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读书日丨俄乌冲突,普希金何错之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能蹭热度,必须得承认,严格上来说此文是标题党。

因为直到现在也没有直接的信息说这事儿和普希金有关,主要对象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普希金主要因为他名气也大,更主要的是名字短)——

多个国家“制裁”俄国文学:意大利知名大学推迟讲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课程;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长发文表示,有人要求他拆除本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雕像;波兰禁止演出契诃夫的作品;《哈利·波特》电子书在俄罗斯下架;美国流媒体Netflix叫停由托尔斯泰知名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改编的剧集;日本一大学教授举办的俄罗斯文学相关展览(主要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人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描写传染病的)被迫取消……

显然,这些行动都是受俄乌冲突的影响。

“西方臭名昭著的‘取消文化’已经变成了‘文化废除’。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被排除在音乐会海报之外,俄罗斯作家和他们的书籍被禁止……上一次如此大规模地摧毁不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的运动,是将近90年前纳粹在德国搞的。从新闻影片的镜头中,我们清楚地知道并记得,书籍是如何在广场上被烧毁的。这在我们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普京在参加俄罗斯文化名人的电视会议上这样说。

世界读书日丨俄乌冲突,普希金何错之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战争是罪恶的,但文学不是。

制裁可以是国家间的对立,但文学不能用国界阻拦。

甚至有外国网友问:下一步你们是想烧了俄国书籍吗?

1933年的纳粹德国,曾将百万图书付之一炬,这一恶行曾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以警示后人。比如马克斯·苏萨克的长篇《偷书贼》(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故事背景就是二战时期的德国,9岁的莉赛尔被带去一场焚书集会,人们向火堆中抛掷图书,看大火燃起,竟是兴奋异常。大火过后,人群散去,莉赛尔偷偷从灰烬中“偷”了一本已烧毁一半的书《灯塔》。这也是莉赛尔多次“偷书”行为中的一次——毕竟很多书籍都被禁止或者烧毁,她想看书就只能偷。她还在镇长夫人家里偷过书。

书籍帮助莉赛尔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慰藉了战时的人们——

空袭来临时,莉赛尔在地下室开始为大家朗读《吹口哨的人》,嘈杂恐慌的人们突然安静了下来,解除空袭后,人们还是听莉赛尔读完了第一章。那个总是向莉赛尔养父家门上吐口水的邻居太太,为了能请莉赛尔为她接着读《吹口哨的人》,主动上门示好。

这就是书的力量。

另一本讲述限制图书的著名小说是《华氏451》(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故事发生在未来时代,书籍一律被禁止,读书便是犯罪,所有的书都要交出焚毁。华氏451度即为纸的燃点,消防员的职责不再是灭火,而是烧书。“有色人种不喜欢《小黑波桑的故事》,烧了它。白人对《汤姆叔叔的小屋》没好感,有人写了一本有关香烟与肺癌的书,吸烟的人哭了,烧了它。”

世界读书日丨俄乌冲突,普希金何错之有?!

电影《华氏451》视频截图

不知道此次参与“制裁”俄罗斯文学的国家里,有没有人不喜欢美国小说《老人与海》,或者是否有谁不欢迎生于乌克兰的作家果戈里。

想让所有人都满意、都快乐,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再也没有书,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

著名的奥威尔的《1984》中的书就不能称之为“书”。《1984》中的“真理部”部分职责就是负责文学“改造”。语言、小说等都要符合规定才可以出版,否则都会被扔进粉碎机——“凡是记载和记忆相互吻合的,这就是历史。既然党已经完全控制了各种文字的记录,又控制了民众的思想,那么历史其实就是党说了算数的一个东西,是可以任意修改的。”——文字、文学,都沦为极权主义下的思想统治工具。

多么可怕!

诗人海涅说,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一开头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

在你还有自由、书也有自由的时候,读书吧。

责编 | 林丽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