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虽然不饿肚子了,但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小孩子正是嘴馋的时候,便千方百计找能吃的东西,只要毒不死,我们都可以吃下去,其实并不是觉得它多好吃,只是为满足想吃零食的心理欲望。那时我们吃过的许多东西,现在的孩子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今天我罗列出一些来,大家看看都有没有吃过?
一、知了猴,我们这里叫麻叽鸟,估计大家都吃过,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中唯一的现在还能上餐桌的食物。傍晚或雨后,知了就开始从地下爬出来,吃过晚饭,孩子们挨着树去摸,到天黑少说也能逮十个八个,我们的吃法简单直接,放到煤火边焙一两个小时,什么调料也不放,连盐也不需要,焙焦了去掉头足就开吃,脆香。如果敢摸黑到几里外的大堤上,会逮得更多,那就有理由让大人浪费一点油,在锅里焙熟了,盛到盘中,拿筷子挟着,像模像样地享用。

知了
二、蚂蚱。现在还有少量的人吃,但只限于蝗虫,准确点说是东亚飞蝗,长着大翅膀那种,我们叫飞扑愣。我们小时候不光吃东亚飞蝗,那种不太会飞的草蜢,我们叫老扁担,也在我们的食谱之中。蚂蚱可没有知了好逮,尤其是蝗虫,飞得极快,父母下地干活,偶尔带一两只回来,也是放到煤火边焙焦了吃。前几年听说山东闹蝗灾,被闻讯而来的吃货逮了个精光,可惜我没这口福,小时候没有遇上一次蝗灾,因此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吃过一回蚂蚱。
蝗虫
老扁担
三、金龟子。大概好多人没吃过,金龟子有好多种,不是都能吃,包括屎壳郎也是金龟科的。我们吃的那种可能是东方金龟,棕色的,比花生米略大些,成虫在春天出土。因为颜色有点像杨絮的花萼,人们说它是杨絮里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叫杨龟虫。它出土的时间是傍晚,我们拿瓶子捉了来,回家也是焙着吃,反正不用请父母帮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一种铜绿金龟,颜色闪亮,个头也大得多,但不能吃,它是夏天出土,我们捉了来喂鸭子,这种金龟特别多,玉米地里到处都是,一会就能捉一大罐头瓶,拿回家倒到水盆里,睡眼矇胧的鸭子从圈里被赶出来,围着盆子呷呷呷呷饱餐一顿,回头继续睡觉。
金龟子
四、油虫。到现在我都不清楚它是哪一个物种,可以肯定的是一种小型蛾类的幼虫,靠吃棉籽长大。油虫体型很小,不到两厘米长,颜色金黄,肥嘟嘟的,看着就像很好吃的样子。大人们说它是吃棉籽油长大的,所以会很香,不过真的是很香。早上孩子们到生产队的晒花场去捉油虫,盖棉花的塑料布上爬了一层,我们捉到瓶子里带回家。这个不能在煤火边焙了,因为太小,焙熟了捏不起来,父母会用鏊子焙得焦黄焦黄,我们站在火边用指头沾着一个一个地细品,因为太小,放到嘴里不小心就找不到了。
五、蟋蟀。蟋蟀比蚂蚱好捉,但体型小,虽有“叫叫油”的称谓,看起来肥肥的,并没有蚂蚱好吃,因此有蚂蚱的时候并不吃它。但天气转冷以后,没有蚂蚱、没有知了猴,只有吃蟋蟀了。《诗经.七月》中就有句子“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蟋蟀也会入到我们家的屋子里。晚上烤火时,时不时听到煤火的某个缝中有蟋蟀的叫声,有的蟋蟀不小心跑了出来,就会成为我的美餐,上前一把捂住,顺手丢到炉边,虽说小点,强过什么都没有。近年有人到我们家乡附近收蟋蟀,一条极品能卖数万,只不知我小时候吃掉的蟋蟀中有没有这样的极品,如果有,我也算是吃过几万大餐的人了。
蟋蟀
六、斑衣蜡蝉。给外边人讲,他们都很奇怪:“这也能吃?”我们真的吃过,但真的不好吃,带着一点苦味,它是吸食臭椿汁液的,而臭椿是苦木科的,从根到叶都是苦的。斑衣蜡蝉色彩斑斓,我们叫它“花娘娘”,因为肚子金黄色,像脂肪一样,我们权且当它好吃,焙焦了哄自己吃下去。因为易得,房前屋后都有臭椿树,出门就能捉几只来,小时候经常吃。
斑衣蜡蝉
七、棠梨。我们家乡叫棠榴,直到上中学后,看《宋诗选注》中王禹偁有“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的句子,才知道它的正名。这本不是水果,果小核大,味道苦涩,真是没事了消遣,一颗一颗扔嘴里打磨时间。我们村子东北角上有一棵很大的棠梨树,跟着父亲下地玩的时候,父亲会骑到墙头上,折一枝下来,我们爷俩坐到地头,你一颗我一颗吃上许久。
棠梨
八、君迁子。我们叫软枣,有的地方干脆根据其模样叫小柿子、野柿子。好在它结得很多,村东有一条路种的全是它,只要你愿吃,不用跟别的小孩争,管够。君迁子刚摘来不能吃,跟柿子一样,要“捂”,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方法,我是把它埋到麦堆里,过几天刨出来就变软了,吃起来略微带一点甜味。
君迁子
九、龙葵。我们叫它黑苦蛋,因为成熟后颜色黑紫,甜中微苦。这是为数不多的大人小孩通吃的野果,在地里锄草时,发现一棵龙葵,父母会跟孩子一起分享成熟的果实,还要保护好它,记住位置,再下地的时候看看有没有熟的。龙葵上容易生毛瓢虫,把龙葵叶吃得千疮百孔,我们还会当它的守护神,把毛瓢虫捉下来踩死。
龙葵
毛瓢虫
十、灯笼果。灯笼果不熟的时候是苦的,长熟了外面包的果萼变干,里面的果实由青变紫,但除了酸苦,没别的味。如果有真正的水果吃,绝不会有人吃它。现在超市里有人工培育的灯笼果,我想味道应该要好一些,但从来没有买过,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对它没有一点兴趣了。
灯笼果
十一、构桃。就是构树的果实,这个好歹像个水果,好看,也好吃,就是果肉太少。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是,现在构树成灾,挖不完铲不死,可为什么小时候全村只有哑巴家有一棵构树,小孩子们眼巴巴地每天去看看哪一颗果子红了,孩子多果子少,一个人难得吃上几回。现在漫山遍野,果子红了落了烂一地也没人去吃。
构桃
十二、苘麻子。村子东头有一大片苘麻,待果实还未成熟时,我们去摘了来,吃它里面的白籽,不香,不甜,但也不苦,对我们来说,这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得来的容易,不用遍地去寻。孩子们用苘麻杆、苘麻叶、苘麻皮做成小“秤”,在街上玩做生意的游戏,拿废纸当钱,装模作样地称一把苘麻,还要撕半张纸找零,玩的乐趣大过吃的乐趣。
苘麻
十三、莎草根。大概真的没什么可吃了,我都想不通小时候为什么要吃它?拔出来很吃力,还要放火里烤熟,带毛的皮极难去干净,去了皮只剩一点点。费好大的劲,吃到嘴里嘴巴没感觉,吃到肚里肚子没感觉,小孩子却乐此不疲,不知为什么?
莎草
莎草根
十四、地黄花。路边地头有许多野生的地黄,花开后我们拔下花管,对着根部一吸,一股甜丝丝的味道便进到嘴里,一棵地黄能开好多花,我们上学时,一段路可以吸上好久。我们形象地叫它“老头喝酒”。大人常吓唬我们说,老头喝酒有毒,人吸了就死了,我们听了也很害怕,可对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甜味的诱惑实在难以抗拒,因为使劲吸导致醉氧,头晕晕乎乎的,还以为真的中了毒。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好多吃过的,比如毛毛芽、甜根(分别是茅草刚长出的花序和根状茎),酸枣,瓶儿草、地梢瓜等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长没有多余的钱花在吃饭穿衣之外,孩子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有自己在田野上寻找欢乐。
202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