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衆說紛纭,咱這裡按下不表。朱棣前腳剛走,官府立即在舊都南京設立了“鲥魚廠”。對于明朝的“廠”,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皇家的監察特務機構東廠和西廠,作為皇室的直屬機構,特别是西廠,直接聽命于皇帝,權柄極重,也在曆史上留下了非常濃重的一筆。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鲥魚廠是個什麼機構?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朱棣應該是喜歡吃鲥魚的吧?

首先它自然也是為皇家服務的職能機構,隻不過是對魚不對人,它專門負責向北京的皇室貴胄進貢新鮮的鲥魚。對于朱棣來說,遷都北京,是再随意不過的事情,畢竟是自己的藩地,算是皇帝的第二個故鄉,可對于皇室的其它成員和後宮佳麗們來說,紮根南京老城這麼多年,習慣了江南的風土人情,說遷都就遷都,楞誰都不好受。

從南方遷往北方,吃穿住行方方面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特别是吃這方面,江南人有着自己的做派和堅持,而作為長江三鮮的鲥魚就是當時那些皇室貴胄們無法割舍的食材代表。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養殖的鲥魚

鲥魚的情況非常特殊,作為洄遊性魚類,雖然幼魚生活在淡水環境中,但成年的鲥魚一般隻生活在海裡,每年隻有在繁殖季節才會逆江水而上去繁殖地産卵,而繁殖期的鲥魚也達到了它口感的巅峰時刻。唯一的問題就是鲥魚季實在是太短了,也就是五月份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過時不候,更顯鲥魚的珍貴。

因為當時保鮮條件受限,隻能做到用冰保鮮。鲥魚廠的鲥魚基本走的是水路,順着京杭大運河,從五月中旬出發,鲥魚船晝夜兼程,不斷更換冰塊,也隻能在六月下旬到達北京。也不知道過了一個月,鲥魚的口感,可對于背井離鄉的明朝皇室來說,形式反而大于本身的滋味。這一個小小的鲥魚廠消耗的财力和人力已經夠得上奢靡了。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京杭大運河的繁華已難再現

沒過多久,皇室又發現民間推崇的富春江的鲥魚比長江鲥魚更勝一籌。沒辦法,長江的鲥魚又讓位給富春江鲥魚,成為鲥魚廠的目标,而這一産地距離上的改變,也讓“鲥魚快遞”的成本拔高不少。昔日有楊貴妃為荔枝,而明朝皇室也不能免俗,為這每年一季的鲥鮮,勞民傷财。

民間對于鲥魚的追求雖然不如皇室這般驚世駭俗,卻也在皇室和名仕的推動下發展出獨特的食用文化。到了近代,在鲥魚還有魚汛的時候,但凡有點實力的家庭都争相吃鲥魚,特别是那些名門望族更是在吃的花樣上是頗有心得。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估計很多鲥魚的吃法都已失傳 圖檔來源網絡

是不是自由戀愛不知道,反正兒子第一次帶了準兒媳進門,準婆婆肯定得試試這姑娘有幾斤幾兩。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讓她下廚做一桌菜來檢驗一下。是不是民間慣例也不知道,反正是一條新鮮鲥魚馬上就到位了,下人們都貓在後廚門口,看未來的姑奶奶怎麼對付。

未來姑奶奶上來就開始刮鲥魚的鱗片,連下人們都知道這鲥魚的鱗片才是精華所在,當即就被下人看穿了出身。準婆婆房裡的下人,看到這裡就馬上去彙報了。準婆婆聽後的臉色自然非常不好看,兒子嘴裡的大戶人家姑娘肯定注水了,但又不好發作,隻能吃完這頓飯再做打算。

明朝的鲥魚廠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大戶人家講究的東西太多了 圖檔來源網絡

入席之後,待鲥魚上桌,衆人皆驚!鲥魚的鱗片晶瑩剔透,被絲線串成長串,一串串疊在魚身上,油脂将滴未滴,這吃法可是聞所未聞啊。準婆婆當即了然,這就是傳說中的會吃鲥魚的大戶人家啊!這心裡的滋味真是比吃了鲥魚還要美。

最近聽聞一則鲥魚的消息,說是有漁民捕到了一條正宗的長江鲥魚,第二天就出現在了上海某私房菜館的餐桌上。是不是正宗鲥魚我們已無法知曉。曆史中的鲥魚,如今早已在國内絕迹,甚至連人工養殖的機會都沒有。如今市面上雖然有養殖的鲥魚出售,可這鲥魚早已不是當年的長江鲥魚或者是富春江鲥魚,而是東南亞的長尾鲥或者美洲西鲱。唯一能确定的是,這條見證曆史風雲的鲥魚,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今生都已無緣再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