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是曆史上著名的一場政變。李世民通過這場政變,除掉政敵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登基成為唐太宗,創造了光照千秋的貞觀之治。
我們經常從影視劇中看到的玄武門之變,基本上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沒什麼功勞,還和李淵的後妃搞到了一起。後來李世民權勢越來越大,對太子李建成形成嚴重威脅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聯手,三番五次對李世民進行陰謀迫害。但李世民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扭轉乾坤。

事實上,李建成和李元吉想除掉李世民,那毋庸置疑。但李世民絕對沒有那麼無辜!整個鬥争過程,其實是他們互相耍陰謀的過程。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沖突什麼時候起的,已經沒有辦法考證。
但是從玄武門之變前發生的一些事來看,他們真正開始針鋒相對,大概是在虎牢關之戰後。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一戰滅了窦建德、王世充兩大勢力,功勞之大,已經不知道怎麼賞。是以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官員進天策府,相當于是小朝廷。
此時,李世民身上的官職和爵位一共有:秦王、天策上将、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三萬戶!
尚書令是尚書省的長官,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司徒主管全國财政、賦稅。
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差不多是整個崤山以東地區包括河南、河北及山東這些地方。
在朝廷裡,李世民是臣,但是官位和權力又遠超一般王公大臣,手下又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心腹。
是的,能征善戰,功蓋天下,這些是李世民的優勢。
而李世民的劣勢,恰恰是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在長安的根基不穩。同時,李世民很多時候更注重武将團體,而忽略了後宮的一些勢力。
在長安的根基不穩,就造成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隻有800兵将。而東宮和齊王府加起來有數千人。這是李世民的一大劣勢!
李世民忽略後宮的勢力,平時也和後宮的人不怎麼來往。甚至,在虎牢關之戰結束的時候,李淵派後妃去洛陽挑選珍寶,李世民不給!
貴妃恨不恨李世民?恨!我們可是你後媽,講不講禮數了?
這些貴妃是李淵派來的,李世民不給!這在李淵看來,李世民是有些居功自傲的!
但李世民不給貴妃,有他自己的原因。因為這些是自己的部将拼命打下來的,自己人還沒分,人心還沒收買。有可能有些東西李世民已經答應給了某個将軍了,不能讓貴妃們随便挑。是以,李世民不把珍寶給貴妃。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史書上有明确的記載。李世民簽發了自己的教令,批了幾十頃的田地給淮安王李神通。但是李淵的後妃張婕妤的爹,看上了這塊地,就讓張婕妤去跟李淵要。李淵也批了!
但是李神通硬氣,說這是秦王李世民給的,是以他不願意獻出來。
李神通膽子有夠大啊,李淵的聖旨他敢不聽!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李世民會幫他頂着!
這下,李淵心裡就不爽了:你到處收買人心,仗着功勞大,把财寶、土地都給了出去。連我的聖旨都沒你的教令好使了!
但畢竟是親兒子,能怎麼辦?先憋着!
雖然憋住了,但是,李世民在李淵的心中,好感度像瀑布一樣刷刷往下掉。加上平時後妃們添油加醋,李淵平時聽到的都是李世民的壞話,自然印象更加不好。
如果說,之前封李建成為太子,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那後面李淵仍是更傾向于站在李建成這一邊,那真的是發自他内心的了。因為此時的李淵認為,李世民不識大體,也無法很好地平衡多方的關系。
從這一點看,李建成做得确實要比李世民好。
首先,李建成能夠吸引李元吉站在自己這一邊。其實李元吉是老三,他如果有什麼野心,坐山觀虎鬥就好了!因為李世民面對李建成,勝負其實很難說。坐山觀虎鬥,他坐收漁翁之利才是最明智的。但他偏偏老早就跳出來,堅定地站在李建成這一邊,與李世民對立。這說明,在平時的相處中,李建成對他更好。而将來李淵挂了之後,他更願意看到的是李建成登基。
其次,李建成很注重和後宮那群後妃的關系。現代人茶餘飯後的眼光,覺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結交貴妃,是觊觎後妃的美色。這純屬無稽之談!他們是皇子,什麼樣的女人沒有,幹嗎要冒着殺頭的危險搞這樣的事?實際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結交貴妃,是為了樹立仁孝的形象。因為,貴妃從輩份上說,是他們的後媽。同時,這些人是李淵的枕邊人,平時可以為自己說好話,可以說李世民壞話。是以,結交後妃,是非常重要的鬥争手段。
反觀李世民,除了手下那幫武将和幾個親信,幾乎和誰都相處不下去!兄弟不喜歡他,後媽不喜歡他,還時常把老爹氣個半死。
本來嘛,兩兄弟之間,互相告一下黑狀,也正常。也沒有到自相殘殺的地步。
但是,他們是皇子!他們的利益,不隻是自己的利益,他們還代表着各自背後的團體!
李建成,代表着東宮及投靠他的人的利益。
李世民,代表着天策府、秦王府及投靠他的人的利益。
這時,東宮的屬官,著名的魏征就提出,秦王功勞太大,太子沒有拿得出的功績!是以,他建議太子去征讨劉黑閥。
注意,這個劉黑閥是李世民打過的,結果他又卷土重來。而李建成如果能把劉黑閥給徹底幹趴下,就能證明李建成在領兵方面的才能也不比李世民差。同時,也可以借機抽調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
這時候,李淵應該是很想打擊李世民的,因為他把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黃河以南、以北各州都撥給李建成處置,李建成有權随機行事。而這些地盤,以前都是李世民說了算的!
沒辦法,誰讓李世民隻是秦王呢。
這時候,李淵和李建成,都隻是想敲打一下李世民。但是李元吉卻忍不住了,想殺掉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給制止了!
事情到了這兒,慢慢開始有了血腥味了。
李建成就算不想殺李世民,也得自保。就算李世民也不想殺自己,眼前這個心狠手辣的齊王李元吉說不定哪天起了野心……
是以,李建成私下招募了2000多的兵将,鎮守東宮,号稱長林兵!同時,也征調燕王羅藝的騎兵到自己的東宮來。注意,這些是不被允許的。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但也不能在京城養私兵。而且,是背着李淵進行的!這下,輪到李建成惹李淵不爽了。
這件事,被人捅了出來。李淵把李建成叫了去,罵了個狗血淋頭!具體,是誰有這樣的膽量敢告發太子?告發了太子,又最符合誰的利益呢?
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李世民指使别人幹的!但是史書沒有記載。姑且認為當時長安也有朝陽群衆吧。
這時候,出了一件極為嚴重的事,差點讓李建成陷入萬劫不複之境。這件事,就是著名的楊文幹事件。
楊文幹,是李建成的親信。李建成常常給楊文幹送去甲胄,以充實自己親信的武裝力量。同樣的,這件事的性質,可以按謀反論處。李建成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是以,他不可能不注重事情的保密性。
但是,這件事,還是被捅到李淵那兒去了!
李淵大怒,以别的理由召見李建成。
但李建成還是知道了李淵召見自己的真正目的是追問楊文幹的事情。
有人勸李建成直接造反,也有人勸李建成直接認罪。李建成選擇了後者!
李淵質問李建成,非常嚴厲。盛怒之下,把李建成關了起來,隻給他吃粗糧!同時,李淵派宇文穎去召楊文幹回京城問話。李淵也不是白癡,當然也是讓宇文穎以别的理由召回楊文幹。
沒想到的是,楊文幹直接就造反了!楊文幹為什麼會反呢?隻能說明他已經知道事情敗露了,是以造反。
楊文幹造反,直接就坐實了李建成造反的罪名。
這時候,李淵打算派李世民去平定楊文幹的叛亂,并答應李世民平定叛亂後立他為太子。
李世民出馬,當然馬到功成。事實上,由于李世民威名太盛,李世民軍隊還沒到,楊文幹的軍隊就先潰散了。而楊文幹自己,被部下殺死。
但是,李世民并沒有等來自己的太子之位!甚至,李建成也沒有得到太多的處置。最終的處置結果是: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被判流放。同時,指責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和睦。
沒有太多别的話,但釋放了太多信号出來。
一,為什麼李淵派人去東宮召見李建成,李建成預先知道了召見他的原因?說明李建成在李淵身邊安插有親信。
二,是誰有能力探知東宮有人私送盔甲給楊文幹,還有膽量告發太子?除了秦王的指使,不可能有别人。因為太子趴下,最大的獲利者是秦王李世民。
三,宇文穎是去召見楊文幹的,為什麼要洩露如此重大的秘密,使楊文幹知道盔甲的事敗露了而起兵造反?楊文幹造反對宇文穎有什麼好處?
四,李淵知道,因為李建成沒有造反的必要,他隻需要耐心地等李淵嗝屁就可以了。
五,李建成确實有私送盔甲的行為,但他是為了對抗秦王府,而不是造反。這也說明,這一系列事情,都是兩兄弟不和睦造成的。
事實上,豈止是不和睦啊!簡直水火不容!因為李建成被扣上的可是造反的罪名,是死是活,隻是李淵一句話的事。
李淵處理這件事,還算聰明,太子府的人和秦王府的人都處置了,并直接說是他們倆兄弟不睦。言下之意:你們兩兄弟都不是什麼好鳥,事情我都弄清楚了。
這件事發生後,兩兄弟漸漸地圖窮匕見,水火不容,想方設法置對方于死地。
這之後,又發生了幾件事,比如:
李建成建議遷都避突厥,李世民說自己可以對付突厥,不需要遷都。而李建成則聯合後妃,向李淵進讒言說李世民是想以抵抗突厥為名掌握兵權;
李建成把自己的頑劣胡馬給李世民騎,想把李世民摔死;
貴妃進讒言說李世民宣稱自己是天命所歸,李世民被李淵召去罵了一頓;
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的酒,吐血好幾升!
以上這些事,有點蹊跷。因為李世民都是受害的一方,但最終都安然無恙!可是,他并沒有反擊!
其實這不符合李世民的處事風格!從楊文幹事件來看,李世民此前也會主動出擊,并且手段也十分腹黑。他沒理由一直等着李建成加害,而自己不為所動。
李世民這樣做,有兩個目的:
其一,以受害者的身份,從李淵那獲得一些補償。這個不是我瞎猜的,因為李淵真的很同情自己的二郎,是以他希望李世民可以去到陝州以東,建立天子旌旗,和李建成平分天下。應該說,這是一個馊主意。李淵一死,兩兄弟肯定大打出手,到時候必定生靈塗炭。李世民是願意的,李建成不願意。(我明明可以要一整個大唐,憑什麼隻給我一半?)是以,這件事也擱置了。
其二,将來李世民出手殺李建成的時候,就可以以受害者的身份,說自己是出于自保。即使防衛過當,别人也不能多說什麼。
但這時候,兄弟間的沖突已經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了。李世民不好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從李世民的下屬身上入手。
首先,李元吉招攬尉遲恭、段志玄。在吃了閉門羹之後,就向李淵進讒言,殺掉尉遲恭。李淵同意了!李世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下尉遲恭。
接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又向李淵進讒言,說房玄齡和杜如晦在秦王府鬼鬼祟祟,不知道搞什麼飛機。是以,李淵就把房玄齡和杜如晦趕出秦王府,不許這兩個人跟李世民來往。
這時候李淵的态度,明顯偏向太子一邊。是以,事情拖到這個程度,他不能為了搞什麼平衡讓兩股勢力繼續嚴重内鬥了。
二選一,必須做出選擇了。不然李世民始終認為自己有機會!
李淵的态度,李世民自然也看出來了,是以,在和謀士商議之下,覺得必須行動了。
行動的目的,不隻是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必須控制李淵!因為他現在是不認可李世民的。
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沒閑着。他們借着突厥的進犯,請旨讓李元吉出征。同時,要求調走秦王府的尉遲恭、段志玄等猛将。這是要徹徹底底地把秦王府抽個幹幹淨淨啊。
李建成還和李元吉密謀,在為李元吉踐行的時候,殺掉李世民。
和之前多次迫害一樣,這次李建成依然沒有得逞。因為,這個絕密情報,被東宮屬官王晊給送了出來,李世民知道了這件事。
能夠參與如果機密的事,說明王晊絕對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就是這麼重要的心腹,被李世民給收買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之前李建成多次迫害李世民,李世民總能安然無恙。
如果說李建成比李世民更善于搞關系,那李世民就是比李建成更關于搞間諜工作。
之前的楊文幹事件,以及這次王晊盜出情報,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真正最緻命的,還是另一個間諜!
到了這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
是以,李世民決心先下手為強!他指令房玄齡和杜如晦回秦王府商議起事的具體事宜。
房玄齡和杜如晦拒絕了,因為李淵曾經下旨,不允許房玄齡、杜如晦兩個人和李世民來往。
這個時候,李世民展現了他狠辣、果敢的一面。
李世民讓尉遲恭帶着劍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如果他們再絕對,直接殺了他們。
房玄齡和杜如晦連向李淵求救、告密的機會都沒有,乖乖地來到秦王府,被拉上了賊船。
要說這時候,文有房杜、武有尉遲恭,自己還掌握了關鍵的人物----玄武門守将常何!是以,勝算還是很大的。
有意思的是,李建成一直以為常何是自己人。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認為李世民不敢亂來。
是以,李建成繼續使出一直沒有奏效的辦法:告狀!
這時候,掌管天文曆法的傅奕向李淵密奏,說天象顯示,秦王當有天下!
一般這種事,如果傅奕自己信的話,他應該去找李世民,讨擁立之功。而他是找李淵,說明這個事是不靠譜的,隻是為了告狀而告狀。
他一個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誰當皇帝關他P事。如果李淵沒有整死李世民,那李世民一定會報複傅奕。傅奕又何必自找麻煩?
唯一的解釋,傅奕被李建成收買了。
當然了,由于李淵這時比較偏向李建成這邊,是以,他信不信都好,還是把李世民叫來質問。
李世民正在準備兵變的事,此時被這個事攪了一下,也有點慌。
李淵當然不會殺李世民,但是他隻要随便處置一下,比如說關幾天。然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推波助瀾一下,李世民會被告成什麼樣,真不好說。
危急之際,李世民靈機一動。我也告!
于是,他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和後妃有染!
窩糙!你說什麼?
李淵是怒不可遏!兒子當面說自己被戴綠帽,換誰誰受得了!
于是“秦王當有天下”的罪名被暫時遺忘,李淵下旨讓三兄弟第二天早上進宮對質!
李世民争得就是這一晚上的時間!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李世民在玄武門守将常何的安排下,提前進入玄武門埋伏。等李建成李元吉出現的時候,伏兵盡出,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做了這事之後,尉遲恭敬披着血漬、帶着兵器進宮,以保護李淵為名,拜見了李淵。并報告了太子和齊王謀反被秦王誅殺的事。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由李淵控制了。玄武門被李世民控制,整個皇宮就是李世民說了算。李淵的命,是握在李世民的手裡的。
最終,李淵下旨讓太子和齊王的人放棄抵抗,然後将禁軍交給李世民管理。
至此,李世民完全控制了局勢。
随後,李世民做了一件在現在看來非常殘忍的事。他,殺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
當然,很多人會說,李世民很殘忍。但我們不能以普通人的思維格局去定義一個政治家的善與惡。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殺掉這些人,忠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會擁立他們的後代來造反,以實作自己的政治野心。到了那時候,死的人就更多了。
我完整地介紹了玄武門事變的經過,大家可以看到,李世民,除了雄才大略,也有堅忍、陰狠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