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聖關羽都差點被除名的武成王廟到底是什麼廟?

作者:曆史拾遺從事

我們現在說的武廟就是由武成王廟演變來的,武成王廟則是由太公廟演變而來,那太公廟是幹什麼的呢?

太公廟是祭祀齊國先王姜尚姜太公的廟,是以稱為太公廟。最初隻是在齊地流行的地方廟宇,逐漸的流行到與太公遇文王傳說有關的圍繞太公聖迹建立的廟宇。這段時期建立的太公廟主要是先祖崇拜和聖賢崇拜的反映,還沒有和武事關聯。

而将太公廟和武事關聯則要到唐代貞觀年間,貞觀時期“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此時,将太公廟和武事關聯,開啟了太公廟向武成王廟轉變的階段。另外說一句的是,這裡的磻溪,一般認為是汲縣磻溪,汲縣即姜太公的故裡,現在的衛輝市,這裡還保留了許多與姜太公有關的曆史遺迹。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在兩京分設太公廟署,後面又撤銷了。到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四月,又在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廟,并以張良配享。太公廟逐漸在全國各地興建起來,并且此時以張良配享于太公廟,太公廟逐漸的完善起來,影響也逐漸的擴大。

唐肅宗乾元元年(759年)的時候,太常少卿于休烈上奏,奏文中說張良的年代和姜太公的年代接不上,相差太大,配享于太公廟的人物應該是當時輔佐太公的人臣,是以張良不應該配享于太公廟,請求将張良配享于漢祖廟中。太常少卿于休烈的這篇上奏得到了皇帝同意,張良被移出太公廟,配享于漢祖廟。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閏四月追封太公望為武成王,自此之後太公廟就改稱為武成王廟,也就是後世武廟的源頭了。同時,相關部門請求依據文宣王廟(即現在的文廟)的規制,設定亞聖和十哲。亞聖為漢太子少傅張良配享,為亞聖,并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将軍孫武、魏河西太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為十哲

建中三年(782年)五月十五日,唐德宗召敕史館讨論武成王廟配享人等,史館回奏稱以漢太子少傅張良配享,為亞聖,并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将軍孫武、魏河西太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為十哲,另有齊将孫膑、越相國範蠡、趙将信平君廉頗、齊将管仲、齊将安平君田單、趙将馬服君趙奢、大将軍武安君李牧、秦将王翦、漢相平陽侯曹參、梁王彭越、左丞相縧侯周勃、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大将軍長平侯衛青、後将軍營平侯趙充國、前将軍李廣、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将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将軍好畤侯耿弇、執金吾寇恂、左将軍膠東侯賈複、伏波将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征東将軍晉陽侯張遼、太尉槐裡侯皇甫嵩、蜀前将軍壽亭侯關雲長、車騎将軍西鄉侯張飛、吳南郡太守周瑜、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陸抗、丞相陸遜、晉征南将軍南城侯羊祜、鎮南将軍當陽侯杜元凱、撫軍大将軍襄陽侯王濬、太尉長沙公陶侃、車騎将軍康樂侯謝元、前秦丞相王猛、前燕太宰慕容恪、宋司空武陵侯檀道濟、征虜将軍王鎮惡、後魏太尉長孫嵩、北齊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梁太尉王僧辯、周大冢宰宇文憲、太傅英國公于謹、右僕射鄭國公韋孝寬、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隋尚書令趙國公楊素、右武侯将軍宋國公賀若弼、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上柱國太平公史萬歲、皇朝司空河間王孝恭、右武侯将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将軍邢國公蘇定方、禮部尚書聞喜縣公裴行儉、夏官尚書王孝傑、左武衛大将軍南韓公張仁亶、兵部尚書中山郡公王晙、兵部尚書代國公郭元振、太尉臨淮王李光弼、太尉汾陽王郭子儀為将。

貞元二年(786年),時任刑部尚書并知删定的關播上奏,奏文稱“太公古稱大賢,今其下稱亞聖,于義不安。又孔子十哲,皆是當時弟子,今所擇名将,年代不同,于義既乖,于事又失。臣請删去名将配享之儀及十哲之稱。”,該奏文獲得通過,從此之後隻祭祀武成王及留侯張良而諸将不複祭。

貞元四年(788年)八月十三日。兵部侍郎李纾奏置廟以張良配享。

唐哀帝時期,敕武成王廟宜改為武明王。後梁廢從祀之祭,後唐時期又恢複了從祀之祭。

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取消白起的從祀資格,因其“殺已降不武之甚”,宋太祖趙匡胤認為白起屠殺已降之人,沒有武道精神。不久之後,宋太祖召命诏張昭、窦儀與高錫議定武成王廟配享人等。最後,三人上奏稱“武成王廟新升入曆代功臣二十三人,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西晉王渾、東晉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李光顔、裴度、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徳威、符存審;其舊配享功臣退二十二人,魏吳起、齊孫膑、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颙、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辨、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這三人給出的名單變動很大,很多我們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名字被退出了武成王廟從祀名錄,如韓信、關羽、張飛等。不過,經過宋太祖裁定,這份名單沒有被采用。隻是将管仲升入十哲,吳起退出十哲,列入從祀名将謀臣之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加谥太公為昭烈武成王。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禮部請加武成王從祀諸人封爵,封齊相管仲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将軍孫武滬渎侯,越相範蠡遂武侯,燕将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将孫膑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将廉頗臨城伯,秦将王翦鎮山伯,漢前将軍李廣懷柔伯,吳将軍周瑜平虜伯。

在徽宗宣和間,又升張良配享殿,唐末張良可能已取消配享資格,取消亞聖稱号,隻是列入十哲,到這時又列入配享,取得亞聖稱号。宋徽宗以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為十哲;而兩庑則白起、吳起各為之首,凡七十二人。南渡後又升管仲、郭子儀于殿上,又增曹彬一人。這裡可以看到白起又列入了武成王廟從祀名将。

金代也設定武成王廟,并且在1178年至1206年之間對武成王廟從祀人員進行過讨論,根據诏命,蒲察思忠與翰林侍讀學士張行簡讨論武成王廟配等列,思忠奏曰:“伏見武成王廟配享諸将,不以世代為先。後按唐祀典,李靖、李勣居吳起、樂毅上。聖朝太祖以二千之衆,破百萬之師,太宗克宋,成此帝業,秦王宗翰、宋王宗望、婁室、谷神與前代之将,各以功德間列可也。”思忠論多矯飾,不盡錄,錄其頗有理者雲。這段《金史》中的表明,在金代時也對武成王廟的從祀人員進行了讨論,并且進行了一些改變,“聖朝太祖以二千之衆,破百萬之師,太宗克宋,成此帝業,秦王宗翰、宋王宗望、婁室、谷神與前代之将”這句話中的有些當列入了金代武成王廟從祀人員之中,具體人員名單史無明文。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完顔匡等言:“我朝創業功臣,禮宜配祀。”于是,以秦王宗翰同子房配武成王,而降管仲以下。又跻楚王宗雄、宗望、宗弼等侍武成王坐,韓信而下降立于庑。又黜王猛、慕容恪等二十餘人,而增金臣遼王斜也等。這時又對武成王廟配享人員進行了變動。

元朝時武成王廟以孫武子張良等十人從祀,從祀人員隻保留了十人。

明太祖洪武年間,廢除武成廟,以太公從祀于帝王廟。此後直到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才仿照唐朝的制度,再次設立武成王廟,其配享者,增加了尉缭子、黃石公、李廣、趙充國,宋韓世忠、嶽飛,明徐達、常遇春、張玉、湯和。

到了清朝,雖然仍設立有武成王廟,已不具有主要地位,并逐漸被武聖關帝信仰所取代,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武廟。

從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到,武成王廟的鼎盛時期主要有唐、宋、明三朝,明朝主要是嘉靖皇帝之後。金代武成王廟也比較繁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