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于禁,因同巅峰時期的關羽對決荊州,而被人廣為熟知。其曾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一同被作者陳壽合為同卷,故被後世稱為魏武帝曹操的“五子良将”。良将,指能征慣戰的将領。《孫子·火攻》雲:“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未投軍之前,于禁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成長背景及從事職業,在史料上未見有片言隻字,有且僅有記錄其籍貫一事。《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記載:于禁字文則,泰山钜平人也。距平縣,又稱巨平縣,秦屬濟北郡,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在今岱嶽區大汶口鎮置距平縣(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五十裡),屬泰山郡;東漢改巨平縣為巨平侯國,三國曹魏複改為縣。

《水經注·卷二十四》記載:“淄水(現柴汶河)又西迳陽關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汶水又南迳距平縣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魯道。” 南北朝時魏國仍置泰山郡,钜平縣治所由現在岱嶽區大汶口鎮移至今甯陽縣磁窯鎮前丁家廟和西太平兩村。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山東三》記載:“巨平城,縣東北九十裡。……漢置巨平縣,屬泰山郡,晉宋及後魏因之。後齊廢。《括地志》:巨平城,今為故城社,汶水經其東,上有文姜台,其東南即魯之故成邑。”泰山郡,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楚漢之争時期,劉邦改設博陽郡,治博縣(今山東泰安東南三十裡舊縣村),後移治奉高縣(今泰安東北東三十八裡故縣村)。北魏移治博平縣(今泰安市東南舊縣)。從西漢到東魏都是兖州管轄。泰山郡的設立,實際上是源于諸侯國對漢武帝的投其所好。《史記•孝武帝本紀》記錄:“於是濟北王(劉勃)以為天子且封禅,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
到武帝後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時任濟北王劉寬因亂倫而自殺死後,濟北國被廢,劃入泰山郡。在泰山郡近700年的曆史上成為轄内縣最多的時期,共轄今天萊蕪、淄博、蒙陰、沂源、泰安、濟南等地的24個縣。《泰安志》紀錄:“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禅,于瀛、博共界割置一縣,賜名‘奉高’,轄嶽東北四十裡,以供泰山”。
奉高,供奉祭祀高山。是以,奉高縣是有史以來首次被皇帝頒布诏書而專為泰山封禅特設的一個縣,并被置為泰山郡的治所。漢武帝封禅的主要目是用封禅誇大漢的國威。正值漢朝與匈奴漠北大戰(元狩四年(前119年)春)結束後第九年,匈奴退回漠北養精蓄銳。漢朝因人、物、财損失很多,以及為了征伐北韓(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108年)、西羌(元鼎六年,前111年十月)及西南夷(元封元年至二年,前110—109年),也暫時停止對匈奴的用兵。是以,武帝封禅,即渴望在軍事上擊敗匈奴,又期望在精神上擊垮匈奴。為此,泰山封禅,撇開當時社會的方術正流行還崇尚,還有漢武帝本人也巴望能得道求仙及長生不老的欲望之外,還有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政治威逼作用。
《資治通鑒•漢紀十二: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一一零年)》記載:冬,十月,下诏曰:“南越、東瓯,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漢武帝征南越國的時間是元鼎五年秋至六年冬(前112—111年);漢武帝伐東瓯國的時間是元鼎六年秋至元封元年春(前111—110年)。一句話,道出漢武帝劉徹大有“壯志半酬,心事未了”之感慨。
綜上所述,《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之中,雖隻記載于禁的籍貫,卻為于禁今後投軍及征戰一生埋下伏筆。
筆者按:雅度,指正度,國家規定的法度;高雅的風度;高雅的度量。于禁,之是以能為曹操時期五子良将之一,是因為其出生及成長在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泰山郡,并且在亂世中投軍,征戰沙場而建立功勳。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