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在中華民族悠久璀璨曆史長河中,由此開啟最為壯麗輝煌的篇章,大唐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國防鞏固、疆域遼闊、民族和睦,無比繁榮昌盛,在當時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州,作為大唐都城長安東方的門戶,是唐朝東延入海交通線的起點,是大唐時期最重要的樞紐港口,随着海外貿易的發展,向南沿着海岸線,可經過泉州、廣州等地,可以直通東南亞、乃至印度及以西阿拉伯各國。
向北可閱覽大半部大唐國土,向東可橫渡至北韓半島與日本,是大唐都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無數日本遣唐使,由海州口岸湧入大唐境内,海州在中外航海交通史上,起着重要的橋梁作用,成為聞名遐迩的重要口岸城市。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在海州建設半圓形攔海大堤,開元是唐朝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治國初期,那時唐玄宗勵精圖治,并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也被後世稱為開元盛世,作為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高瞻遠矚,知道海州乃兵家必争之地,作為大唐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于是花巨資曆時數年在海州大地上,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攔海大堤,讓大片滄海變成桑田,讓此大堤造福于海州當地百姓,也為大唐盛世添磚加瓦。
還巧奪天工設計成了半圓形的堤壩,幾十裡長的攔海大堤,彙聚無數古人的智慧,是唐朝最著名的攔海水利工程,在中國堤壩史上留下濃墨的一筆。
此座半圓形堤壩,由唐朝東海縣令元暖主持興建,位于今南城北門外九嶺村,到朝陽巨平山之間,長長的堤壩如卧龍環繞海州大地,巨平村作為海州古代海岸線上的古村落,地位如同現今的墟溝,是古時海州舟船出入的重要口岸。
巨平村南側有一座小山,名曰:“弇榆山”,弇榆山東側有條山澗,自南向北蜿蜒而下,流經巨平村入海,村中百姓以打漁為生,村内比較有名的建築是祥雲觀、将軍廟。
祥雲觀,常有白雲氣生于上,故是以得名,南北朝時期海州地區道教興盛,祥雲觀很有可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在大雨傾盆後,觀内經常雲霧缭繞,站在附近遠處觀望,“古觀祥雲”映入眼簾,清幽秘境感爆棚,述說着雲台仙境的過往,這就是著名“雲台三十六景”之一的“古觀祥雲”。
祥雲觀,是連雲港現存最早的古志書,《隆慶海州志》上記載的十一個古寺觀之一,道觀位于巨平村南,廟門朝向為北,道觀山門上鑲嵌“祥雲觀”三字,字徑近尺餘,門前有高近十米的大照壁。
每日晨暮,祥雲觀都會出現一層薄薄輕霧,被微風吹着漸漸連成一片,将廟宇圍裹在其中,遠遠望去,廟宇、青瓦、粉牆、朱門、古樹就像被一片祥雲托起,時隐時現,宛如仙境。
祥雲觀院牆外東側有一眼水井,史稱“祥雲井”,由雲台山青石堆砌,大雨過後井口經常有祥雲溢出,古人把這一現象當成祥瑞之兆,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故此道觀香火不斷。
古海州擁有悠久璀璨的曆史,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這座古海港屹立東方幾千年,屬于連雲港的盛世已經來臨,珍惜保持當下跨越發展的步伐,勇往直前打造屬于連雲港的時代,不辜負連雲港人的期待,悠久璀璨的曆史需要傳承,偉大的連雲港人要發揚光大,讓這片神奇的土地傲世人間。
作者連雲港代言人聲明:此文是出于正面宣傳家鄉連雲港為目的,讓本地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感覺到驕傲,讓外地人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心生向往,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若有網絡圖檔來源或者文中表達内容觀點,傷害且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聯系,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