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文明史上,有些傳統文化曾創造過輝煌,或随時間的流逝變淡變遠,或流傳至今,供人們欣賞。有些科技發明,已化為天才思想的萌芽,或成為後世發明創造的雛型。它們戴着曆史的光環,先後走進了博物館,積澱成豐厚的中華文化,供人們瞻仰,給後人以啟迪。中華武學不同,它不但創造過曆史的輝煌,而且至今仍完整地、鮮活地存在于人民中間,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的健康服務,保持着強大的生命力和待發掘的潛能。這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迹,是惟一的常青樹。
這究竟是為什麼?作為一門傳統科學,這是由中華武學自身深厚、堅固的學科内涵決定的。中華武學的理論體系和其實踐體系作為兩大支柱構成了中華武學的學術主體。正是這兩大支柱,支撐着中華武學得以跨越數千年的時空跨度,流貫古今,長盛不衰。這是中華武學的根,武學的魂和“神機”所在。
台灣逸文出版社的劉康毅先生在多年對中華武學挖掘、整理承續的艱辛工作對中華武學的研究、弘揚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讨,從内容上幾乎涉及了各個方面;從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多方法、多途徑、多層面、多學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這些研究為當代和今後的研究,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和有益的探讨——不論是成功的還是不夠成功的。這些研究,從性質上講都是屬于對各拳種理論和功法的整理、說明和驗證,真正提出了新概念、新理論、新規律。從内容上看,對某一理論、某些具體的理法技法的理論研究,從整體研究和建構武學理論體系,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從發展趨勢上,以現代學思路和方法為指導,從中華武學自身發展規律研究,已經成為劉康毅先生率領的學術團隊今後的艱巨工程。
這一系統工程要求我們把基礎樸素的《易經》、《内徑》等理論和有效的技法原原本本地、全面系統、集大成、有創見、切實地勾勒出來,指導今人,留給後人。隻有把根留住,才有可能在高起點上繼往開來。相信這一工程一旦實施和完成,不但會給21世紀的中華武學帶來新的發展,而且會對21世紀中華文化的複興和被世界重新認識與評價作出積極貢獻。考慮到21世紀中華武學的發展戰略,首先必須從盛衰興亡的戰略高度來審視和對待這兩大支柱的維護和加強。隻有把根留住,才能繼往開來。
因為理論指導着實踐,又從實踐中不斷吸取鮮活、豐富的營養,使其發展和提高。
這種明确的導向和支援力度,實在是現代發展史上的一筆濃墨重彩,讓廣大中華武學的愛好者和工作者深受鼓舞,筆者也深受感動,下文,僅就體認實踐功法中的推手這一重要技法的點滴體會,簡述己見,以作響應。
一.中華武學的獨特功法。
推手,是中華武學技法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功法之一。遍查世上所有的對抗搏擊項目,唯有我國傳承着這一功法。在我國的各派武技中,當數意拳(大成)、鶴拳、(稱搖肢)、形意、八卦、無極和太極幾個拳種注重這一功法的研習,而多年由官方主辦的各級教學和比賽中的推手,則是太極這一拳種的推手項目,在此筆者所談推手技法則以意拳和鶴拳為例,此皆因二者的原理和技法基本相同,而其它拳派的推手多與其相似或相近。
推手不僅是放慢的實戰訓練,而且是雙人試力。試力之試字太有深義,其不僅是試試可行與否的試探之意,更是試力之試。為何要試力?因為拳中所需之力,絕非日常生活中習慣用力,而是通過站樁、走步等艱苦訓練後所獲得的先天整體渾元之力,此力之特點、深淺、變化都要經過試才能體認感覺和運用,而雙人試力則指不僅要體認自己,還需感覺和控制對手的力之性質和運用變化,故推手試力由試而知,再由知而知變化而再緻用的重要技法。
推手還有另外兩個深義。
1.雙手實戰,有推手、斷手之稱。所謂搭上點為推(雙方上、下四肢接觸),拉開距離為斷。斷手又稱實戰、實作,斷手也稱斷掉對方來力和來勢後施以攻擊,亦為和對方拉開距離後尋機、尋勢攻守格鬥。而在撲擊對手要害部位時,對方肯定要封堵招架而造成雙手四肢相觸之機勢,大多搏擊術是拉開抽手再戰,而精于推手者都專門尋遇此機而“打間架”,故武學大家之實戰場面多是以推手形式出現,為此中華國術史上才有“打人容易發人難,發人容易定控難”,定控的技法隻有通過推手訓練才能掌握。
2 .當然,初學推手之試力,這一試字又指戚繼光的“飲酒賦詩,騎馬試劍”所謂“春營試馬,虎帳談兵”,這一試字又展現了對武學的了解、掌握和修正深入之和保家衛國,浴血疆場的英雄氣概。
二.推手的要點。
推手在拳技中是很重要的功法,隻有掌握推手的要點,才能達到練推手的目的。推手雖分為單推手、雙推手兩種形式,其原理和要點基本是相同的,下面重點談談推手的要點:
1. 推手要點就是推手功法的要領和重點。推手應在掌握站樁、試力、步法等功法基礎後才可訓練,否則隻是形式上的推手,不能發揮推手功法特點和功效。
2. 推手時全身的動作和力量要均整。一動百動,不使用局部之力和局部之動,也就是說,必須是樁在動,以脊帶動四肢而動,這樣才能運用整體力。
3. 推手時要求點緊、身松。以身松為主,接觸對方的點要與整體配合,不能用僵緊拙力。力的松緊應互為轉換,松、緊互為而用。
4. 推手時動作要靈敏。隻有這樣才可反應迅速,身、手、步才能運用自如,轉動、變化才可得心應手。
5. 推手應在點上聽對方的勁力。如力量大小,動作快慢,虛實、松緊等以了解對方,适勢應變。知彼知己方可得時取勢。
6. 初練推手時應先練慢推,掌握要領後才可變速、加快。推手時應掌握“慢優于快,緩勝于急”的原則,因為隻有慢推才可從中找到拳中推手的“勁”,也就是“東西”。是以推手時要在慢中體認功法,掌握要領,求得功用。
7. 推手時要眼觀對方,神、意專注。不可思想渙散、意不充實。否則神、意一失,功力、反應效果盡失,功效不佳。
8. 推手時,有偏、卦、拉、擠、推、跟、定、控、撞、放、彈、抖等,在應用時各有不同,而各有特點和應用的條件,必須在己方有利時方可應用,不是沒用條件的任意而作,否則很難出現理想的效果。
9. 推手放人的效果如何,是檢驗推手應用實效的關鍵。不能放人,互相拼本力的推手是功夫不到的現象,要從基礎功法中認真找到原因,造成放不了人的因素很多,要從實際的環節上找原因。如:是功力小,還是動作慢。是整體力不能發揮,還是神意不正确。是基礎功不牢,還是個别功法掌握不全面。是老師教的不正确,還是自己沒練到家。是推手經驗不足,還是本人缺少推手訓練等問題。隻要找到原因才可得到解決。
10. 學推手功法和學任何技藝都一樣,隻有得到水準高的老師教導,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練推手的功效。
11. 練推手功與站樁不同,推手是有對方的功法,站樁自己就可以練。是以在推手時一定要與對方産生關系,如隻顧自己想象的如何就用是錯誤的,必須了解對方,适應對方,控制對方,方可戰勝對方。
12. 練推手、用推手時,不隻求時間的長短,而在于是否掌握推手應用的各個環節,在于追求練功和應用的效果。練推手也不在力量用的大、體力消耗多就好,應在整體松緊力的應用與對方推手時發揮的正确,是以自己的東西必須全面、正确、熟練。
13. 練推手時不能斷點,也就是不能随便脫開與對方的接觸點,如手腕、小臂。斷點推手就是半搭半斷,脫離了推手的功法要求,成為另一種搭斷手功法了,雖有時能得點主動,但對推手深入不到利,功深厚才能過渡到半搭半斷和搭搶斷結合的訓練。
三.推手的形式和四技。
推手功理練用,有單推手、雙推手形式之分。單推手在于站步定位,以雙方隻出一右側或左側之手,兩人以小臂相觸接,進行推手的練用;雙推手為雙方相對,各以兩手的小臂相觸,進行活步(動步)推手的練用形式。推手功是以主、客雙方的小臂接點,聽力、定、控以求将對方放扔摔倒的功理用效。在功理練用過程中,以接點(小臂相觸),作前、後、左、右的弧環(單手),或前。後、上、下、左、右的弧環(雙手)動作,進而聽勁,即通過接觸之點,了解對方勁力大小、力量方向、動靜、虛實、松緊、快慢,從中以掌握對方之勁,正确運用己身的勁,在有變或不變當中求得發力之機、控定之用,以将對方放仍摔出為至用之求。
推手又需熟練四技之用。
1. 聽
拳學中有“聽勁而知敵,遒放總相宜”之說,說明“聽”是了解對方的手段。“聽”非指用耳,此術語是指點上觸覺之偵察判斷和神意的本能神速反映。拳學中的聽是通過與客方接觸了解對方力量大小、動作快慢、力量方向、動作方向、虛實、動靜、位置、角度、重心等方面的情況及變化,摸清對方的各種情況。聽勁的效果如何?判斷正确與否?在長期基礎功法訓練中求得的樁功、試力功、推手功,練用中的點緊身松和細微之處的體認、靜中求、緩中取等等,均與聽勁訓練有密切關系。聽是了解對方最可行的方法,但一定要用本能去聽,求本能變化和本能反應,才能在瞬間出現正确變化和功效,《拳道中樞》中的“一觸即爆發”,即是聽後瞬間本能反映才能達到的結果。
2. 控
控是聽後的行動和意導過程。控是在聽後了解客方的條件下,達到了解對方、知道對方、掌握對方的過程。控是指控制而言,是掌握後的合理控制過程。拳理中“由知客方之變化,至制對方之所為”和“掌握先機,必勝強敵”即意如牽牛任我為。是以,一觸而發在瞬間應變實為拳理中的核心。控是聽的下一階段。
3. 定
定是不動之意,靜定均為不動。靜中不動是己身所為,而定之不動是受他人所制,拳理中有“不定,勿放”之說,即在未定之前不能放人,放亦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定在拳學中是指瞬間在對方接觸中的了解或達到雙方相對整體靜止狀态,定有時是對方不動的靜。在兩人推手中,由己方控制對方,使對手在瞬間達到整體神意氣力氣停血滞的僵抗狀态,此即己方形成主動定對方的局面。
4. 放
放有彈抖、觸電之感;放為松整力,放不是搡、推、拱,而是以整體力将雙方彈扔而出。放起扔出;放手初、中級是拍撞,進階是指彈抖放,放時對方接觸點無疼痛感。放人時動作快、慢均能達到放的效果;動作大小于威力并無差別;放用松整勁,非僵緊、本力的撞力。放多用惰性力、炸力、驚抖力、彈抖力、二争力的反向逆收力等動物勁力,也就是拳學的自然力、純功力。是以放是拳學發力最具威力的功力展現。
單推手搭手的力意念的誘導在接觸之點,即接搭對方小臂之點上。而己方間架結構在于手指對方中線,所謂中線是對方頭鼻與前胸的中間部位而言。手指是手指向對方中線而言,從拳學心法解,是意(意念)、力(力量、勁力)、形(手)均應對對方中線,無論在兩人手臂劃圈(打輪)處在任何角度、方向時,其小臂的接觸點的意、力始終指對方中線,此為練單推手的心法的具體關鍵要點。而還要以點的接觸,在推手中時刻聽(了解)客方的力量大小、力量方向、動作方向、松緊、虛實、動靜、角度、快慢的細微之處之勁,是否有變化等等。在了解(聽勁)對方的同時,己方應力求達到在知彼知己的條件下,作出适時、适勢、适機、适用之擇(即反應或本能反應),在變與不變中掌握對方重心,控制對方力量、方向、位置,以達定住對方,即使對方不能進、不能跑、不能動。
當然“定”為瞬間的暫時定位,而己方要在使對方不得不受己之制的優先條件下做出瞬迅的發力,将對方放出、彈倒或撞飛。在似放未發之前,己方要有蓄力、适形的蓄備,如含胸緊背、屈腿松腰、變換力向、短蓄含發、吸按指中、近身取勢等等,即含蓄待發、有備無患、具形欲反之勢。此即為單推手之前手(搭敵之手)的心法要則和身具内含;而後手在前手肘下部橫撐,其一為以作堵護防對方突進之備;其二為與前手同時作随跟之動作的肩、胯、身、頭的整體勁練用配合;其三當放發時,後手以輔為用,作随時的輔益之備。在發力扔人時的放,可根據雙方之勢,在實戰中有兩則之選:一為主動而發,搶先、取優而用;一為緩為蓄備、收含運機,于客方欲放未發之間,或已發用之後,用功力、變化(力量方向、動作方向、角度、松緊、距離、長短、虛實。)求後發先達之機或接抗變勢之用,搶放、突發以求敵進我迎的上乘之效,将對方扔飛放起。
雙人推手功理練用,為動步雙人試力之功。其與單推手相同處是均有接搭、聽勁、控、定、放、發的義理。而雙推手之功是以雙方之間兩手小臂互搭求功,在練用過程中,以手推、身動、步行為用,其功理練用心法要點在于手、身、步有機統一而為,故在未練雙人互練之前,應以雙推手試力和步法配合訓練基本功(而單推手也應練單人推手試力功),由于雙推手要手、身、步配合而練、而用,故單人自練推手試力功與步法配合之練尤為重要,此是雙推手必練的心法之一;其二為神應重在求勝制敵,目應正視對方,而目注方位非單指對方頭面之間,應以對方中線(身體的中軸線)為主,輔以餘光看視對方全身各部間架結構的角度、距離、重心,以及兩腳的前後站位、虛實等。在雙人互推之中,以兩手接觸之點(小臂的接搭之位)聽(了解)對方的勁力大小、力量方向、動作方向、長短、松緊、虛實、動靜,以至對方雙點的不同位置、變化、力量(勁力)等等。
而己方以重求力整、身松、肩催、步帶、腿發、頭撞的整體配合和各部分段、二争之機,從分合、提擡、卦偏、頂擠、欺壓、按拉、撲撞、抖彈各種形式中求機達用;以頭撞、身催、腳蹬、腿發、指達為發力之用;而備蓄中當以吸帶、坐屈、含胸、緊背、松腰、溜臀、吸胯、頂膝、扣腿為要點;而撐指、頂腕、正頭、豎頂、松肩、墜肘、含胸、圓腹為輔勢;手臂的螺旋力、肩胯的扭轉力、腿身的伸屈力、兩手臂的循環力等勁力,在推手搭、控、定、放之中要有分用、統為擇勢達用的内含與神意之備、之用,以應機得勢為适時至效達用;在緻用時或為緩行突變、或為力摧欺取、或為就适應時、或為順行反用、或為斜進直達、或為橫偏正至、或為兩向争放、或為踩進力摧、或為奪位沖撞、或為橫掃偏劃、或為先松後緊、或為定控放發,而功不在知繁多悉、用應以選精适求,故推手緻用之功雖多,應對每一項練達出效之後而再研究它項,而諸項之中以适己而選、用,以效高而精求,故有“諸用應均悉,擇式适己為”之論。即在功理練用中選其中适己之用為拳學心法之佳擇。
一.推手中點的熟悉和應用。
1.讓點:當基本圈熟練掌握進入攻防意識的訓練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化勁兒守中,以應無窮”。當對方之力逼向我中線時,如不使之偏離,自身将受到威脅,但如化勁又犯了折腰的大忌。解決這個沖突的方法就是讓點。所謂讓點,就是使自身中線讓開對方的威脅,同時威脅對方的中線。這個讓還包括閃和柔化之意。絕不可用手往中線兩側用力拉引對方,術語謂之“掰”,掰是失中的絕對力,應首先克服。
但應注意的是,基本間架和45度的斜面是不能破壞的,應從推手時就養成正确的習慣動作。當對方指我中線而進時,我平行四邊形狀态不變(以右腳在前為例),脊柱帶動肩胯稍向左橫移就使對方意力偏離了中線。如果對方繼續前進,則借其失重之力突然由45度變為15度斜面(稱小面)後挂,就可使其撲跌。一般情況下,對手會回蓄,我則随其而進,肩胯亦随脊柱複位,如此繼續練習。初為橫移,後應過渡為“圓移”,整體螺旋閃讓。(在此需重申,技擊時的讓點原則亦同,隻是速度快,發拳重擊而已。是以,推手必須有實作意識。其它點的變化日後都要展現于技擊應用,後不再叙。)
2.旋點:旋點有整體螺旋帶動點的運用,也有點的局部應用,形式很多,在此僅舉一例。
如上文所談就存在一個問題,有些拳派的老手經驗豐富,在前指時偷施“提前量”,即出手意力不指中線,而是指對方左肩(仍以右側為例,以下皆同,簡略)。當我讓點時,正好被他指定中線。解決的方法仍然要遵循守中用中的總原則。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如雙方對博,對方不打我中線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對方打我肩部,我變面(即閃化來拳)直接打他鼻子;對方不打中線,我不能手追手,應直接擊他的中線。明白推手即實作就好辦了。當自身之意力前去欲回時,對方推回,點上若“聽”知其勁偏我左側,即立即旋點擰腕(此狀态更說明不能回手,如回手對方必須勢直進左側,極不易化)。旋點擰腕是由下向前擦其點下抖出,因其身正前仆,而我又未回,必正好中其下胸,整體随之前撞,将其發出,此時,因自身側進和後手的習慣防護,根本不用考慮其指來的前手。同樣,若遇對方專一愛用拙力下壓而進,欲使我臂酸不支者,亦如此法,守中用中,因他打的是地面,更不需理他。擰腕彈指具有冷、脆、快的特點,此技名之曰“貓探爪”。如若推手時對方偏、壓,可探掌施以問心掌。
另外,有些推手老手柔化功夫很深,即使被按住也能轉腰而化,如若執着去推,必因其雙腿大彎、下盤穩不易發起,而且他還會很熟練地化勁或手捋,使對手失重前栽。如遇這種情況,切不可孤注一擲,可故意加大按勁,讓其扭化帶捋,突然施以旋點。不過,不易前撞,因其是橫力,故應向其後方施以揮浪發力。有時不用發力,旋點後他自己就右閃而倒。
以上所述,都是為初習推手者進行推手訓練而用,若無功力,這些都是招,根本無用,隻為解決初練時遇到的麻煩。進一步應進行實用性推手訓練,這些訓練皆為向實作中的半搭半斷或先制後擊過渡,主要有以下幾項(此練習最好是同伴互練)。
3.定點:定點就是用點控制住對方中線,為發力創造條件,但定而不發,以防傷害事故。一般來說,如一方讓對方定住,就應認輸。定點有運動中定點和中線定點兩種。運動中定點指在劃圈時突然定住對方中線,對方化開為定點失敗。定點要迅速,稍一猶豫就會使對方得以防護。其形體要求是身上一個大螺旋,帶動手臂上一個小螺旋,手腕亦随之轉動,将手突放于對方前胸,此是互推時作出的,實質上是一個蛇形手試力。如果按住中線對方欲化閃,應随其上擡或轉身連續作螺旋,使之反抗之力反作用自身,這就需平時的聽勁兒和“旋”的功夫了。另外,最好不要用手腕定點,突施定點時,應使小臂順勢擦對方之臂下滑,手按對手中線,小臂壓聽對方腕部,中節定點。
4.滑點:在推手過程中,突施栽錘試力,點處先向下方回挂,再滾肘擦滑其臂進入對方“防區”,注意實作時可發拳,但推手時應以掌按住對方前胸定點即可。
5.擦點:推手中突然用手掌擦對方小臂外側而進,将手按在對方肘彎外側,擠癟其臂,左足左前方進步,捂按對方肘外側,将其控制。
6.滾點:搭手時用大天星樁,手心向後外側,在接觸的同時,突然滾肘變為小天星,滑擦對方小臂直進,定住中線。也可以大天星樁的肘部去搭對方的腕部,剛接觸即落臂滾肘定其中線。實作時以此法接手就是孫子兵法的“其勢險,其節短。”
7.随點:随點就是不和對方發生沖突,以跟和随對方的意圖為主,此謂“順勁”。這種訓練有個原則,即主要目的是為使對方意圖處處落空,并練出“聽勁兒”。一塊磚,一塊石頭容易扔出,一堆泥就可能不好收拾了。習者可以試一下,如果對方一挂,你不前松,他就會順勢借你後拉之勢前撞;如果對方點上前擠,你就該側閃或後撤一步使之落空,如果前頂他就會順勢牽挂,你将前仆失重。對方若左偏你應左上步松随,如若向右反勁,他就會順勢向右旋挂,使你身體不穩。練此不是為了“耍賴”是為了練出随點,日後順其力随其動發力于對方。
随點的基本練法:甲乙雙方以樁架對搭,如甲方先動,甲踩步前撞,乙以身帶步橫拉讓開來力,但雙臂随之同自身成反方向旋偏。如果乙向左偏,甲應向右上步同時撐肘;如向右偏,甲應向左方緊随一步同時撐肘。需要注意的是,甲撐肘是為了練随步随點,借力撐肘使乙失勢即可,切不可借勢撞擊使練習無法繼續進行。還有一點是乙方的偏挂不可有規律,一般是左一下,右一下,甲随之形成慣性也是左一下,右一下的跟。是以乙在偏挂時應先有規律,再突然打破規律,如連續向左挂二下或三下,或一直向右挂,再突然向左挂,以利甲的真正随點功夫的掌握。此訓練甲乙互換練習,應閉上眼睛,隻以觸覺随點。在随點訓練時,步法應随對方亦必須與對方同步,不同步無法緊随,但有了聽勁兒基礎後,此訓練必須停止,尤其步法,在實作和推手中是不允許與對方同步的,與對方同步是原則錯誤。
8.放點:放點就是在雙方高度警覺的閃讓纏繞的動态中,突然把前鋒手放在對方中線上(推手時多指胸部)。由于雙方都在伺機而動,如一方欲動,另一方立即會閃讓柔化,是以不容易按住對方,尤其是雙方水準相近則更為不易,但也有規律可循,在此介紹常用的幾種,供初學者習練。開始先不發力,雙方先練放點,在自由的動态中進行放點訓練。放點的變化有滾點、螺旋點和反點等等,在此,隻介紹後兩種。
9.反點:推手基本上是在托嬰樁和大、小天星樁的變化中進行。如形成大天星樁時(無論位置在對方手臂的上與下),即可使大天星樁稍向外用力,給對方造成錯覺,突然滾肘由反點變為虎撲樁按于對方胸前。如反點時順其大臂内側擦滑和身體的左反右進或右反左進則效果更好。
10.等點:分整體等、下肢等及上肢等。如對方進一步,我閃讓一步,我進一步,對方也閃讓一步,如果有意等點,對方進步時我向後撤步,但撤至與後足平行時卻突然前去,由于慣性很容易使對方錯覺。上肢等點最常用,由于四條手臂在不停地纏化,極易形成慣性運動,若果直接捂點,對方就會本能的柔化。但是存意等點時,在運動中一臂突然停止運動,此謂左動右不動,或是右動左不動,自身的一臂仍在随慣性運動,而不動的另一臂必然被對方的慣性動作帶動,自己的意直指對方中線,由于突然的輕微停頓造成了主動等的無形狀态,這隻手随意急指必按住對方,實際上是對方把自己的手臂劃到了他的中線上。
11.閃點:所謂閃點就是在閃開對方發力的同時運用三角步橫拉豎撞。互推中,如甲方向前發力,乙方點上不動,以身帶步橫移讓開來力,同時以正取側,撞步而進,如果實作時攻守皆可靈活運用,稱為“橫走豎撞”。運用閃點切記點上不動,控制對方手臂不動,隻以步動,要是手随之而動,對方必随之以應。
12.空點:空點屬先化後發,但非手化,雙手前指中線不變,如甲方發力,乙方含胸或散步,使之落空,緊接射腿前撞。
13.挂點:挂點有先挂後發與直接挂發兩種形式。如甲方前撞,或以點驚乙方,乙方若前頂反抗,甲方可先挂後發,但不要挂對方前臂,應挂對方後臂,而且要向對方後腿方向橫挂,對方後腳必起,急以整體撞出。如挂前臂,對方或跟進,或失重,容易造成把對方拉過來的狀态,影響發力效果。如果是整體挂,絕對不可用點上挂,用點挂人是芗拳中原則之錯誤。推手時點的基本原則是不輕易動(勁大勁小要保持),而以身動、步動,點上不能讓對方感覺到自身作任何調整,然後貼身放人。如果是挂點,點上隻需上舉即可,對方必反力向下,形成對抗(當然挂點最好的時機是對方前撞),突然順勢挂拉,對方必離地而起。挂點是另一隻手微松,但點不能松。挂點時可随之前撞,亦可後撤一大步成伏虎式,需随機而動。
在此還要提到,挂點和捋、采、牽的要領和效果皆不同。挂點可向後下發力,也可為驚起或急偏,使對方失重。挂點時應加大摩擦,用小臂沿對方大臂摩擦而挂,摩擦力越大,效果越好。是以提醒初習者,在夏天推手時不要赤臂,在冬天不要穿羽絨服進行推手。
14.堵點:堵點的運用必須具備較深的功夫和聽勁能力,不然将适得其反,此乃比較高深的推手技術。雙方互推時,甲方突然發力,乙方不化不退,同時撞進,即謂堵點。因為功深之後,對方稍有變化即能覺察,爆發力必蓄力,局部發力的抽手動作即為蓄力,整體力的發放也需蓄力,而蓄力的刹那間已被覺察,這正是“整”的狀态,這種蓄力時間較長的整體狀态也是發力的最好時機。舉個不文雅的例子,兔子若出窩即被堵住好抓,若跑出來就不易捉到。勁的發放如果也未等出窩先将其堵住,效果當然最佳。但是,若無深厚功夫,切不可用,因為聽勁兒和反應稍慢,對方的力就已作用到自身了。芗拳前輩當數楊德茂先生堵點最準,常使對手本力和功力再大也使不出來。如果斷手時運用堵點就更難,但效果也最好,術語稱“接拳”。
五.推手的實戰應用。
通過刻苦訓練,即可明了推手之路線及自身的間架的配備,進而體會到對方力量之特點和變化及運用自身柔化之力的同時發力于對手,并有意識的通過點的感應與大腦建立起良好的聯系,進一步鍛煉整體的敏感性,在控制對方的基礎上随機随勢奪位放人,深入訓練則可上升為接搶點的斷手訓練,使推手上升為斷手制敵。其運用形式甚繁,在此亦隻舉兩例。
1.裹踐鑽挺
雙方對博,對手身手齊進,突起右拳狠擊我的頭部,我即起右足半步裹進,同時腰肌擰擺橫搖,帶動雙臂猝然迎擊,以手臂接點後,整體緊跟猛撞自身小臂,以裹吞之力先引旋而後鑽挺,同時後手助力于前臂,對手必被點之擰旋鋒面撞擊而被拔根失重而倒地。此為原傳的形意拳踐鑽裹的一身之法,亦為被動之接點發力。
2.探首入穴
互博之際,我以混元間架不管不顧,直取對手中線,雙臂以虎撲之勢護頭而出,直劈對手面門,此謂蟄龍探首,對方必閃躲舉臂護頭,而我在落臂的同時,身形左右閃讓而進,欺住敵之身側,同時雙臂與敵招架之接點處,橫旋挂偏,雙肘微揚,擦其臂下栽擊其肋,敵必翻出。
如武友試藝,可改為偏挂後撞其臂将其摔出即可,此謂主動搶點發力。
重點提示:
推手是武學中至關重要的技法,關系到真正懂、聽和運用拳學之力。故需嚴格訓練和體認,最後還要強調一下推手中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深望欲娴熟推手之技法的學友們重視:
1、雙方搭手後,意力始終要指向對手中線,而同時必須時時留意讓開自己的中線,絕對不能出現讓對方把手觸放到自己的中線部位,王芗齋先生對此異常重視,曾多次示教曰:“推時對手的手放在自己的中線上可以柔化,倘若實時,對方的拳頭打在你的鼻子上,還能化嗎?”
2、搭手時,絕不允許平肘(自己的胳膊失去斜面而橫托對手之臂),更不許折肘(為了化力而使自己大、小臂的角度小于90度而失去間架,受制于人)。
3、退必高,進必低。對方來力應繃聽蓄空,身形拔起,萬勿收臂貼身而後是低坐,更不許扭腰失正。謹記要決,方能做到:“守中用中,不離環中,以應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