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美援助北韓期間,第一階段共進行了五場重大戰役,前三場戰役擊敗了美軍,美軍蒙上了眼睛。這三次戰役,主要是美軍有一些驕傲,看不起志願軍。俗話說,"驕傲的士兵會輸",再加上美軍對志願軍不熟悉,美軍最終損失慘重。直到李啟密趕到,他才意識到志願作戰的法則。是以,志願軍及時調整作戰方式。

<h1>02</h1>
1951年,該師副司令員陳偉回到北京,向毛主席彙報了抗美朝戰争的情況,毛主席聽了報告,針對志願軍和美軍的戰鬥經驗,毛主席認為,目前打美軍的作戰方法很困難。很難形成一個系統來消滅敵人,因為美軍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如果一個團被包圍,美軍會用裝甲車,坦克迅速突破,而且速度非常快。再加上空火支援,即使志願軍包圍了一個已組建的美軍團,也很難全部消滅。毛主席認識到我軍的缺點,純輕步兵,兩條腿比美軍的四個輪子。
面對困難,總會有解決辦法。毛主席提到内戰的經曆,認為可以借鑒反美援助北韓,他談到1947年至1949年的解放戰争是國民軍的五大主力軍。
當時,我軍認為新1軍、新6軍、第5軍、18軍、新7軍(桂系統)難以打,老江吹噓五軍是"五主力軍"。不得不承認,這五套美國軍備的老兵,有的甚至接受過美軍訓練,有的甚至服裝都是美軍。
在以往的戰役中,我軍可以組建消滅國家,比如第二場在戰鬥中上黨打燕錫山部隊,很快要把老人的部隊摧毀,平漢戰役一口氣吃掉三支部隊。但前方的戰争很難打,因為美軍介入,當時老江的部隊從步兵到炮兵,再到坦克,都是美軍的裝備,是以國軍的動向非常快,我軍很難全部消滅。
面對老蔣美式武裝軍,毛主席改變了政策,引導我軍一個吃,吃一個敵連,再吃一個營,再吃兩個營。營級作戰部隊在戰役中至關重要,當兩個營被切斷時,它們可以迅速被消滅。
這時敵人看到一些營被打敗了,戰鬥力就會降低,這時趁機吃掉他們一個團,兩個團,再吃掉一個師,這麼快就吃掉了國民軍。毛主席稱這種作戰方法為"零敲擊牛皮癬"。
這個比喻是恰當的,因為牛皮癬粘在一起,越想咀嚼越來越多的無嚼,最好打破糖,一塊一塊地吃。我軍專門打敵弱的地方,然後按照一個營、兩個營到一個團等這樣的順序,不斷攻擊敵人,然後集中優勢部隊,迅速吃掉他們一個建制部隊。敵軍的士氣和信心都消失了,從小殲滅到大殲滅,我軍就是這種"吃法",很快老蔣五主力就被吃掉了。
在北韓戰場上與美軍作戰不同于與國民軍作戰,但幾乎總是像當初那樣考慮吃掉很多美軍,因為美軍已經學會了謹慎。是以,需要将美軍從強到弱,而方式是小口吃到一定程度,美軍弱。
<h1>01</h1>
在對美朝戰争中,我軍如何巧妙地實施"零敲牛皮癬"戰術?
毛主席提出的作戰方法得益于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但當時也有一種輕而易舉的敵思想,認為美軍并不可怕,但美軍的作戰方式可以和國軍一樣,畢竟美軍和國軍是不同的,美軍的戰鬥不會那麼弱,而且依靠機械化, 剛被包圍,美軍炮兵和坦克來了,想要迅速殲滅是很難做到的。
此後,志願軍利用毛主席的"牛皮癬零敲糖"打起了一場小小的殲滅戰,就是食欲不能太大。但是如何打一場小小的殲滅戰呢?要差別對待,李升洙的軍隊可以大,因為南韓軍隊本身很弱,但美國、英國、土耳其軍隊卻不能這樣,用小圍攻戰術來吃。
當時,在每場戰鬥之前,志願軍都精心挑選了一個敵營,或者多一點兵力,然後迅速穿插了攻城殲滅戰,動搖了他們的自信心。
所謂小殲滅戰,就是在運動中,志願軍執行得非常好,隻要有機會,就能打多少,讓小勝為大勝。
參加過反美援助北韓的将軍們回憶說,吃一連連的美軍會是件好事,因為要一個接一個地吃,讓美軍嘗到苦澀的味道。
為了有效落實毛主席的"牛皮癬零敲門"思想,志願軍采取了多種方式消滅敵人,如陣地伏擊戰、陣地遊擊戰等,迅速吃掉小敵人,再冷槍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志願軍靈活貫徹毛主席的"敵疲勞不安"等思想,敵不動時,先發動進攻。在争奪位置的争奪戰中,我們有時會看到資訊,覺得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反複競争。其實這也是"牛皮癬零敲"的作戰方式,通過與敵人的反複戰鬥,消耗美軍的實力,磨傷其鋒利度,再發揮好多了。
<h1>02</h1>
"零敲牛皮癬"政策的結果是什麼?
在實施毛主席"零敲牛皮癬"的作戰方法時,志願軍要打好每一場戰鬥,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1952年秋季襲擊後,志願軍消滅了27,000名美軍。而這種作戰方法的運用,也使得志願軍在奪取陣地時增加了作戰經驗,也提高了志願軍步槍的協調性、持續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各級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得到了加強。
其實,上甘陵戰役是"零敲牛皮癬"的作戰方法最好的應用,當王近山團副團長等團長調研決定時,讓第45師全力作戰,至于先打什麼,最後團會确定。其實就是讓第45師先打,先打,再派兵。當時,第45師團長崔建功向上級發誓:"把其餘的營我當營長,打連的其餘部分我是連長。"多麼有勢頭,有這樣一個師長,美軍的'黃金攻勢'僅此而已。
在上甘陵,志願軍與美軍進行了40多天的反擊,與美軍反複戰鬥了一個月,一點一點地擊潰了頑強的美軍。
圖檔來源: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