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名人中,有這樣一位。
“烏台詩案”裡有他;“唐宋八大家 ”裡有他;甚至美食菜單裡也有他;
他筆下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流傳了上千年;
他吟誦的“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婦孺皆知。
公元1037年,蘇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傳說他出生的那一天眉山市内原本鐘靈毓秀的彭山突然荒廢,等到蘇轼死的那一年彭山才重新恢複生機。
一千年過去了,至今眉山的人們還會驕傲地對遠方來客提起蘇家,那個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世家——“三蘇”:蘇轼、蘇洵、蘇轍

三蘇中無論是性情還是才華,更為大衆所熟知的正是我們要講的蘇轼。
蘇轼少時聰慧過人,6歲進學堂,因為聰明伶俐,他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18歲時,蘇轼娶了青神王家的女兒王弗,關于他們的姻緣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喚魚池”
嶽父:挑女婿可得看才華……
蘇轼:兄台,你看這個湖不如叫“喚魚池”?
嶽父王方:叫啥兄台,叫嶽父!
公元1057年,仁宗嘉祐二年,算得上大宋最好的一年。
這一年,歐陽修正好年屆五十,初知天命,權知禮部貢舉,主持進士考試;
這一年,20歲的蘇轼和弟弟蘇轍來到京城,走進考場。
這一年,是千年科舉制最閃耀的一榜,唐宋八大家僅此一榜就出了三家——蘇轼、蘇轍、曾鞏
歐陽修:這個寫得這麼好的一定是我徒弟,避閑,給個第二吧
蘇轼:寫得好也怪我喽?
歐陽修看重蘇轼,他說,以後這天下可能沒人知道歐陽修,但蘇轼一定聞名天下!他甚至對同僚說:“我應當設法退隐,給這個青年人出人頭地的機會 。”
1060年,蘇轼兄弟被歐陽修推薦參加制科考試,仁宗皇帝非常欣賞蘇轼兄弟:“今日為子孫得二相才 。”我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啊!
三年後,英宗皇帝繼位,蘇轼繼續得到了皇帝的重視,被任命為國史館修史,在皇家圖書館工作。
此時的蘇轼剛二十出頭,夫婦恩愛,初為人父,學術和寫作聲譽一天天提高,詩文受到廣泛的喜愛,可謂事業、愛情、家庭三得意。
可是這樣幸福的日子。隻持續了兩年,蘇轼的發妻和父親相繼去世,至親的離世對蘇轼精神上是一次很大的打擊。
回鄉守喪二十七個月後,蘇轼攜弟弟蘇轍返京,而這是他最後一次離開家鄉,此後33年他再也沒機會回來過。
《寄蔡子華》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
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
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
霜髯三老如霜桧,舊交零落今誰在。
莫從唐舉問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1067年,宋神宗繼位,這位皇帝選擇了王安石來幫助自己實作自己富國強兵的夢想,兩年後,王安石開始變法。
反對新法的官員一個個被罷官或者被遠調,韓愈、歐陽修等被下放到地方做官,蘇轼則去了杭州。
冬天,蘇轼攜家眷來到杭州上任,初到杭州,他就愛上了這個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轼甚至覺得這裡比家鄉眉山更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河山。
杭州衆多美景,蘇轼獨愛西湖,甚至連辯訟決案等公務也在西湖辦理。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杭州三年任期将滿,蘇轼被配置設定到極度貧瘠的密州,在密州任職期間,蘇轼創作了大量的名篇佳句,初到密州,他突然夢到了亡妻王氏,寫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次年農曆八月十五,蘇轼醉後抒情懷念兄弟,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詞。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蘇轼将那些被壓抑在内心的不滿轉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寫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望江南·超然台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随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轼的詩名不斷提高,歐陽修去世後,他隐隐然成為全國公認的第一大學者,整個學術界都敬愛蘇轼,推重蘇轼,正因為他受歡迎,威望高,他的被捕受審才引起全國的關注。
1079年,蘇轼被調往湖州任職,但是剛到湖州不久,有位禦史把蘇轼推上了風口浪尖,說他私下指責朝廷不利于民、諷刺政府。
随後幾天内朝堂上不斷有官員狀告蘇轼,說他的詩詞作品中有不忠于朝廷的地方。
于是蘇轼被押解并關進禦史台監獄,接受近四十多天的審訊,幾次險些喪命。
最後蘇轼僥幸被釋放,但被貶到漢口附近的黃州。禦史台又叫烏台,是以這件案子被稱為烏台詩案。
《蔔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
撿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蘇轼在黃州沒有經濟來源,為了養家,他變成了一個地道地道的農夫,春夏之際,求得黃州東門外東坡故營地數十畝,開墾耕種,蘇轼把這塊地起名為東坡,自号“東坡居士”。
在黃州耕種生活和朋友的來往之餘,蘇東坡還是會感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黃州,東坡居士有安逸也有失落,在消沉中也有狂放,有豁達也有怨恨,有苦澀也有快樂。
《臨江仙·夜歸臨臯》(節選)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毂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正當中年,本該在政治上飛黃騰達的時光,卻困在偏遠小城,蘇轼内心一遍遍激勵自己。
失去塵間美好享受,卻不自怨自艾,這使蘇東坡能随處得到快樂與滿足。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山下蘭芽短浸溪,送檢撒路徑污泥。
潇潇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沒有時間可浪費,蘇轼在黃州完成了父親交代給他的《易傳》;完成了對《論語》、《書》、《易》的注釋,還三詠赤壁,留下了千古留名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神宗皇帝去世後,蘇轼迎來了翻身的機會,他以七品禮部郎中被召入京,在入京的當月就升任六品起居舍人。
還沒來得及換好官服,就再次被越級升任為四品中書舍人,直接進入中央決策層。
網友:好家夥!這就是“東坡速度”吧!
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蘇東坡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和知制诰,專為皇帝草拟聖旨,已經成功跻身中央權力機構,離宰相也隻有一步之遙。
可是朝堂的水太渾了,蘇轼不斷遭到舊黨的排擠。1890年,在蘇轼的再三請求下,他再次被遣派到杭州任太守。
《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颠。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十八年前,東坡因為反對新法而受排擠,離開朝廷到杭州任通判;十八年後,他又遭舊黨排擠,再次離開京城,到杭州任太守。
蘇轼在杭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解決旱情,再平抑了水災,接着治理西湖,并用西湖挖出來的淤泥修築了“蘇堤”。
到杭州任期結束的時候,蘇轼被調任翰林學士承旨,相當于皇帝的秘書,随後被任命門下侍郎,算得上是宰相之一了。
但此時掌權的并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太後。
1094年,宋哲宗從太後手中接過權力,可這位皇帝并不顧念舊情,迅速地罷免了蘇轼職務,将他貶斥至惠州,并他下令永遠不得升遷。
蘇轼由華北動身,要走一千多裡地到嶺南。他一生東飄西蕩,這一次不過是又一次起程。他年屆五十九歲,看過了太多榮辱起伏,已不會輕易被新局面吓倒。
蘇轼經過六月長途跋涉,終于到達惠州,剛剛感到安定。
《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097年,朝堂發出一紙诏令,再貶蘇轼為瓊州别駕,誰也不知道蘇轼要被流放多久,他已經六十二歲,也許不能活着回京師了。
緊接着又是一道聖旨,又把他貶到了儋州。
1101年,64歲的蘇轼穿過大庾嶺打算在常州居住,當年病逝常州,他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
《自題金像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