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作者:中國書畫郵

中國書畫郵||今天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董 源 (?-約 962 年)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南昌市進賢縣)人,自稱“江南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畫史上把董源、範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潇湘圖》 卷 五代·董源 絹本設色 50cmx141.4cm 故宮博物院藏

《潇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作者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 山水樹石都籠罩于空靈朦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濕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蔥蔥俱得以表現。全卷以點線交織而成,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點子皴構成了山巒的橫脈和蓬松起伏的峰巒,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岚間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 本幅無款印。此圖經明代董其昌鑒定,認為是董源的真迹。引首有董其昌行書題記,後隔水有王铎跋,後幅有董其昌跋二則及袁樞跋。钤有明“典禮紀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譽、安岐、嘉慶、宣統内府等鑒藏印記。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着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潇湘圖》明末經董其昌遞入河南袁樞收藏。崇祯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睢州城遭闖變,袁可立(袁樞父)尚書府第藏書樓内數萬冊藏書毀于一旦,僅此 數幀往返千裡為袁樞随身攜帶至江蘇浒墅免遭兵火之災,實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王铎曾為此事作跋于畫端。該畫清代入藏于内府,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抗日戰争後流散于民間。1952年經一代大師張大千捐賣給中國政府,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有“袁樞私印”(重一)、“袁樞之印”(重一)、 “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鑒賞”書畫之章、“袁樞印信”、“伯應”等印記。這是一幅描寫人事活動的山水畫,沙碛平坡,蘆葦荒疏,江南水澤汀岸,有人物若幹,伫立吹奏,迎接船上來客;背景水面空闊,山色郁蔥,有漁艇往來。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關于此圖的主題命意,目前還沒有考證出确切的結論,但從畫法和意境來分析,确屬 “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典範。山勢自卷首而起,以花青運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點子皴,為了表現透視的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态。山凹處留出雲霭霧氣,造成迷蒙淡遠之感。近處的樹木,同樣用點子來表現,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 變全樹為茂葉,林木成排而列,遠近高下參差,林中隐約露出漁村茅舍。蘆葦畫得稍纖巧,但仍不脫印象的意味。整個描繪,遠看近樹、遠山曆曆分明,近看則全是點子,令人眼花缭亂。水面計白當黑,但通過坡岸、山坳的盤折穿插、濃淡變化,使它的形态和色相産生深沉、清淺的變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藝術魅力。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董源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的存世真迹極少,目前國内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甯省博物館。這件《潇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屬于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 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潇湘圖》,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緻。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适應的。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于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 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别饒一種秾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後世遂以董巨并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 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 鑒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锺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五代畫家董源的《潇湘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