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七十年代雖然不餓肚子了,但幾乎沒有什麼零食,小孩子正是嘴饞的時候,便千方百計找能吃的東西,隻要毒不死,我們都可以吃下去,其實并不是覺得它多好吃,隻是為滿足想吃零食的心理欲望。那時我們吃過的許多東西,現在的孩子見都沒見過,聽都沒聽過。今天我羅列出一些來,大家看看都有沒有吃過?

一、知了猴,我們這裡叫麻叽鳥,估計大家都吃過,這也是我們小時候吃的東西中唯一的現在還能上餐桌的食物。傍晚或雨後,知了就開始從地下爬出來,吃過晚飯,孩子們挨着樹去摸,到天黑少說也能逮十個八個,我們的吃法簡單直接,放到煤火邊焙一兩個小時,什麼調料也不放,連鹽也不需要,焙焦了去掉頭足就開吃,脆香。如果敢摸黑到幾裡外的大堤上,會逮得更多,那就有理由讓大人浪費一點油,在鍋裡焙熟了,盛到盤中,拿筷子挾着,像模像樣地享用。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知了

二、螞蚱。現在還有少量的人吃,但隻限于蝗蟲,準确點說是東亞飛蝗,長着大翅膀那種,我們叫飛撲愣。我們小時候不光吃東亞飛蝗,那種不太會飛的草蜢,我們叫老扁擔,也在我們的食譜之中。螞蚱可沒有知了好逮,尤其是蝗蟲,飛得極快,父母下地幹活,偶爾帶一兩隻回來,也是放到煤火邊焙焦了吃。前幾年聽說山東鬧蝗災,被聞訊而來的吃貨逮了個精光,可惜我沒這口福,小時候沒有遇上一次蝗災,是以從來沒有痛痛快快地吃過一回螞蚱。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蝗蟲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老扁擔

三、金龜子。大概好多人沒吃過,金龜子有好多種,不是都能吃,包括屎殼郎也是金龜科的。我們吃的那種可能是東方金龜,棕色的,比花生米略大些,成蟲在春天出土。因為顔色有點像楊絮的花萼,人們說它是楊絮裡生出來的,是以我們叫楊龜蟲。它出土的時間是傍晚,我們拿瓶子捉了來,回家也是焙着吃,反正不用請父母幫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有一種銅綠金龜,顔色閃亮,個頭也大得多,但不能吃,它是夏天出土,我們捉了來喂鴨子,這種金龜特别多,玉米地裡到處都是,一會就能捉一大罐頭瓶,拿回家倒到水盆裡,睡眼矇胧的鴨子從圈裡被趕出來,圍着盆子呷呷呷呷飽餐一頓,回頭繼續睡覺。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金龜子

四、油蟲。到現在我都不清楚它是哪一個物種,可以肯定的是一種小型蛾類的幼蟲,靠吃棉籽長大。油蟲體型很小,不到兩厘米長,顔色金黃,肥嘟嘟的,看着就像很好吃的樣子。大人們說它是吃棉籽油長大的,是以會很香,不過真的是很香。早上孩子們到生産隊的曬花場去捉油蟲,蓋棉花的塑膠布上爬了一層,我們捉到瓶子裡帶回家。這個不能在煤火邊焙了,因為太小,焙熟了捏不起來,父母會用鏊子焙得焦黃焦黃,我們站在火邊用指頭沾着一個一個地細品,因為太小,放到嘴裡不小心就找不到了。

五、蟋蟀。蟋蟀比螞蚱好捉,但體型小,雖有“叫叫油”的稱謂,看起來肥肥的,并沒有螞蚱好吃,是以有螞蚱的時候并不吃它。但天氣轉冷以後,沒有螞蚱、沒有知了猴,隻有吃蟋蟀了。《詩經.七月》中就有句子“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蟋蟀也會入到我們家的屋子裡。晚上烤火時,時不時聽到煤火的某個縫中有蟋蟀的叫聲,有的蟋蟀不小心跑了出來,就會成為我的美餐,上前一把捂住,順手丢到爐邊,雖說小點,強過什麼都沒有。近年有人到我們家鄉附近收蟋蟀,一條極品能賣數萬,隻不知我小時候吃掉的蟋蟀中有沒有這樣的極品,如果有,我也算是吃過幾萬大餐的人了。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蟋蟀

六、斑衣蠟蟬。給外邊人講,他們都很奇怪:“這也能吃?”我們真的吃過,但真的不好吃,帶着一點苦味,它是吸食臭椿汁液的,而臭椿是苦木科的,從根到葉都是苦的。斑衣蠟蟬色彩斑斓,我們叫它“花娘娘”,因為肚子金黃色,像脂肪一樣,我們權且當它好吃,焙焦了哄自己吃下去。因為易得,房前屋後都有臭椿樹,出門就能捉幾隻來,小時候經常吃。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斑衣蠟蟬

七、棠梨。我們家鄉叫棠榴,直到上中學後,看《宋詩選注》中王禹偁有“棠梨葉落胭脂色,荞麥花開白雪香”的句子,才知道它的正名。這本不是水果,果小核大,味道苦澀,真是沒事了消遣,一顆一顆扔嘴裡打磨時間。我們村子東北角上有一棵很大的棠梨樹,跟着父親下地玩的時候,父親會騎到牆頭上,折一枝下來,我們爺倆坐到地頭,你一顆我一顆吃上許久。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棠梨

八、君遷子。我們叫軟棗,有的地方幹脆根據其模樣叫小柿子、野柿子。好在它結得很多,村東有一條路種的全是它,隻要你願吃,不用跟别的小孩争,管夠。君遷子剛摘來不能吃,跟柿子一樣,要“捂”,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方法,我是把它埋到麥堆裡,過幾天刨出來就變軟了,吃起來略微帶一點甜味。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君遷子

九、龍葵。我們叫它黑苦蛋,因為成熟後顔色黑紫,甜中微苦。這是為數不多的大人小孩通吃的野果,在地裡鋤草時,發現一棵龍葵,父母會跟孩子一起分享成熟的果實,還要保護好它,記住位置,再下地的時候看看有沒有熟的。龍葵上容易生毛瓢蟲,把龍葵葉吃得千瘡百孔,我們還會當它的守護神,把毛瓢蟲捉下來踩死。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龍葵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毛瓢蟲

十、燈籠果。燈籠果不熟的時候是苦的,長熟了外面包的果萼變幹,裡面的果實由青變紫,但除了酸苦,沒别的味。如果有真正的水果吃,絕不會有人吃它。現在超市裡有人工培育的燈籠果,我想味道應該要好一些,但從來沒有買過,小時候的那種味道深深地烙在了腦海裡,對它沒有一點興趣了。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燈籠果

十一、構桃。就是構樹的果實,這個好歹像個水果,好看,也好吃,就是果肉太少。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是,現在構樹成災,挖不完鏟不死,可為什麼小時候全村隻有啞巴家有一棵構樹,小孩子們眼巴巴地每天去看看哪一顆果子紅了,孩子多果子少,一個人難得吃上幾回。現在漫山遍野,果子紅了落了爛一地也沒人去吃。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構桃

十二、苘麻子。村子東頭有一大片苘麻,待果實還未成熟時,我們去摘了來,吃它裡面的白籽,不香,不甜,但也不苦,對我們來說,這已經很滿意了,畢竟得來的容易,不用遍地去尋。孩子們用苘麻杆、苘麻葉、苘麻皮做成小“秤”,在街上玩做生意的遊戲,拿廢紙當錢,裝模作樣地稱一把苘麻,還要撕半張紙找零,玩的樂趣大過吃的樂趣。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苘麻

十三、莎草根。大概真的沒什麼可吃了,我都想不通小時候為什麼要吃它?拔出來很吃力,還要放火裡烤熟,帶毛的皮極難去幹淨,去了皮隻剩一點點。費好大的勁,吃到嘴裡嘴巴沒感覺,吃到肚裡肚子沒感覺,小孩子卻樂此不疲,不知為什麼?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莎草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莎草根

十四、地黃花。路邊地頭有許多野生的地黃,花開後我們拔下花管,對着根部一吸,一股甜絲絲的味道便進到嘴裡,一棵地黃能開好多花,我們上學時,一段路可以吸上好久。我們形象地叫它“老頭喝酒”。大人常吓唬我們說,老頭喝酒有毒,人吸了就死了,我們聽了也很害怕,可對那個年代的我們來說,甜味的誘惑實在難以抗拒,因為使勁吸導緻醉氧,頭暈暈乎乎的,還以為真的中了毒。

童年趣憶(三)—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東西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好多吃過的,比如毛毛芽、甜根(分别是茅草剛長出的花序和根狀莖),酸棗,瓶兒草、地梢瓜等等,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家長沒有多餘的錢花在吃飯穿衣之外,孩子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隻有自己在田野上尋找歡樂。

202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