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看下来不容易,陀氏的罗嗦风格对浮躁的人心是个不小的挑战,爱尔兰的电影《国民警卫队》中也曾告诫过——
“别读俄国人的东西,他们总是绕半天没有重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会也这样吧?”
“得了,他最严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其他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一样,内容十分庞杂,小说中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并非一部单纯的小说,没有谨严的故事结构,作者总是汪洋肆意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甚至到索尔仁尼琴均是如此。
《卡拉马佐夫兄弟》亦是如此,以上下两册一千多页的庞大篇幅,来解剖一宗家庭内部的仇杀案,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欢的题材,从一则报纸只需数百字即可说清的社会新闻入手,深入地挖掘故事中丰富的社会与宗教内涵,细致入微地分析故事中相关人物的心理,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在小说中,故事尽管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但也变得不再重要,而成为作者阐述其想法的一个载体,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物的想法,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在书中,陀氏非常详尽地描写着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细腻地描摹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口来展现当时人的所思所想。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本书却并不是很成功,每人人物的性格显得有些趋同。
在陀氏的笔下,似乎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走动,每个人都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特别是里面的最小的阿辽沙,他总是在几个人物中跑来跑去,既是人物之间的传声筒,也像是作者的眼睛,带着读者去观察着他想表现的一切。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分别代表了人类的肉体、理性和精神。
精神如出淤泥之莲花,在整个作品浓重的黑暗中给人以一丝希望和温暖,可实际上在整个悲剧的酝酿、演化和爆发的过程中,这个圣洁的精神代表,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为,不知这是作者有意的暗示,还是现实在作品中的投射,不论如何,这都展示了人类精神的无力感。
理性的代表巧舌如簧、卓尔不群,但身上有肮脏父辈的基因作祟,周遭有粗鲁、愚蠢和奸邪的簇拥,理性流入了自私的沟渠,最终走向了疯狂。
肉体,最真实的存在,最强烈的矛盾,在肉体的代表、三兄弟的老大身上,人们看到了强烈的崇高意识,瞠目的邪恶欲望。
人们说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能读懂俄罗斯人,而这部作品也是陀氏最为呕心沥血之作。俄罗斯文化常以双头鹰自喻,在人们心中充满善恶的冲突,也面临着东西文化的矛盾,而作品中的人们还经历着基督教义与科学人文的博弈。
作品中充斥着自虐、“把惩罚作为摆脱负罪感的手段”、人格分裂等心理情境,另外似乎特意嵌套了一个对照,寥落无赖的退休上尉赚着老卡拉马佐夫的钱,遭受了耻辱,而他的儿子看在眼里、身心受到很大创伤,转而憎恶和伤害他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今时今日的各类性情和行为,很大程度也归因于儿时和父亲的畸怪互动。
最后上尉的儿子在一众爱他的人的关怀中死去,退休上尉表现出了浓烈的悲痛;而老卡拉马佐夫在和儿子的奇怪争斗中死去。
这本书留下了太多未完成的线索,飘飘荡荡,引人追寻、又无处可追。一切的未完成,随着陀翁的去世,都成遗憾。
而这些不知未来的人的故事,既是人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也是宗教的故事。他们有不同的宗教观、这些不同的观点,也指引着他们未来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