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曆史由三個要素構成:時間、人物、事件,是以中國古代的史官修書就形成了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三者互相補充,構成了完整的統一體。那麼這三大體例有着怎樣的優缺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編年體

編年體史書的起源與發展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春秋

編年體是以時間為主軸,按照年、月、日記錄曆史,是史書記錄的最早體例。編年體很早就在中國誕生,據說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具體出現時間不明,應該是自有人類文明誕生起就有編年體了。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司馬光

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據傳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編年體史書從其誕生到清朝滅亡,一直是中國古代官方記錄曆史最主要的體例。最著名的編年體史書為北宋司馬光等人編著的《資治通鑒》,記錄了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曆史。規模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大清曆朝實錄》(簡稱《清實錄》),字數多達4400萬字,記載了清朝12位皇帝及其家族起源的曆史。

編年體史書的優缺點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資治通鑒

編年體的史書的優點在于可以把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與其有關的人物按時間記錄下來,有助于人們了解事件的發生時間與當事人在當時做了哪些事情。

編年體史書的缺點在于事件的前因後果與人物的一生分布在許多章節裡,過于碎片化,需要單獨去找,是以不容易弄清楚事件的大概過程與人物的一生經曆。(例如南宋的袁樞就是因為讀《資治通鑒》發現,事件分布的太過零散,是以自創紀事本末體,将《資治通鑒》重新編排成了《通鑒紀事本末》。)

紀傳體史書的起源與發展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主軸,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記錄曆史,源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編年體在中國的誕生較編年體要晚,但比紀事本末體要早很多,最晚在西漢中期就已經出現。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史記

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紀傳體史書是《史記》,作者為西漢史官司馬遷,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2500年的曆史。自《史記》誕生起,紀傳體就成為中國古代官方正史的主要體例,二十四史皆為紀傳體。規模最大的紀傳體史書為《清史稿》,立傳人數超過萬人,字數多達800萬字。

紀傳體史書的優缺點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秦始皇

紀傳體史書的有點在于可以了快速解一個人的生平與人際關系,看這個人在哪些時間做了那些事,與這個人相關的人物傳記也有相關記載,可以對這個人物的生平做補充。

紀傳體史書的缺點在于一個事件有多個人參與,是以每個人關于此事都會有記載,容易造成重複記述。同時若出現一個事件在多個人物中的記載互相沖突,不容易讓人搞清哪個正确哪個錯誤(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秦莊襄王之子,但《史記·呂不韋列傳》又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同時紀傳體在選擇人物立傳時的标準很難把握,經常會有一些重要人物漏記的現象。同時紀傳體選擇的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忽視對市井人物的記載,不容易讓人了解當時民間的情況。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起源與發展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南宋

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主體,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記錄曆史,源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較晚,遠比編年體與紀傳體晚很多。是以紀事本末體的史書要比編年體與紀傳體少很多。但是它一誕生就非常重要,成為與編年體與紀傳體并列的中國三大史書體例之一。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袁樞

最大與最早的紀事本末體史書是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記錄了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曆史,全文皆來自《資治通鑒》,袁樞隻是對《通鑒》做了重新排列,沒有改動一字。

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

古代史書三大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與關系

戰國

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在于紀事前後連貫可以讓人了解一件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使人們對事件有很清楚的了解。

紀事本末體的缺點在于對事件取舍的标準有一定難度,容易對某些重大事件造成缺漏。(例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對戰國曆史的記載隻有三家分晉與秦并六國,對李悝變法、吳起兵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衆多大事視而不見。)

史書的記錄方式還有史評體(如西漢賈誼的《過秦論》)、綱目體(如南宋朱熹的《通鑒綱目》)、會要體(如唐朝杜佑的《通典》)、地方志(如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等多種體例,但最主要的三種體例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且三者相輔相成,成為人們了解曆史最重要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