再切细成小块肉送到每人的餐位上。别忘了煮肉的时候清汤白水,肉没有滋味,这时要放到这个河南陕县后川出土的染器中,加上调味料调味才好吃。调味这个过程也有用小号鼎来完成的,那种最小号的调味鼎就叫做“羞鼎”。调味的时候,想吃咸味就放盐,想吃酸味就放酸梅酱,想吃甜味就放蜂蜜,辣椒那个时候可还没传到中国来。调好味道之后用餐叉把肉放进嘴里咀嚼。孔子曾说,割不正不食,就是切得不好的肉不吃;还说不得其酱不食,调味料不全,他老人家也不吃。

等等,光说叉子了,现代我们常用的筷子呢,也有也有。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吃大块肉的习惯?

殷墟里也出土了青铜筷子,不过不是用来夹肉的,而是把菜肉粥里的菜叶子夹到勺子里的,到了比较晚的时候,有人说宋,有人说元,筷子才成为最主要的中国餐具。

大块肉不好入味,也不好下嘴,所以还是切小了好吃。唐宋以后中国人发明了炒这种烹饪方法,肉也要切得更小,不然炒不熟。遥想2000多年前的鸿门宴,项羽赐给樊哙一个整个儿的猪肘子,块儿不小了吧,“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那样的厮杀糙汉,都要把大肘子切开了吃,就何况咱们现代这些斯文人了。

作者 | 螺旋真理

编辑|杨逸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