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上次提到的黃河鯉、松江鲈可都是中國四大名魚裡面的一份子。還有兩大名魚,興凱湖鲌與松花江鳜,前者生長在黑龍江密山,後者生活在淡水河川之間,接下來就要帶各位讀者們了解剩下兩大名魚的屬類了,以及其他常見于唐人食案的淡水魚種。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四大名魚之興凱湖鲌

首先是鳜魚,俗名桂魚,其肉質細嫩潔白,味美鮮香,是我國名貴魚種之一。鳜魚産量也以沿長江上下為多。來看看鳜魚客串唐詩的例子,唐朝著名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就描寫到:“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這裡的西塞山,現在位于湖北黃石市東部長江南岸,詩裡說這裡的鳜魚肉質肥美。唐代官員元結在安史之亂發生後,率領族人在猗玗洞(今湖北大冶)避難期間,曾作詩《雪中懷孟武昌》,“燒柴為溫酒,煮鳜為作沈。”可知其食魚之處是在長江中遊。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四大名魚之松花江鳜

在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中寫到,“盈筐盛芡芰,滿釜煮鲈鳜”,韓偓曾經因大風而留宿于江東船家,寫詩:“肥鳜香粳小髅牒,斷腸滋味阻風時。”且不說逗留于此的感受怎麼樣,能品嘗這美味的肥鳜也算是有所安慰了。陸龜蒙釜中的鳜魚、江東船家招待韓偓的菜肴裡有鳜魚,在吳中(今江蘇)一帶尋常人家的桌案上都能常常見到鳜魚,從側面反映出了此地鳜魚的産量有多豐盛。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清蒸鳜魚

鳜魚在唐代被譽為“白龍”,出現在燒尾宴,是第二十九道奇異肴馔,名為白龍臛,也就是鳜魚肉羹的文鄒鄒叫法。燒尾宴曾在唐朝長安盛行過一段時間,是用來招待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一種特殊的宴會,“燒尾”指的是新官上任、或者官員升遷。之是以稱之為燒尾,是有三個傳說來源的,一是老虎化人時,要燒斷尾巴;二是羊進入新的羊群,要燒掉舊的尾巴才會被接納;三是鯉魚躍過龍門後,要被天火燒掉尾巴才能化為龍。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鳜魚肉羹原材料

據史書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韋巨源升遷官拜尚書左仆射,與此同時也燒了一大筆錢,因為按例需要在家中設燒尾宴,宴請皇帝。宋朝陶谷所著作的《清異錄》中就記載了這次燒尾宴的不完全清單,記載有58道菜。有冷盤,如吳興連帶鲊,用腌制的魚肉拌糯米粉和涼菜;有熱羹,如卯羹,看名字就知道是用兔肉做的湯;有炙烤,如光明蝦炙、升平炙,前者是烤大蝦,後者則是烤羊舌、鹿舌;此外,飯食、面點、甜品應有盡有。山珍海味,面面俱到,可謂是極盡奢華了。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唐朝燒尾宴

再就是我國特有的白魚出場了。白魚分布很廣,在唐代是重要的淡水食用魚。唐朝馬缟的《中華古今注》關于白魚的記載,“白魚曰魟……魚子好群浮水上者曰白萍。”隋朝人開始淡水養殖的時候,白魚就曾作為首選魚種。雖然作為養殖魚,但在唐詩中還是從大自然中捕獲白魚的也有,鮑溶《思琴高》有“我持曲鈎思白魚",方幹《山中言事》的“家童引釣白魚驚" ,描寫的均是釣取白魚的場景。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白魚

唐詩之中,寫食用白魚的詩,大多都在長江流域,可以推斷長江流域白魚的食用者最多。王建的《荊門行》,“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杜甫的《峽隘》,“聞說江陵府,雲沙靜眇然。白魚切如玉,朱橘不論錢”;還有韋應物的《橫塘行》裡寫到,“妾家住橫塘,……玉盤的曆雙白魚。”這些詩裡的荊門、江陵府(今湖北荊州)、橫塘(今南京)這三處地方,都在長江流域。白魚肉質鮮嫩,鱗下脂肪豐富,除此之外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生長在太湖的白魚還有其他兩個與它齊名美味食材,即銀魚、白蝦,與之合稱太湖三白。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太湖三白

提到了白魚,就不得不提到銀魚。銀魚又叫王馀魚、面條魚、白小魚,體态短小,狀如玉簪,細嫩透明就像沒有骨頭和内髒一樣。生活在東部近海,包括長江流域東部,尤其是太湖,這可是銀魚的盛産地之一。杜甫《白小》雲:“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人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唐朝吃貨們發現這種小魚兒味道鮮美,因而常用于食馔之中,杜甫的詩裡描述的就是唐人将足量的小銀魚當作日常菜肴的畫面。另有白居易的《即事寄微之》,“飯下腥鹹白小魚”;劉禹錫《送裴處士應制舉詩》的,“垂釣釣得王馀魚”,都能佐證銀魚是唐人的盤中餐。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銀魚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涸轍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需得到救助的人。鲋就是鲫魚,雖然它小,但是不得不提。鲫魚是我國淡水魚類中生存力很強的一種魚,生活在除青藏高原地區的各大水系之中。《酉陽雜俎》續集卷八記載:“浔陽有青林湖鲫魚,大者二尺有餘,小者滿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熱也。”這便是鲫魚的一種名貴産品。唐朝人還把鲫魚當作一種滋補性很強的食物,以至于體虛病弱者,多以此魚補益。《證類本草》引孟诜的話說:“鲫魚,平胃氣,調中,益五髒,和莼作羹食,良。”鲫魚肉質細嫩,鮮美清香,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盧仝《觀放魚歌》:“時白噴雪鲫,肥脆為絕尤",便是對鲫魚優良品質的高度贊美。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鲫魚

唐玄宗“以鲫為脍,日以遊宴”。說唐玄宗嗜吃用洞庭湖産的鲫魚做的魚脍,他為了友善吃洞庭湖鲫魚,讓人專門運魚來長安,養在長安的景龍池之中。晚唐時期,洞庭仍然盛産鲫魚,李商隐在《洞庭魚》一詩中寫,“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蟻,多于秋後蠅”,描述雨後的洞庭湖的魚随處可撿到,根本不需要魚鈎來釣魚,魚多的就像雨前的螞蟻,秋後的蒼蠅,再加上洞庭湖一直盛産鲫魚,還有一道關于鲫魚的名菜,名為荷包鲫魚。合理推斷,李商隐的詩裡随手可撿的魚裡有鲫魚的存在。其他水域也産優質的鲫魚。比如太湖,唐朝詩人李群玉在《石門韋明府為緻東陽潭石鲫鲙》就有提到,“太湖浪說朱衣鲋,漢浦休誇縮項鳊。”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鲫魚湯

最後的淡水魚便是鲇魚了。鲇魚,唐朝人稱為鳀魚,或稱鮧魚。肉食魚,周身無鱗多黏液,帶有土腥味,生命力極強,離開水還能撲棱很長一段時間。《證類本草》:“鮧魚,一名鲇魚,一名鳀魚。”鲇魚屬于較低檔次的魚品,盧仝《觀放魚歌》在評價淡水魚品時這樣說:“鳗鳣鲇鳢鳅,涎惡最頑愚。鳟鲂見豳風,質幹稍高流。”盧仝認為,鲇魚與鳗魚、鳣魚(鳇魚)、鳢魚(黑魚)、鳅(泥鳅)屬于同一類,鳟魚與鲂魚則高出前面的魚們一等。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贊美鲇魚味美的,比如韓偓的《江樓二首》言“鳀魚苦筍香味新,楊柳酒旗三月春”,便是贊美之詞了。

與唐朝跨越千年的共鳴,共飲一江水,同食一江魚

幹燒鲇魚

​唐人食案上常見的河鮮,有鯉魚、鲂魚、鲈魚、鳜魚、白魚、銀魚、鲫魚和鲇魚等。如果還有其他常見的淡水魚類,希望各位讀者能不吝賜教。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我是本文作者漁舟,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别忘記關注我們的公衆号蘇家酒窖,每天為您帶來最有趣的傳統文化!也歡迎把我們分享給您的朋友們!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歡迎評論留言給我們一起讨論哦~麼麼哒(o゚v゚)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