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康熙一朝出了很多的清官,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的于成龍,有青菜豆腐湯之稱的湯斌,還有張伯行等等。這些人都是封疆大吏,至于道、府、州、縣的中低級官員中,也湧現了不少的清官。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如果看過《康熙微服私訪》的讀者,可能還會想起另一個大清官——施世綸。之是以要把施世綸單獨拎出來講,主要是他和以上幾個人物不同,因為施世綸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靖海侯施琅。封建專制時代,一個官二代能如此清廉,确實十分難得。

施世綸是施琅的次子,出生于順治十六年。康熙平定台灣時,水師提督施琅是前線主将,施世綸趕上了這個大好時機,有幸參與了平定台灣之役。這也為他日後進入仕途打下了基礎。

施琅是行伍出身,不是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的八個兒子沒有一個考取過功名,基本上都是蔭生入仕。史料中記載了一個典故叫“不提其名”,說的是收複台灣後,施琅進京陛見,康熙有意要照顧他的幾個兒子,讓他提幾個名字以便朝廷授職。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施琅将七個兒子的名字全部列了出來,唯獨沒有施世綸的名字。這倒不是施琅偏心,而是他認為施世綸根本不需要朝廷的額外照顧,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建功立業。事實證明,知子某如父,施世綸果然不負衆望,成了康熙朝後期著名的清官。

《清史稿》記載,施世綸長相醜陋:

“漕憲施公,貌奇醜,人号為‘缺不全’。初仕縣尹谒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公正色曰:‘公以其貌醜耶?人面獸心,可惡耳。若某,則獸面人心,何害焉!’”

是以,民間給施世綸起了一個外号叫“缺不全”,後來康熙極富幽默感地稱他為“施不全”。

至于施世綸是否長相醜陋,無法考證,但他的政績是有據可查的。施世綸是以蔭入仕的,清代官員素有正途和異途之分,蔭生也被列入正途之例,是以施世綸和那些科甲出身的官員并沒有多大的差別。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施世綸入仕的起點比較高,康熙二十四年,便被授予泰州知州(從五品),比一般的進士出任知縣級别要高。江蘇泰州是臨近運河的行政區,很多政務都會涉及到漕運。在泰州任上,施世綸治理地方很有政績,并協助淮安等地方官員疏通漕運。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時,施世綸被吏部保舉升任江甯知府。他到任後,立即革除舊規,嚴懲貪吏,群眾安居樂業。就在這時,他的父親施琅病故,按禮制他必須離職三年,回家丁憂守孝。他臨行之日,數萬群眾伏道挽留,舍不得他離去。他自然無法允請,于是群眾就每人自捐一文錢,在府衙門前建亭以示懷念,取名“一文亭”。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施世綸三年守孝期滿,康熙又升了他的官,授江南淮徐道。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缺空出,吏部以及朝廷大臣建議讓施世綸擔任。按察使是正三品大員,主要負責一省的刑名。

不過康熙皇帝對施世綸似乎很了解,說施世綸這個人比較偏執,讓他負刑名不太合适。因為他有一個特點:凡是百姓與士紳打官司,他都偏向百姓;凡是士紳與官員打官司,他都偏向士紳。這一點和明代的大清官海瑞很像。

是以康熙索性将施世綸再官升一級,讓他擔任湖南布政使。這個崗位确實更符合施世綸,因為在辦理錢糧賦稅方面,施世綸向來大公無私,任上從來沒有落下過虧空。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康熙後期,施世綸主要在安徽、江蘇兩地為官,擔任過安徽布政使,江蘇布政使。作為分管民政事務的布政使,施世綸對兩省地方做出過傑出的政績,平反了許多冤獄。關鍵是他清廉為官,從不取一毫一厘,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在安徽任職時,當地百姓将施世綸與安徽著名清官包拯相提并論,但同僚們認為,施世綸并不像包拯那樣一味的剛直,很難相處,而是能行權應變,靈活運用,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尚能與上司、下屬和平共處。這也說明,施世綸不僅心懷百姓,而且在做官方面也很有一套。事實上,也隻能做到這兩點,才會讓百姓真正受益,如果向海瑞那樣隻顧百姓而無視官場潛規則,必然不能長久。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康熙五十四年,朝廷授予施世綸雲南巡撫一職,在官場摸爬滾打了三十年,施世綸總算是熬到封疆大吏這個份上。可是還沒來得及去上任,康熙又下旨讓他改任漕運總督。

管理漕糧、疏通運河是施世綸的特長,讓他當漕運總督也是康熙帝知人善用。可漕運總督和雲南巡撫畢竟不一樣,并非是封疆大吏。很遺憾,施世綸一生也沒有當過一省的最高長官。或許這也是他名氣不如于成龍、湯斌的原因之一。

此人相貌醜陋,被康熙戲稱為“施不全”,死後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

康熙六十一年,施世綸病逝,由于他不是進士出身,也沒有當過地方督撫,是以按照朝廷規制,不能給予谥号。但康熙念及他一生功績卓著,對其蓋棺定論,稱施世綸為“江南第一清官”。

繼續閱讀