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作者:紅星新聞

施琅拿下台灣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鄭成功廟拜祭。一是對鄭氏父子功績的高度肯定,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攻打台灣并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統一和百姓幸福着想。他的祭文這麼說:“自從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是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公義私恩,如是則已。”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當年,他再次降清,的确是私人原因,鄭成功一名下屬得罪他,他借故将人給砍了。他敢這麼做是因為他是鄭芝龍的手下,當年随着鄭芝龍一塊降了清。結果,這事惹惱了鄭成功,不僅将他的父兄誅殺,還使他再次投靠了清廷。

當時,清廷對于台灣的态度很含糊,滿人畢竟不了解中國的千年來曆史,對于台灣的地位和戰略意義沒有任何概念。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太遙遠,隔着那麼一大片海域,太難管理了。但是,施琅心裡卻非常清楚,若是放棄台灣,就是将那一大片海域拱手讓人,且帶來的不僅僅是喪失海域治權問題,更多的則是軍事上的被動。

當時,施琅有個有利條件,他的大舅哥潘湖叟黃錫衮是分管兵部的東閣大學士。是以,他的對台立場得到了大舅哥的力挺,使得大家對台灣的看法也漸漸更加理性,這才為後來收複、治理台灣奠定了基礎。

而這時的台灣,也由于鄭氏家庭沖突,已經出現了人心散渙。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都知道,鄭經的兒子鄭克臧是私生子,這事當年鬧的動靜很大。本來,鄭成功是想廢了這個兒子,但當時鄭經在廈門一帶,他的手下都擁護他。據說,鄭成功的英年早逝還和此事有關。此外,鄭克臧很得鄭經的喜歡,為人聰慧,做事很有章程,在鄭經生病後,便是他來管理事務。

隻是鄭經還有一個兒子鄭克塽,是正房所生,是以,他的嶽父心中就有了想法。于是,在鄭經去世後,就将鄭克臧給毒死了,然後,擁立鄭克塽。

那這時他多大呢?

11歲。

這個年齡就是被人拿捏在手中的傀儡。

此外,這個嶽父做事不僅專斷,還很貪,沒誰願意讓這樣的人上司自己,是以,大家的心就開始散了。

施琅一直密切關注台灣情況,他覺着這是個時機,且這時台灣又在對外用兵,于是,上奏朝廷趕緊将台灣收回。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不過,清廷派出的官員赴台招撫沒有成功,是以,施琅便接二連三上奏朝廷,不能讓對方有時間壯大自己。

此外,他還說:自古對于負隅抵抗的都是剿滅。并分析了台灣的兵力,人員不過2萬,船兵大小不過200号,他們依仗的是大海。是以,在他看來,隻要從福建水師和陸師等兵種中挑出精銳人員2萬,就足以攻下台灣。他認為,對于台灣,不能一味招撫,還得武力配合,且越快解決越好。

不過,那時的康熙還沒有完全掌握大權,鳌拜等人在朝廷有相當的話語權。是以,他們認為:海上打仗太難,哪天來陣大風,沒準将船都刮沒了。因為,這些滿人沒見識過海上作戰,隻會按照自己的幻想去界定。于是,施琅的這些用心良苦都被否決了,還将他的水師官職給抹了,讓他待在北京宿衛,這時間就長達13年之久。

但是,施琅不會放棄,他相信自己會有被啟用的一天,他每天做的事就是關注風潮信候。而這時,“三藩”之亂被平定,鳌拜這些人也被康熙剔除了朝堂。于是,朝廷中有大臣舊事重提,使施琅官複原位,為福建水師提督,這其實,就充分的表明了康熙的态度。

第二年,施琅率部攻克在澎湖的鄭氏軍隊。此後,他一邊制定下一步作戰計劃,一邊開始招撫工作。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面對這種情況,鄭克塽也明白,戰與不戰,結果都一樣,還不如降了。

當施琅讀完他的祭文後,鄭氏官兵以及當地百姓無一不感動,能将大義和私人恩怨分的如此分明的,古今能有幾人呢?若是施琅心中報仇之念占據主位的話,他應是對鄭氏後人不會太手軟,但是,他很清楚,國家利益永遠第一。

康熙得到捷報後大喜,對施琅一頓封賞,在他去世後,還給其修祠紀念,後人也紛紛樹碑贊揚他的事迹。因為,老百姓都清楚,若是台灣不平,這塊地方就不會太平。于是,就很樸素地表達出了他們對施琅的褒贊,至今,這些碑坊讓一代代人都記着他曾經的付出。

其實,評價施琅,更應站在一個曆史高度去看他,若是糾結于他和鄭氏的那些恩怨,隻會讓這具有時代意義的大事件變得黯淡。

因為,台灣一直就是中國的,以康熙的偉略作風來看,他遲早都會收複。

施琅對台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複,而是将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内

此外,在施琅任職台灣期間,清政府對于是否把台灣留在清朝版圖上,更是産生了争執。其中的原因是:清朝對于海島的管理沒有經驗,認為管理台灣是勞民傷财的事,但施琅卻不這麼認為。當時,他帶着百姓籌措的資金,到京城一個個說服王公貴族,最終,讓台灣留在了清朝的版圖内。

由此可見,這件事才是施琅一生最大的功績。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台灣通史·卷三十·列傳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