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零敲牛皮糖”,小殲滅戰發揮大作用

作者:東方晨曦園
“零敲牛皮糖”,小殲滅戰發揮大作用

1952年9月全線戰術反擊開始,我們研究了以往曆次打擊美軍的經驗​‍‌‍​‍‌‍‌‍​‍​‍‌‍​‍‌‍​‍​‍‌‍​‍‌​‍​‍​‍‌‍​‍​‍​‍‌‍‌‍‌‍‌‍​‍‌‍​‍​​‍​‍​‍​‍​‍​‍​‍‌‍​‍‌‍​‍‌‍‌‍‌‍​。 1951年第五次戰役要結束的時候,陳赓同志向毛主席彙報北韓的作戰情況​‍‌‍​‍‌‍‌‍​‍​‍‌‍​‍‌‍​‍​‍‌‍​‍‌​‍​‍​‍‌‍​‍​‍​‍‌‍‌‍‌‍‌‍​‍‌‍​‍​​‍​‍​‍​‍​‍​‍​‍‌‍​‍‌‍​‍‌‍‌‍‌‍​。 毛主席根據我們過去打美軍的經驗,覺得目前的戰法對付不了敵人​‍‌‍​‍‌‍‌‍​‍​‍‌‍​‍‌‍​‍​‍‌‍​‍‌​‍​‍​‍‌‍​‍​‍​‍‌‍‌‍‌‍‌‍​‍‌‍​‍​​‍​‍​‍​‍​‍​‍​‍‌‍​‍‌‍​‍‌‍‌‍‌‍​。 我們要想成師地消滅敵人還不行,就是成團地消滅也很困難。 你把他成團地包圍了,敵人就用裝甲車、坦克車把口子一卡,運動速度也快,天上又有飛機支援,他不進攻就防禦。 你雖然包圍了他,但由于戰鬥比較遲緩,常常達不到全部殲滅敵人的目的。 畢竟我們是步兵,隻有兩條腿,是“11号汽車”,總是不如他的裝甲車運動快。

在研究為什麼不能殲滅敵人的時候,毛主席還講了國内戰争的經驗,認為北韓恐怕也要借鑒這個經驗。 他談到1947年到1949年我們打國民黨那五大主力的時候,怎麼個打法? 選擇什麼對象? 那時候我們幾個戰場上感覺到最難對付的有新1軍、新6軍、5軍、18軍,還有桂系的新7軍。 蔣介石吹他叫“五大主力”。 當時這“五大主力”完全都是美式裝備,接受了美國訓練不說,甚至連軍裝都是美國的。 我們的裝備比起他就要差得遠了! 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最後整掉他這“五大主力”呢? 開始我們也想着口張得稍大一點,比如像解放戰争剛開始,我們打其他裝備的國民黨部隊時,确實打了不少殲滅戰。 二野在上黨戰役就把閻錫山那麼多的部隊給吃掉了,平漢戰役把國民黨的三個軍給他整掉了,當然後來高樹勳起義了。 但以後打仗就不太好打,因為美國插手,從步兵一直到炮兵,到坦克,國民黨美式裝備是成套的,是以敵人運動速度也比較快,即便抓住了,也總是不能全部消滅。

這時候毛主席總結了經驗:改變政策,打他的時候可以一口一口地吃,先一個營、兩個營地吃,當我把你一個營、兩個營切斷以後,就可以迅速将敵人吃掉。 此時,敵人這個部隊的戰鬥力就有所下降了,然後吃他一個團、兩個團,再吃他一個師,最後就能迅速地将敵人全部吃掉。 毛主席把這個戰法叫作“零敲牛皮糖”。 這個比喻的意思是,牛皮糖是粘到一起的,越想嚼越嚼不動,這就不如把這個糖往桌子上一摔,它摔碎了,你就可以随便撿着吃。 當時國民黨的“五大主力”就是這樣被吃掉的。 我們按主席的作戰部署,專打薄弱的地方,一個營、兩個營到一個團,這樣地敲他,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一下吃他一塊,打來打去把他的士氣和信心打下去了。 這就是由這種小殲滅戰到大殲滅戰的過程。

在北韓打美軍也是一樣,不要想着一下子殲滅他多少部隊,我們需要一個讓美軍由強變弱的過程,具體辦法就是一小口、一小口地敲他,敲到一定程度,他就變弱了。 1952年9月到11月,我們在北韓戰場3個月的作戰結果,消滅敵人11萬多人,其中美軍4萬多人。 上甘嶺戰役也是以“零敲牛皮糖”作戰形式,打小殲滅戰,積小勝為大勝的。

毛主席這個思想在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之中提出來,但那個時候還沒有完全落實。 因為大家對打美軍有個認識過程,也有個實踐過程。 經過了四次戰役,我們的老志願軍打得都是很好。 但從戰鬥中也看到在多數情況下,我軍包圍美軍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但都很難達到全殲敵人。 主席在分析原因裡有一個很重要因素,那就是作戰時美軍還有較“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 是以你一打,他就頑抗。 而且他的兵力是機械化,馬上就來了,炮也來了,坦克給你轉一圈,你殲滅他就困難了! 為了打掉美軍這種自信,達到最後打圍殲的目的,毛主席提出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方法——打小殲滅戰。

怎麼打小殲滅戰? 這裡指打美軍,不是指打韓軍。 李承晚的軍是可以拿他一把的,因為他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差一些。 打美軍,包括英軍的那個旅,甚至還把土耳其的那個旅也包括進去,要實行戰術小包圍,每個軍每次要精心選擇敵人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實行全部包圍殲滅之。 這樣,美軍師和英國旅在第三、第四次戰役中整營被幹淨殲滅,其自信心非動搖不可! 這個意義就深遠了。

以後到防禦戰役階段,大家就自覺地接受了毛主席這個作戰思想。 原來不能很好接受,确實考慮到我們的兵力比他大,運動作戰又是我們的拿手好戲,可以通過迂回、穿插,一次打下他一塊。 但這招打韓軍可以,打美軍我們自己就感到有些費勁兒。 是以第五次戰役以後,當大家總結經驗時,就感覺到我們張的口确實應該小一點。 張了大口打,所需要的物資和後勤保障,無論是糧食還是彈藥,在裝備方面我們都不占優勢,是以大家都贊成打小殲滅戰。

小殲滅戰本來是在運動中,也就是進攻過程中運用的戰術。 1951年各個部隊都逐漸貫徹了毛主席的防禦作戰思想。 到1952年,每個部隊都貫徹得不錯,隻要有機會,就采取能打多少就打多少的政策。 前面所談修築工事過程中的冷槍冷炮,就是“零敲牛皮糖”這個戰法的具體展現。 那就是積少成多,有機會我們就依靠陣地摸着敵人打,若一個連進攻,就先吃掉他一個連。 能夠吃掉一個連就很不錯了! 這種打法,的确讓敵人吃了不少苦頭,一個排甚至一個連的進攻,都有可能被我們一點一點地消滅掉。

到了7、8月份,志願軍部隊各個出擊,各種本事都拿出來了。 消滅敵人的辦法特别多,像打陣地伏擊、陣地遊擊、吃掉小股敵人,等等,或者敵人送肉上砧的。 “砧”呐,就是剁肉的案闆啊,我們的刀怎麼着切都行,再加上冷槍冷炮,這仗打得都很便宜。 也有的部隊開始選好敵人一個陣地,找機會就敲他一塊​‍‌‍​‍‌‍‌‍​‍​‍‌‍​‍‌‍​‍​‍‌‍​‍‌​‍​‍​‍‌‍​‍​‍​‍‌‍‌‍‌‍‌‍​‍‌‍​‍​​‍​‍​‍​‍​‍​‍​‍‌‍​‍‌‍​‍‌‍‌‍‌‍​。 像39軍,緊挨着38軍西邊的部隊,有一次,敵人進攻占領了我們的表面陣地,39軍那個部隊就在坑道裡守了7天,最後他們打反擊,讓敵人吃了苦頭。 12軍下陣地的第一天,韓軍就對他們發動了一次進攻,占領了他們 的 表面陣地。 12軍這支部隊就在坑道裡堅守了12天,最後打了個漂亮的反擊戰。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零敲牛皮糖”,小殲滅戰發揮大作用

機槍手把機槍移到制高點,猛烈發射,掩護小部隊活動

我們在陣地防禦中,經曆了敵軍進攻的各種戰鬥考驗,志願軍各個部隊都很重視,下功夫去研究實戰中如何能更好地把“零敲牛皮糖”戰術運用到我們的進攻上。 9月18日,志願軍搶先發動了戰術出擊。 怎麼搶先呢? 就是敵人按兵不動的時候,我們就先動手了。 我們在北韓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選擇了60個進攻點,這些點都經過了志願軍部隊充分的準備和戰前的偵察。 我們把進攻的重點放在朔甯、金城、文登裡地區,這是北韓中部防線偏東一帶。 作戰時,其他地區的一線部隊也都積極配合,志願軍各個部隊将這60個點作為我們進攻的目标,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一點一點有準備地敲打敵人。 我們敲了敵人,他不服,就會與我們反複争奪陣地——對我有利的,我就與你争奪; 沒有利的,我就收回來。 這個辦法各個擊破,效果很好。 從兵團、軍到師,各級都在研究,大家的認識非常一緻,都感覺到粉碎敵人的進攻對我們陣地防禦有重大意義,因為這是我們構成了這麼一條戰線後的一次大的進攻。 也認識到: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戰術出擊,打得好和壞,對我們秋季出擊也有直接影響。 各級不約而同地打好每一仗,到10月份的時候,志願軍就大緻殲滅了敵人2.7萬餘人,得到了陣地防禦及奪取敵人堅固設防連、排陣地的經驗,也提高了我們自己步炮協同、頑強持續作戰的能力,指揮員的指揮能力也有提高,部隊取得了戰術出擊的一個重大勝利。

這個攻勢迫使美韓軍8個師頻繁調動、替換被殲的敵人。 敵人是不甘心失敗的,就在戰術出擊還在繼續進行的同時,搶先發動了所謂的“金化攻勢”,向五聖山前沿我們兩個陣地,就是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這兩個不到4平方公裡的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14日打了以後,15日兵團就表态了。 兵團說,45師集中全力打,以後怎麼樣,我們再考慮。 這兩句話就解決問題了。 當然不隻是說了這兩句話,還說得很多。 當時兵團的王近山副司令、杜義德副政委,還有兵團的幾位上司同志,共同談了談,這就是給我們交了一個底嘛! 有的說,“你們45師打光了,也光榮! ”這就是說決心到了這麼一步了。 到了軍裡以後,軍裡也是這麼一個想法。 師裡的情緒是下決心非打好不可。 陣地是不能丢的,拼命也不能丢! 主席的四句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确實上下都是這個思想。 是以,這個仗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打勝了。 所有參戰的部隊,都打得比較好,給敵人軍事上和政治上一個重大打擊。 當然逐漸認識提高還是在戰役過程中和戰役以後。 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術也是上甘嶺戰役中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志願軍将這一戰術靈活地運用到戰役裡,成就了上甘嶺戰役極為鮮明的特點。 我們一直敲了敵人40多天,當然部隊真正反複争奪是一個月,就是靠這一成功的戰術思想,我們終于一點一點地把頑固的美軍敲掉了。

有了正确的指導,就使毛主席的作戰思想在基層部隊上下取得了一緻。 你對戰士光說要打多少敵人還不行,因為打仗是具體的,你具體打死一個敵人、捉住一個敵人,或者消滅他一個連、一個營,這些都是具體的勝利。 老志願軍入朝以後就有這條經驗,為了鼓舞士氣,我們分析敵人,蔑視敵人,提出口号:“戰略上他是個‘紙老虎’。 ”但是把戰略的“紙老虎”用到戰鬥裡頭去,就會發現敵人的那個裝備還是蠻強的,炮也這麼厲害,搞不好又會有傷亡,戰鬥中的“紙老虎”好像是個“鐵老虎”。 用“紙老虎”奠定大家打美軍的決心是好的,但光有決心還不行,你還要有辦法。 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從作戰手段來講也就有了具體消滅敵人的辦法。

“零敲牛皮糖”,小殲滅戰發揮大作用

上甘嶺戰役中被俘的部分美7師士兵

7月中旬,我134團8連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文用率領一個多排,繞到敵後,突然向敵人開火,激戰20分鐘,全殲敵人,斃敵50餘名,俘虜2名,我方僅傷亡3人。 戰後受到志司表揚:“該戰打得很好,以小的代價換取較大戰果。 ”當時15軍各部隊都在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戰法,以小部隊出擊,從打冷槍冷炮入手,消滅敵人一個班,一個排,一個營,直到開展更大一些的戰鬥,以很小的代價,換取很大的戰果。 是以指揮正确與否,戰前一定要确定統一的戰術思想。

為什麼上甘嶺堅守部隊能在那麼困難的時候堅守坑道不動搖? 這是因為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對勝利充滿了信心,他們感到越是困難,勝利越大! 一個人堅守陣地,他有這個戰術思想和作戰行動——我下決心一點一點地敲,就是為了争取更大的勝利。 每一個戰士、每一個連隊、每一個營都能做到做好。 這就奠定了勝利的雄厚基礎,保證了我們的“指揮正确”。

以後作戰的實踐也證明,這種戰術,看起來是個戰術思想,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将它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成功地貫徹運用到整個戰役之中。 對付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堅守上甘嶺的部隊就是堅持依托坑道工事,擊退敵人中、小型的進攻,以冷槍冷炮、小部隊出擊等積極手段和靈活戰法,一直敲了敵人40多天,積累了戰績,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鞏固了陣地,同時也把作戰的焦點推向了前沿陣地,迫使敵人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