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教育,作為父母該怎麼做?
看過這樣一張圖,地鐵上,媽媽在看一本事,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書看,另一個媽媽在看手機,孩子也 湊過去盯着手機看

孩子的教育,實質是一場父母自省的教育,言傳身教做好榜樣。
1.智慧的父母都是這麼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敢于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力所能及的事。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愛陪伴孩子,用心去交流,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畏風雨,一路同行,給孩子一個陽光向上的心态,體驗自然生活的樂趣。
霍啟剛曾在微網誌上曬過一組一家三囗去農村插秧的照片,并配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後的意義嗎?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體驗插秧,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雖然生在豪門,卻從未放松對孩子的教育。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他父親到處詢問,當問及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父親抱着他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甯願失去-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慌。″
學會包容和陪伴,在成長的路上是最好的教育,和平溝通,對待處理問題上不要太過苟責,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2.母親的教育,對孩子是最大的幫助,影響深遠。
讓孩子适當經曆磨難,靈活變通,正面管教,能給孩子受益,英國教育家巴盧說過:教育始于母親膝下,孩童耳聽一言一語,均影響其性格的形成。母親的态度品行,使孩子就有同理心。
母親喜怒無常,孩子就恐怖擔憂,母親怨天尤人,孩子就郁悶寡歡,母親溫和慈祥,孩子就樂觀溫暖,母親的寬容大度,孩子就胸懷坦蕩。母親的境界,決定孩子的命運。
陶侃家貧,一次鄱陽孝廉範逵寄宿陶家。陶侃的母親湛氏,偷偷把睡覺用的新草墊子鍘碎,給客人喂馬。然後又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賣給别人做假發,換來錢真誠地招待範逵,連範逵的仆人都十分滿意。範逵後來才知道這件事,感動地說:“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于是就向廬江太守推薦陶侃出仕。
孟子小時候模仿力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墓地附近,常常在墳墓之間嬉戲玩耍,孟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把家搬遷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商人玩做生意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合适,于是決定再次遷居。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學堂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具有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孟子跟着他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孟子應該學習的,于是定居了下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3.教育教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做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有模有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每個父親都是使者,隻有使者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和品行,所培養出的孩子才能自立于人群之中。
著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提到,自己之是以對讀書和寫字産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長年累月的堅持下去,完全得益于幼年時期父親對于自己的影響,經常看到父親伏在案桌上看書寫字,耳濡目染之下也養成了讀書寫字的習慣。
教養就是對自己的限制,對他人的尊重,父母如何在對待子女教育上踐行愛,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和藝術。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學會欣賞孩子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正視挫折,走向成功,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影印件,父母的修行,潛移默化感染着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有多自律,有多精彩。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