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接二連三出了幾檔知名藝人感情生活、私生活混亂的新聞,聽聞後感到很不可思議。現在的世界仿佛藝人就應當“混亂”、應當時不時地爆出醜聞昭告天下,難道藝人沒有底線是一件正常事?我喜歡古文化,想從古詩詞當中找到古代的“藝人”,看看這位藝人她是如何堅守自己的感情并留下詩詞千古傳頌的, 同時也分享一些現代人應當如何對待感情的想法。
197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了310座水星環形山。其中有15位中國藝術家名登水星。在傑出的女性代表中,除了易安居士李清照,還有東漢蔡邕的女兒蔡琰,也就是蔡文姬。
提起蔡文姬的芳名,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清代的評論家張玉谷寫詩說:
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
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钗裙。
蔡文姬的詩歌被老杜等人學習,這容易了解,畢竟任何一位偉大的前輩,他的作品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若說到才壓文君,我想主要原因是文君的社會影響力不如後者。
文君本是富商之女,地位其實并不高。而蔡琰則是大學者、大音樂家蔡邕的獨生女,又因為曹操等人的着力吹捧,她的名氣自然比文君要大些。
蔡文姬一生嫁了三任丈夫,論及才華風貌,皆未有同司馬相如可以相提并論的。可見她是一個真正的薄命之人。沒有愛情,身逢亂世,家人離散,隻能随波逐流,最終卻以一首《胡笳十八拍》,壓倒了衆芳一頭。這樣的蔡文姬,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喜歡呢?

家庭教育很重要
現在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作為一名老師,我已經盡最大的能力教導好每一位學子。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确比較重要。
現在父母可能花不了太多時間在教育孩子上,但這本身就是一件應化歸無形的事。不信,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大文學家蔡邕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蔡文姬剛一出生,父親就被貶到塞外去了。後來因害怕朝臣迫害,在吳地隐居了十二年。年輕時曾跟着胡廣學音樂,又立志修史。如今有了這樣的機會,便一邊寫文章,一邊教導女兒。他曾在深山苦練數年,又見工匠用白粉刷牆,進而悟出了“飛白體”,書法造詣動合神功。小文姬就整天跟着父親身後學習隸書和草書。
而說到他的另一項絕技,那自然是音樂了。蔡邕不僅琴藝高超,而且極通音色。能夠從一陣“噼裡啪啦”的爆裂聲中發掘名琴焦尾,更能在做客進門前察覺主人的心境。而即便有如此天賦之人,也是要經過學習的。蔡邕故而開始訓練文姬對音色的判斷,也就是聽這一環節。
彼時文姬九歲,父親夜間于窗外彈琴,突然弦斷一根。文姬在屋裡說:“是第二根斷了。”于是跑着送與父親。蔡邕卻說:“你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接着便故意又弄斷了一根,文姬回答:“是第四根!”這回卻不出來。
蔡邕呵呵發笑,方知女兒确已繼承了他在聲音上的天賦。不僅知道是哪根弦斷了,而且知道他是故意為之,是以賭氣不送。
音樂、書法都已教授完畢,接下來就是文章了。不得不說,這個父親的技能太過全面。文姬背誦了父親的許多文章,決定将對偶像的崇拜進行到底。
婚姻中的薄命女
蔡文姬一生嫁了三任丈夫。第一任丈夫是河東衛仲道,大概蔡邕也對這個女婿比較滿意吧。可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隻會吟詩作賦的白面書生就一病嗚呼了。蔡文姬此時才十七歲,和卓文君的經曆何其相同啊。可是接下來,等待她的就不是司馬相如,而是遠居朔北。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等人犯上作亂,開啟了三國這個亂哄哄的局面。北方虎視眈眈的南匈奴趁機四下掠奪。蔡琰就在匈奴的亂軍中,被擄到了草原。從此開始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到了匈奴之後,蔡文姬成左賢王的妃子,被迫為他生下兩個孩子。而後世有人竟然将此稱為愛情。這不僅糊塗之至,也是辜負了文姬的心啊。
蔡文姬和王昭君不同,她是不可預料地卷入了這場戰争漩渦。所謂“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在蔡文姬這裡卻很不合時宜。不信,就請讀一讀她的《胡笳十八拍》吧。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請問,從何處能看出是對愛情的歌頌?她有的隻是“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禀氣合生兮莫過我最苦”。蔡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視為接班人的女兒,會有這樣悲慘的命運。
而說到蔡邕的晚年,也是無比凄涼。因為受董卓逼迫,被委以重任,做了幾年官。等到董卓被殺後,蔡邕在慶功宴上的一聲歎息,卻被王允視為有不滿之嫌,下入大牢。太尉司馬磾說:“伯喈是曠世奇才,應當留下他,讓其完成書寫曆史的重任。”王允卻說:“過去武帝沒有殺司馬遷,才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我們怎能重蹈覆轍呢?”
王允當真不懂曆史的重要性,于是一代學者蔡邕隻能慘死獄中。鄭玄聽聞感慨:“漢朝之事,又有誰來考定啊!”别急,考定肯定是有人的,隻不過已經是他後朝的粉絲了。
深情是一種态度
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一代大文豪曹操忽然想起自己與蔡邕的友誼,考慮到蔡邕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孟德于是用黃金千兩、白銀一雙,派人去匈奴贖回蔡文姬。
曾經我在讀這段曆史時也想過,如果蔡邕在中原還有一個才華與女兒等同的兒子,可能就不會花錢再贖了吧。但曆史沒有假設,曹操會這麼做,就是想向世界展現自己的重情重義,引得四方來投。
回到中原後,曹操沒有将其據為己有,而是把她嫁給了帳下的屯田都尉董祀。董祀本是個默默無聞之人,卻因為這個老婆而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名字。當真應該感念曹公的恩德。可是他卻犯下重罪,要被處死。
彼時大雪紛飛,孟德正與賓客宴飲,一時興起,說道:“蔡邕的女兒正在外面,諸位想不想一見?”
衆人素來仰慕蔡邕的才學,今天既然有機會,自然也想見見這個丞相用千金換回的人物,看看有何奇特之處。隻見文姬披頭散發、光着腳走了進來,便跪倒在地上。衆人知她是為丈夫求情,不禁為之動容。唯有孟德卻故作虛态:“文書已經發下去了,收不回來了。”文姬便說丞相馬廄中有良駒上千,帳下勇士上萬,何必吝惜一騎,去挽救這個垂死的生命呢!曹操感念她的言行,免了董祀的死罪,還賜給她頭巾和鞋襪。
孟德又問:“聽說你家裡有很多古籍,可否送我一些?”文姬回答:“父親為了躲避戰亂,将一些書送給了王粲。留給我的就隻有四千卷,後來也遺失了。不過,我腦海裡大概還能記起四百篇。”曹操遂提供紙筆,文姬憑借驚人的記憶力,一字不差地書寫下來,送給丞相。
從此,文姬與丈夫過着簡單的幸福生活。因為太過思念草原上的孩子,感慨回來後的物是人非,時代變化,寫下過兩首《悲憤詩》。其一有段說: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辄複非鄉裡。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别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号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别。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蹰,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裡,何時複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本來已經飽受煎熬,終于可以回歸故國了。可是又要與孩子分别。“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這樣簡單又直擊靈魂的叩問,不獨文姬,就連我們這些素未謀面的讀者聽了,也忍不住為之動容啊。也許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對此更能有一些深刻的體會吧。
文姬聽到孩子這般質問,五髒六腑仿佛都要裂開。就在這樣的猶豫不決中,踟蹰着離開了。悠悠三千裡,若說再次相逢,那已經是不可能了。所謂生離,即成死别。大抵,像她這樣的深情之人,素來都不會被生活溫柔以待吧。
後來,範晔寫《後漢書》時,評價蔡文姬“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裂,昭我管彤”。範晔不僅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音律,又是一位像蔡邕般的人物。在此之前,已有十餘家為東漢修史,然範晔此書一出,遂為正史,其他著作日漸埋沒。
範晔又是個情感細膩之人。在列女傳中無論羊子之妻,還是穆姜、曹娥、馬融之女,不過因事記之。而對于文姬,則把她的兩首詩歌完整地儲存了下來。不過害怕曆史洪流将這精彩的女子之作沖刷掉罷了。得知己如此,蔡文姬芳魂有靈,大概也會感到幾分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