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老師,也比不上一對有遠見的父母,父母也是給孩子的言傳身教曾是中國小老師的冉高鳴卻說:“作為一個老師,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家長有參與感。不要做群裡的好家長,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師”。對絕大多數的老師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長的吹捧,而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深刻地明白一件事:
教育這條路上,孩子是毛坯房,老師隻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
01
同一個班級,同一位老師,為什麼孩子間的差距那麼大?
同在一個班級,每天接觸的都是相同的老師、課程和作業,為什麼有的孩子遙遙領先,有的孩子卻淪為倒數?歸根結底,還在于學校之外,在于那些老師看不見的地方——
家庭。
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說:“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張圖檔:班裡有個孩子三番五次不交數學作業,老師多次發消息提醒家長,可沒想到,當老師再一次去催的時候,竟然被家長拉黑了,真是讓人又生氣又無奈。
很多家長覺得,既然把孩子送去了學校,那麼孩子的成績就應該由老師全盤負責,其實不然,老師可以教孩子知識,卻沒辦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可以教孩子解題思路,卻沒辦法賦予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其說孩子之間差的是成績、是分數,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态度決定了孩子的差距。
要知道,教育孩子才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作為家長,不一定要有富足的條件,但一定要有遠見;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一定要堅信知識的力量,畢竟,父母才是孩子命運的主宰者,還記得“天才少女”武亦姝的媽媽是怎麼說的嗎?“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父母的态度,是給孩子最有份量的愛,關乎着他們一生的命運。
02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思是說,老師是為學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但“教育”二字中,如果隻有老師的“教”,卻沒有父母的“育”,歸根結底,還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說過謊無論何時,父母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回答,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但事實上,教育的根本,永遠是先育人。“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培養孩子如同種樹,隻有在根上先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不是看他的成績,而是看他的品行和修養,如果說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那麼育人的擔子,父母必須義無反顧地挑起來。
03
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當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教育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事業。
但生活中,卻有這樣一類父母,老師說孩子不寫作業?孩子出現問題,老師告訴家長,家長卻覺得這是老師給自己“布置任務”、“找麻煩”。
04
老師隻能陪孩子一程,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可實際上,雖然老師能夠教授孩子知識、告訴孩子道理,但再好的老師也比不上家長的言傳身教。
更何況,老師隻有一個人,卻要面對那麼多的學生,很多事情,他們也真的無能為力。
但父母不一樣,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澆灌孩子這朵生命之花,靠的是父母永不放棄。
前陣子,一位爸爸發現兒子出現了厭學情緒,但他沒有打罵孩子,而是選擇跟孩子溝通。在采訪中,兒子表示:“我還是想讀書的,我以後要好好讀書”。
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夠了,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并肩作戰的朋友,是能夠學習模仿的榜樣,而這一切,隻有父母能給得起。
05
孩子是毛坯房,老師隻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教育界流傳着這樣一個公式:“5-2=0”
簡單而言,就是孩子在學校的5天時間内教育初見成效,但如果周末2天時間裡家庭教育沒能跟上,那結果仍是原地打轉,對此,老師隻能深感無奈。
可你的孩子隻是老師衆多學生中的一個,老師即便心裡再無奈,也隻能感歎一聲。
但你不一樣,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更是孩子終生追随和模仿的對象,教育本身,其實就是一件沒法偷懶的事情,如果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把他甩給了老師,就像提前埋下的雷,終有一天會以悲劇的形式收尾。
有遠見的父母,永遠把自己當成教育路上的第一責任人。
他們知道: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再好的學校,都比不上悉心養育的父母。如果想要毀掉孩子的未來,就大膽當個甩手掌櫃,把教育的重任推到老師身上,如果真為孩子好,父母就要有所擔當,陪着孩子一起成長,畢竟,在教育路上,孩子是一間毛坯房,老師隻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