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讀書日丨俄烏沖突,普希金何錯之有?!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為了能蹭熱度,必須得承認,嚴格上來說此文是标題黨。

因為直到現在也沒有直接的資訊說這事兒和普希金有關,主要對象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普希金主要因為他名氣也大,更主要的是名字短)——

多個國家“制裁”俄國文學:意大利知名大學推遲講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課程;意大利佛羅倫薩市長發文表示,有人要求他拆除本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雕像;波蘭禁止演出契诃夫的作品;《哈利·波特》電子書在俄羅斯下架;美國流媒體Netflix叫停由托爾斯泰知名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改編的劇集;日本一大學教授舉辦的俄羅斯文學相關展覽(主要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人在文學作品中是如何描寫傳染病的)被迫取消……

顯然,這些行動都是受俄烏沖突的影響。

“西方臭名昭著的‘取消文化’已經變成了‘文化廢除’。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和拉赫瑪尼諾夫被排除在音樂會海報之外,俄羅斯作家和他們的書籍被禁止……上一次如此大規模地摧毀不受歡迎的文學作品的運動,是将近90年前納粹在德國搞的。從新聞影片的鏡頭中,我們清楚地知道并記得,書籍是如何在廣場上被燒毀的。這在我們國家是無法想象的。”

普京在參加俄羅斯文化名人的電視會議上這樣說。

世界讀書日丨俄烏沖突,普希金何錯之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戰争是罪惡的,但文學不是。

制裁可以是國家間的對立,但文學不能用國界阻攔。

甚至有外國網友問:下一步你們是想燒了俄國書籍嗎?

1933年的納粹德國,曾将百萬圖書付之一炬,這一惡行曾出現在衆多文學作品中以警示後人。比如馬克斯·蘇薩克的長篇《偷書賊》(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故事背景就是二戰時期的德國,9歲的莉賽爾被帶去一場焚書集會,人們向火堆中抛擲圖書,看大火燃起,竟是興奮異常。大火過後,人群散去,莉賽爾偷偷從灰燼中“偷”了一本已燒毀一半的書《燈塔》。這也是莉賽爾多次“偷書”行為中的一次——畢竟很多書籍都被禁止或者燒毀,她想看書就隻能偷。她還在鎮長夫人家裡偷過書。

書籍幫助莉賽爾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慰藉了戰時的人們——

空襲來臨時,莉賽爾在地下室開始為大家朗讀《吹口哨的人》,嘈雜恐慌的人們突然安靜了下來,解除空襲後,人們還是聽莉賽爾讀完了第一章。那個總是向莉賽爾養父家門上吐口水的鄰居太太,為了能請莉賽爾為她接着讀《吹口哨的人》,主動上門示好。

這就是書的力量。

另一本講述限制圖書的著名小說是《華氏451》(也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故事發生在未來時代,書籍一律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的書都要交出焚毀。華氏451度即為紙的燃點,消防員的職責不再是滅火,而是燒書。“有色人種不喜歡《小黑波桑的故事》,燒了它。白人對《湯姆叔叔的小屋》沒好感,有人寫了一本有關香煙與肺癌的書,吸煙的人哭了,燒了它。”

世界讀書日丨俄烏沖突,普希金何錯之有?!

電影《華氏451》視訊截圖

不知道此次參與“制裁”俄羅斯文學的國家裡,有沒有人不喜歡美國小說《老人與海》,或者是否有誰不歡迎生于烏克蘭的作家果戈裡。

想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快樂,最終的結果就隻能是再也沒有書,或者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書。

著名的奧威爾的《1984》中的書就不能稱之為“書”。《1984》中的“真理部”部分職責就是負責文學“改造”。語言、小說等都要符合規定才可以出版,否則都會被扔進粉碎機——“凡是記載和記憶互相吻合的,這就是曆史。既然黨已經完全控制了各種文字的記錄,又控制了群眾的思想,那麼曆史其實就是黨說了算數的一個東西,是可以任意修改的。”——文字、文學,都淪為極權主義下的思想統治工具。

多麼可怕!

詩人海涅說,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嚴歌苓在《陸犯焉識》一開頭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據說那片大草地上的馬群曾經是自由的,黃羊也是自由的。狼們妄想了千萬年,都沒有剝奪它們的自由。”

在你還有自由、書也有自由的時候,讀書吧。

責編 | 林麗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