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三国志游戏的时候,地图北方有一个部落,叫乌丸,其实也就是乌桓。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战国后期,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到了西汉末年,乌桓已经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王莽执政时,下令乌桓不得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则率兵侵扰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使乌桓进攻匈奴,但是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立威,使得乌桓不满,起来反抗,叛汉朝,投降匈奴。后王莽的政权被刘秀推翻,建立了东汉,在此期间,乌桓常与匈奴联兵侵扰代郡以东各地乌桓经过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朝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朝廷并借此利用他们来和匈奴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离带,来抵御匈奴的不时侵扰,或者搜集有关匈奴的情报。

到了汉安帝以后,汉朝不修内政,政治腐朽,官吏腐败。朝廷中央的腐败之风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尤其是边疆地区,腐败更加严重,边疆的官吏对百姓和羌胡人以及乌桓人的压榨和盘剥更为残酷,深受压迫的乌桓民族则逐渐开始自立反抗。边疆的官吏能力也逐渐下降,逐渐失去了对外族部落的管理和统治能力。乌桓便时而恭顺,时而叛乱。到了汉灵帝即位之时,乌桓的势力已经足以威胁汉朝边疆各地各郡的安全。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袁绍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以图再起。曹操为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而征伐乌桓。曹操采纳了田畴的建议,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备。谎称回师,乌桓放松戒备,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在白狼山相遇,当时乌桓军的数量很多,曹操的大军还没到达前线,曹军士兵都感到危险。这时张辽站了出来,认为不能错过时机,不应该再等待,趁乌桓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曹操采纳,命张辽负责指挥。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军队,并临阵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蹋顿及名王多人死于阵前,降者20余万口。乌桓这次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乌桓的民族特点是“贵少贱老”。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乌桓人的战斗能力非常强,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建安二十三年,乌桓联合鲜卑反叛,被曹彰、田豫打败,实力再一次被严重削弱。之后在关外的乌桓族人被鲜卑族吞并,被鲜卑族融合。南迁的乌桓被汉化。没坚持到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的黄金时代。乌桓这个名字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
乌桓这个民族因为三国志,三国演义的流传,在历史上也是留下一笔。给人的印象跟匈奴差不多,只是没有匈奴的影响力大,没有匈奴时代久远,因为地理位置处在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跟汉王朝统治区域之间,所以生存艰难了许多,随着其他游牧民族的壮大,他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