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中秋将至,過節的氣氛越加濃厚。在這個曆史悠久的節日裡,不僅有拜月、團圓的習俗,更有許多绮麗的故事傳說、詩詞詠歎,為其增添許多浪漫色彩。古往今來,我們與祖先共沐在同樣的月光之中,而這輪皎潔皓月也照亮過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讓他們懷有胸臆,用筆抒發,為後世留下了衆多吟誦中秋的書畫精品,特意搜集了部分作品以飨讀者,讓我們在這喜慶的節日之中,共同懷古品鑒。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漢墓畫像石《嫦娥奔月》,南陽漢畫館藏。“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到了漢代,這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不過漢以前的嫦娥多稱為“恒娥”,漢代因避漢文帝劉恒名改為嫦。該畫像石的畫面左方刻有一月輪,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軀,頭梳高髻,身着寬袖長襦,後拖曲尾,雙手前拱,面向月輪作飛騰狀。背景中散布九顆星宿,飾以雲氣,展現着鮮明的漢代文化特色,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南陽漢畫像石中多有刻日輪、月輪、月食、玉兔、星宿的畫面,它們與文獻中的記錄交相輝映,展現了漢代的天文觀念和人們的信仰。

曆經輾轉的“三希”《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書法作品,它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為此三帖乃希世珍寶。現存《中秋帖》用竹料紙書寫,釋文:“中秋不複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如何斷句令人遐想。此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但該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提、按、轉折不靈活,無法達到行氣貫通的效果。後經書畫鑒定家的研究,多數認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圖》,南京博物院藏。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文人月夜訪談為主題的創作并不少見,此圖為代表作品之一。畫面表現了畫家與來客小醉後于秋天庭院中賞月話舊的雅會,寂靜而明亮的月光,攜無限情思,于畫面之上浮現,并賦予中國畫以新的圖像内涵——與現實生活很近的親切和悠閑。這也反映了當時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調,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蘇州地區發達的經濟、市民階層的興起、相對寬松的社會氛圍,讓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閑适,園林、家居等意象成為此時文人畫自覺表現的主題。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五代·《浣月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除“賞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時節宮廷與民間的重要習俗,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動演化而來——《周禮》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風尚,宋代之後更具規模,明清時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願望。如今我國各地還遺存有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迹。在民間,因月屬陰,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這件繪畫清晰地展現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侍女或臨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麗祥和的景色。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引首乾隆題至寶二字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放大局部

關于《中秋帖》的鑒藏和傳世,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相傳清末皇帝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将此帖與《伯遠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後輾轉被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以十多萬港币抵押于香港彙豐銀行,後因無力贖回,準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總理親自訓示“同意購回《中秋帖》及《伯遠帖》”,終于使其回歸到故宮博物院。

《閏中秋月帖》趙佶

帝王藝術家的麗美之氣

故宮博物院所藏趙佶的“瘦金體”《閏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詩:“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歎隔年。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婵娟。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此帖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書”中偏于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北宋皇帝徽宗趙佶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後又參合褚遂良諸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字線條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鈎,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鈎細長。這種書體從美學的角度講,麗美之氣襲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權集中的時代,肅穆、莊重、典雅、大氣是皇家風格的主要特征。但是,曆史似乎在動蕩的宋朝發生了非規律性的轉變,進而造成了皇權和皇家審美标準的大逆轉。趙佶荒廢朝政、一心沉溺于書畫藝術,而他的美學标準也變得大背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秋詩帖》暗喻藏詩中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的米芾《中秋詩帖》,即《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是米芾中秋登海岱樓所作。釋文: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信書亦一難事。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海岱樓位于江蘇漣水,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登覽賦詩的旅遊景點。米芾擔任漣水軍使期間,最喜歡登臨遊覽的景點就是海岱樓,他曾将海岱樓比喻為月亮上的“廣寒宮”,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頗有遺世獨立的感覺。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銀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後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複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分施展。帖中,米芾共書詩文兩次,首書後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再書後又加書“信書亦一難事”,由此可見米芾對書法嚴謹、認真、求好的态度。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南宋·馬和之《月色秋聲圖》,遼甯省博物館藏。作品中,一長者臨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邊,松桂為伴。左上方有子昂(趙孟頫)款詩句“白沙留月色,綠樹助秋聲”,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有竹莊”裡月下對飲

名卷《有竹莊中秋賞月圖》由畫面與書法兩部分組成,可稱沈周書畫作品中的煌煌巨制。畫面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景緻幽靜,描繪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莊”内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的情景,筆墨雄健老辣,格調疏簡蒼勁,意境清幽高曠。而書法部分則是沈周滿懷激情,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興緻勃勃地抒發其中秋賞月時的複雜心情,結體嚴整,筆法沉着穩健,蒼勁老練。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堪稱詩、書、畫三絕。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十四月夜圖》卷 波士頓美術館藏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畫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稱為“吳門四家”。沈周父祖輩皆隐居不仕,均工詩文、能書畫。沈周的父親沈恒和他的兄長“構有竹居,兄弟讀書其中,吟詩作畫”(見《明史•沈周列傳》),畫卷标名中的“有竹莊”,即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根據曆代著錄,沈周曾多次創作表現其與友人在有竹莊中秋賞月的畫作,如波士頓美術館藏《十四月夜圖》卷等。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明·杜堇《祭月圖》,中國美術館藏。對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動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儀式,意在消災祈福。周代,祭月成為完備的禮儀制度中重要的一項,并稱“祭月”為“夕月”。這幅《祭月圖》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們面月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的情景。

“大千版”嫦娥舒袖

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是以也就成為中秋民間藝術最流行的題材,嫦娥飄然優美體态,是千百年來藝術家不斷塑造的對象。張大千曾在1933年創作水墨紙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創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鳥畫家于非闇題簽,畫中,月桂樹下的嫦娥懷抱玉兔,神态安然,沒有翻版古人樣式,給人以親近之感,屬于張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據《張大千》一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記載,張大千與于非闇于二十年代末在北平相識。這時,張大千經常來往于北京,觀摩、旅遊、舉辦畫展、結交名流前輩,畫壇同道亦頗為欣賞、欽佩他的才學和為人。于非闇年長張大千十一歲,兩人性情投契,互相賞識,常以報人的身份為張大千撰文宣揚,使其聲名在北京漸響,在張大千的畫藝事業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以,這幅作品中兩人作畫題簽的情意也就不足為怪。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月下把杯圖 馬遠 宋

此外,宋代馬遠作品《月下把杯圖》,豐子恺《中秋》、《團圓之夜》、《團圓》等作品,也描述了中秋團圓的景象、共沐月光、把酒言歡的景象。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中秋節帶給了我們太多豐富的精神内涵,在觀賞前人作品之餘,讓我們細細體會他們的創作感受。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之“瓊台賞月”,故宮博物院藏。中秋“賞月”的習俗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隋唐之後,人們對月亮的認識褪去神秘色彩,帶有歡娛性質的中秋“賞月”“玩月”風尚盛行,相傳《霓裳羽衣曲》的誕生便與唐明皇賞月有關。至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文人的賞月更多了一種感物傷懷。明清之後,中秋賞月風俗更加興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點塔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明代中秋節還變成了婦女歸甯節、團圓節。陳枚的這幅畫作與其他11幅畫作是對清妃嫔一年宮廷生活的整體呈現。在這幅八月中秋賞月圖中,除了表現後宮女性的生活狀态之外,亦能看到她們在富貴閑逸宮苑生活下的精神世界。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仙女乘鸾圖》,無作者款印,此圖舊題簽以及對幅清耿昭忠題記均言為五代周文矩所作,故宮博物院藏。關于“乘鸾”,古代有“蕭史弄玉,乘鸾跨鳳”的傳說,後世以蕭史和弄玉為夫妻恩愛和美的象征,并生發出關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唐代亦有廣寒宮“素娥乘鸾”的傳說。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聯翩,尤其是後面的滿月,突出了天界或廣寒宮的意味。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畫得生動傳神,仙女飄帶飛揚,鸾鳥疾翔,與圓月形成動靜對比。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齊白石《丹桂雙兔》

2011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中,齊白石《丹桂雙兔》626萬港币成交;次年,北京都市聯盟2012秋拍中,這幅作品以621萬元落槌,加上傭金後成交價共計714.15萬元。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豐子恺 故園今夜月

賞析曆史上有關中秋的書與畫(最全)

近現代·任率英《嫦娥奔月》。任率英是中國現代連環畫家、年畫家、中國畫家,擅工筆重彩人物畫,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長期從事中國畫、新連環畫、年畫創作。他的連環畫《嫦娥奔月》出版後廣受大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