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三國志遊戲的時候,地圖北方有一個部落,叫烏丸,其實也就是烏桓。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戰國後期,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号。到了西漢末年,烏桓已經南遷至塞内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王莽執政時,下令烏桓不得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則率兵侵擾劫掠烏桓人畜。王莽又驅使烏桓進攻匈奴,但是卻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立威,使得烏桓不滿,起來反抗,叛漢朝,投降匈奴。後王莽的政權被劉秀推翻,建立了東漢,在此期間,烏桓常與匈奴聯兵侵擾代郡以東各地烏桓經過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朝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幹部落,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朝廷并借此利用他們來和匈奴之間形成了一個隔離帶,來抵禦匈奴的不時侵擾,或者搜集有關匈奴的情報。

到了漢安帝以後,漢朝不修内政,政治腐朽,官吏腐敗。朝廷中央的腐敗之風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邊疆地區,腐敗更加嚴重,邊疆的官吏對百姓和羌胡人以及烏桓人的壓榨和盤剝更為殘酷,深受壓迫的烏桓民族則逐漸開始自立反抗。邊疆的官吏能力也逐漸下降,逐漸失去了對外族部落的管理和統治能力。烏桓便時而恭順,時而叛亂。到了漢靈帝即位之時,烏桓的勢力已經足以威脅漢朝邊疆各地各郡的安全。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後,曹操擊敗袁紹,袁紹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以圖再起。曹操為斷絕袁氏複起的後患,而征伐烏桓。曹操采納了田疇的建議,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備。謊稱回師,烏桓放松戒備,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于崇山峻嶺中疾行數百裡。在白狼山相遇,當時烏桓軍的數量很多,曹操的大軍還沒到達前線,曹軍士兵都感到危險。這時張遼站了出來,認為不能錯過時機,不應該再等待,趁烏桓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曹操采納,命張遼負責指揮。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并臨陣斬殺了以“骁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于陣前,降者20餘萬口。烏桓這次元氣大傷,走向衰落。
烏桓的民族特點是“貴少賤老”。遊牧民族,為了生存,烏桓人的戰鬥能力非常強,騎兵更是骁勇善戰。建安二十三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被曹彰、田豫打敗,實力再一次被嚴重削弱。之後在關外的烏桓族人被鮮卑族吞并,被鮮卑族融合。南遷的烏桓被漢化。沒堅持到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的黃金時代。烏桓這個名字也逐漸在曆史上消失了。
烏桓這個民族因為三國志,三國演義的流傳,在曆史上也是留下一筆。給人的印象跟匈奴差不多,隻是沒有匈奴的影響力大,沒有匈奴時代久遠,因為地理位置處在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跟漢王朝統治區域之間,是以生存艱難了許多,随着其他遊牧民族的壯大,他也慢慢消失在曆史的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