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導我們向前的是堅定的疑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本書看下來不容易,陀氏的羅嗦風格對浮躁的人心是個不小的挑戰,愛爾蘭的電影《國民警衛隊》中也曾告誡過——

“别讀俄國人的東西,他們總是繞半天沒有重點。”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會也這樣吧?”

“得了,他最嚴重。”

引導我們向前的是堅定的疑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與其他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一樣,内容十分龐雜,小說中蘊含了太多的東西。并非一部單純的小說,沒有謹嚴的故事結構,作者總是汪洋肆意地表達着自己的看法。從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甚至到索爾仁尼琴均是如此。

《卡拉馬佐夫兄弟》亦是如此,以上下兩冊一千多頁的龐大篇幅,來解剖一宗家庭内部的仇殺案,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歡的題材,從一則報紙隻需數百字即可說清的社會新聞入手,深入地挖掘故事中豐富的社會與宗教内涵,細緻入微地分析故事中相關人物的心理,進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

在小說中,故事盡管有着相當的吸引力,但也變得不再重要,而成為作者闡述其想法的一個載體,故事中的社會背景及其人物的想法,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

在書中,陀氏非常詳盡地描寫着各個人物之間的互相關系,相當細膩地描摹着幾個主要人物的心理,并通過他們的口來展現當時人的所思所想。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本書卻并不是很成功,每人人物的性格顯得有些趨同。

在陀氏的筆下,似乎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走動,每個人都處于歇斯底裡狀态。特别是裡面的最小的阿遼沙,他總是在幾個人物中跑來跑去,既是人物之間的傳聲筒,也像是作者的眼睛,帶着讀者去觀察着他想表現的一切。

卡拉馬佐夫三兄弟,分别代表了人類的肉體、理性和精神。

精神如出淤泥之蓮花,在整個作品濃重的黑暗中給人以一絲希望和溫暖,可實際上在整個悲劇的醞釀、演化和爆發的過程中,這個聖潔的精神代表,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為,不知這是作者有意的暗示,還是現實在作品中的投射,不論如何,這都展示了人類精神的無力感。

理性的代表巧舌如簧、卓爾不群,但身上有肮髒父輩的基因作祟,周遭有粗魯、愚蠢和奸邪的簇擁,理性流入了自私的溝渠,最終走向了瘋狂。

肉體,最真實的存在,最強烈的沖突,在肉體的代表、三兄弟的老大身上,人們看到了強烈的崇高意識,瞠目的邪惡欲望。

人們說讀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能讀懂俄羅斯人,而這部作品也是陀氏最為嘔心瀝血之作。俄羅斯文化常以雙頭鷹自喻,在人們心中充滿善惡的沖突,也面臨着東西文化的沖突,而作品中的人們還經曆着基督教義與科學人文的博弈。

作品中充斥着自虐、“把懲罰作為擺脫負罪感的手段”、人格分裂等心理情境,另外似乎特意嵌套了一個對照,寥落無賴的退休上尉賺着老卡拉馬佐夫的錢,遭受了恥辱,而他的兒子看在眼裡、身心受到很大創傷,轉而憎惡和傷害他人。

卡拉馬佐夫兄弟今時今日的各類性情和行為,很大程度也歸因于兒時和父親的畸怪互動。

最後上尉的兒子在一衆愛他的人的關懷中死去,退休上尉表現出了濃烈的悲痛;而老卡拉馬佐夫在和兒子的奇怪争鬥中死去。

這本書留下了太多未完成的線索,飄飄蕩蕩,引人追尋、又無處可追。一切的未完成,随着陀翁的去世,都成遺憾。

而這些不知未來的人的故事,既是人的故事、在這個背景下,也是宗教的故事。他們有不同的宗教觀、這些不同的觀點,也指引着他們未來的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